《金匮要略》中手足症状的病机证治分析

2022-09-28 09:54冯梦函刘巧玲康晓婕王广龙赵红兵
江苏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阴液金匮要略肾阳

冯梦函 刘巧玲 康晓婕 王广龙 赵红兵

(1.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2.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书中提到手足症状的共有21处。手足症状虽很少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出现,但其具有客观、明显且易于观察等优势,在临床辨证中具有一定意义。

由于体例限制,《金匮要略》中对手足症状的描述分散在各个篇章之中,不仅十分容易被忽视,而且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学习。因此笔者尝试对《金匮要略》中描述的手足症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尝试分析其病机证治,以供临床参考。

1 手足冷

1.1 阳气虚损 阳气虚损包括阳气妄动导致局部卫阳不足、一过性阳气虚损、脾胃阳虚、肾阳亏虚等。笔者结合原文和临床所见,将阳气虚损所致各种手足冷的情况予以分析和归纳,详见表1。

表1 《金匮要略》记载阳气虚损所致手足冷情况分析

1.1.1 局部卫阳不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48:“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此为阴虚阳亢、阳不守位,造成局部卫阳不足而引起的手足冷。过用峻汗剂后,阴液极亏,孤阳妄动,机体的气机升降全然混乱,卫阳不能如常周流全身,温煦四末,故见手足冷;妄动之阳趋于上位,故出现“面翕然如醉状”,推测处于阳位的手部症状可能较足部症状轻。

此时患者体内阳气未虚,是因阴液骤亏、孤阳妄动而造成局部卫阳不足,故仲景拟“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仅以五味子收敛以止耗散,桂枝发表通阳,即可奏效。

1.1.2 一过性阳气虚损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10:“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太阳中暍”即“太阳中热”,是热邪在肌表与卫气交争,气津虚衰于内的情况[2]109。患者气津已虚,小便后短时间内阳气随水液大量外泄而骤虚,热邪与卫气的强弱瞬间出现较大变动,邪热乘虚入里,手足部既无卫阳外充又无邪热积聚,故发冷。

此处的手足冷是小便后阳气骤虚导致的一过性症状,若小便无异常,气、津流失属于生理范畴,则片刻后手足冷可自行恢复;但若病情发展,气、津虚损更重,或气、津流失过多时(如过汗、小便过多、剧烈吐泻等)也可能发展为持续手足冷。治疗本证可用后世王孟英所拟之清暑益气汤以清暑、益气、养阴。

1.1.3 脾胃阳虚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67:“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本条所论之证属脾胃阳虚轻证。尤怡认为本证手足冷病机为“胃不和则气不至于四肢”[2]584,虽阳虚不甚,但脾胃升降失常,谷气不得正常输布于四肢,所以出现手足冷。此时的手足冷不是阳虚直接导致的,兼证较少,病势较轻,故用橘皮汤,仅以橘皮理气和胃,生姜温胃散寒,而不用肉桂、附子、干姜等大热之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70:“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2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二条文所论之证为脾胃阳虚重证,吴谦认为此证手足冷病机为“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2]197,黄元御[3]78认为:“脾胃阳虚,四肢失秉,故寒冷不温。”脾胃阳虚,一方面推动营养物质周流全身的动力减弱,另一方面用来温煦肢体筋脉的物质减少,故出现手足冷。《列子·汤问》云:“寒是冷之极”,脾胃阳虚较重,其手足逆冷也更重,所以描述为“手足逆寒”而非“手足逆冷”。

此两者均可选用通脉四逆汤,以四逆汤为底,加大干姜用量使药走中焦,大温中气的同时又兼顾了被波及的肾阳。

1.1.4 肾阳亏虚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65:“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此条所论之证为肾阳衰败严重的情况[4]。大量吐泻后气阴大伤,小便应不利,而此时“小便复利”并非正常,是因肾阳受损,气化失司,水液输布异常,致小便异常增多,是肾阳亏虚的重要表现之一[3]135。肾阳为一身之元阳,肾阳衰败则诸阳皆虚,四肢亦不得温而出现厥逆,此时的手足厥冷较为严重,常表现为手足冰凉,延及肘膝。肾阳亏虚已极,病情危笃,当急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脉不还者死。”此条所论之证是包括肾阳在内的周身阳气脱失严重几近衰竭[5]。若手足冷偶有缓解,并间或出现一次相对有力的脉动,虽肾阳虚损极重,但仍时有来复,尚有一线生机,可予四逆汤等;但若脉动全无,手足冰冷,长久不复,则是阳气已绝,为死证。

1.2 阳气周流不畅 阳气周流不畅可分为体表卫阳周流不畅和体内阳气周流不畅。阳气周流不畅所致手足冷各种情况归纳,见表2。

表2 《金匮要略》记载阳气周流不畅所致手足冷情况分析

1.2.1 体表卫阳周流不畅 《金匮要略·痉暍病脉证治第二》[1]6:“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目赤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此条所论之证病机为风寒之邪外袭,阻于太阳经[3]50。足太阳经从头走足,太阳经受邪,经气周流不利是造成“足寒”的原因之一,即“阳气不下则足寒”[6]30。足太阳经受邪,手太阳经亦当受邪,但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身体上部(包括双手)受邪较重,卫阳起而抗邪也多于身体上部聚集,故手部症状不明显;而位于身体下部的双足处于阴位,受邪较轻,卫阳聚集较少,则症状表现较重。身热无汗者可予葛根汤发汗解表散邪;身热有汗者可予瓜蒌桂枝汤解肌散邪、滋液舒筋,而不可滥用汗剂,恐伤气津。

1.2.2 体内阳气周流不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57:“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此条所论之证病机为营血衰少,寒邪凝滞[7]。营血衰少不养四末,卫阳独行于手足本应造成手足发热症,但寒邪凝滞,困遏阳气,阳气不能外达以充卫阳[8]811,此时手足部既无营血也无卫阳,故常手足逆冷与感觉迟钝并见。此时可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通阳散寒,先解阳气之困遏,再议滋补。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并治第十》[1]36:“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此条所论之证病机为阴寒积聚,阳气困遏[9]102。此证手足厥冷出现在“白汗出”后。白汗之解,丹波元简[9]103认为是“不堪痛苦之甚而汗出”,尤在泾[10]认为是淡而不咸的虚汗。考虑为阴寒内迫或剧痛导致大量汗出,大汗之后,气随汗脱,中焦阳气却被阴寒困遏不得外越,卫阳亏损不得充养,所以出现了“手足厥逆”之症。仲景治以大乌头煎温散寒邪,寒去则气机通畅,阳气周流,痛止而手足温。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并治第十》[1]36:“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此条所论之证于阴寒内盛的基础上又兼表寒,是表里俱寒之证[9]105。表寒则卫阳周流不利,里寒则体内阳气不得外充,出现手足逆冷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局部气血缺乏的症状(手足不仁)。选方时在乌头煎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以解表寒,达到内外兼顾的目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并治第十》[1]35:“寒气厥逆,赤丸主之。”此条所论之证其病机除阴寒凝滞、困遏阳气外,还应有水饮内停[11]:一则阳气被困,水液输布失去动力;二则阴寒内盛,水得寒则凝,最终聚而成饮。水饮又与寒邪相互纠缠,使阳气困遏更甚,成为恶性循环,胶着难解,阳气不能正常输布于四肢,出现手足逆冷。赤丸方以乌头、细辛散寒通阳,半夏、茯苓去其水气[6]111,再以酒送服助其行散,则诸症得愈。

2 手足热

手足热的病因大抵有局部阳气郁积、阴虚阳亢、湿热下注等。不同病机手足热症状归纳,见表3。

表3 《金匮要略》记载不同病机手足热情况分析

2.1 局部阳气郁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84:“问曰:妇人年五十所……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此为精血亏虚、瘀血内阻所致之手足热。“血气虚乏,不能荣养,其胎则堕”[12],有过流产史的患者,一方面精血亏损,另一方面离经之血不尽,瘀于少腹,若调理善后不当,五十岁左右天癸竭,则精血更亏,瘀血更甚。精血不足,难以敛阳,瘀血内阻,阳不得入,故阳气浮越于外,流聚于手掌,手掌局部阳气郁积而发热,尤以日暮阳入于阴时症状更为明显。

阳气随本性上行,所以阳气郁积以双手为重;阴血随本性下流,阴血不足以双足为轻。故烦热以双手为重,双足症状较轻甚至没有。

仲景方选温经汤,以当归、川芎、阿胶等药化内阻之瘀,补精血之亏,使阳得以入阴,则手足烦热可减。

2.2 阴虚阳亢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22:“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此条所论之证病机以肾中阴精亏虚为主[8]613。肾中阴精虚损,水亏无以济火,阳气相对亢盛并迅速周流,导致手足热,具体可表现为手心、足心发热。春夏之气本以阳热为盛,阴寒之气虚少,故阴伤之证总于春夏为剧;秋冬之气阴本盛,劳伤之阴得补,故秋冬可稍瘥。治疗时可根据其亏虚的严重程度酌情予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物滋补阴精,有遗精、心悸者可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2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条所论之证病机为脾精亏损[2]199。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精微、水液的运化和输布均出现异常,从而造成了局部的阴液缺乏、阳气独亢,这种局部的缺乏和亢盛以循环末端(即手足部)最为明显,所以主要表现为手足烦热。随着病情的加重不仅手足烦热的程度会加重,其烦热的范围也会向肢体近端扩展。本证根源在于脾虚,故以小建中汤之甘温补脾、健脾,脾运则诸症得愈。

2.3 湿热下注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59:“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本条所论为湿热循经下注所致之足热。“酒性热,属阳”[6]140,过食结于脾胃,蕴为湿热,湿热之邪循阳明经下行至足,出现了足跗部,即阳明经循行的足背部和足第二趾处发热[13]。湿热之邪质重而趋下,且往往循经而走,故此证仅见足热而手部症状不明显。方可选用栀子大黄汤,泻腑通肠,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

3 手足不仁

手足不仁即手足部出现蚁爬样的酥麻感,或指感觉功能迟钝,甚至丧失。手足部的酥麻感多在营血独行于四肢时发生;手足部感觉迟钝甚至丧失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营卫虚弱、肾气不足、水饮闭阻、寒湿上逆等[14]。究其本源,无外虚实两端,即气血不足和气血周流不畅造成手足部局部气血缺乏。不同病机手足不仁症状归纳,见表4。

表4 《金匮要略》记载不同病机手足不仁情况分析

3.1 气血相对不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36:“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此条所论为表里俱寒,阳气困遏,气血的流动因缺乏阳气的鼓动而停滞,手足部的气血供应相对缺乏则出现手足不仁。此证以阳气困遏为因,故多伴有手足逆冷,常表现为手足逆冷且麻木不仁。

3.2 气血绝对不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48:“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此条所论为阴液极亏、阳气妄动之证。阴液不足则濡养不足,而手足部处于四肢末端,其濡养不足最甚,从而造成“手足痹”,即手足感觉迟钝甚至丧失的症状。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59:“酒疸下之……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本条所论为阴液大亏所致的指甲、皮肤干枯无华。初为酒疸,酒为谷之精,性属湿热,过量饮入则湿热蕴结于内。湿热困脾,脾运不健,则水谷精微无法运化,阴液无以生化而亏虚,且仅有的阴液也无力输布于四肢,加之湿热之邪本就易使阴液耗伤,此时四肢部阴液缺乏较前证更甚,故不仅有自觉症状(感觉迟钝),而且出现了客观体征(皮肤干枯无华)。酒疸日久不愈,伤及肝肾,肝藏血的功能也被破坏,且阴血亏少无血可藏,肝华在爪,肝血大亏无力濡养,故爪甲干枯不荣。本证的病机较为复杂,既存在阴液绝对虚少,也存在津液输布不利[15-16],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湿热蕴结造成的阴液绝对亏虚,故将其归于气血绝对不足之列,治疗上可将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滋阴方剂与消石矾石散合用,滋阴的同时消坚化瘀。

3.3 营血独行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57:“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此现象出现在营血衰少、寒邪凝滞时[17-18]。营血衰少、阳气困遏为前提,恢复时营阴和卫阳不一定可以同时行至四肢,营阴独行于四肢时就会出现蚁爬样的酥麻感,可理解为疾病向愈的征象。

4 结语

不同病机所致的手足症状在严重程度、发作时间和发病部位等方面存在细微的不同,如:局部卫阳不足的手足冷以足冷为主;一过性阳气虚损的手足冷多发生于大小便或发汗后,可自行恢复;湿热下注一般仅表现为足背部发热;阴血亏虚多造成皮肤、爪甲干枯无华;等等。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准确辨证的重要线索,把握和鉴别这些不同可以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金匮要略》是经方诊疗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其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能推动中医理论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训诂学、版本学等方面的研究,尽可能地恢复《金匮要略》最原始的面目,从而为专业研究、临床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阴液金匮要略肾阳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