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独体字教学方法探究

2022-09-28 11:17李贝尔张海涛
大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指事字源造字

李贝尔 张海涛

1.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2.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和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表意表音功能的文字,汉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眼里成了一道难题。但是要想充分体会到汉语之美,汉字是外国学生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道坎。同样,对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来说,汉字的教学也是一大挑战。汉字教学是否有成效,能否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汉字形体类别的划分

汉字从形体构成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说“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从古今汉字的演变来说,绝大部分象形字(日、月、山、水)、指事字(本、末、上)为独体字,而会意字(林、从、众)和形声字(聪、河、胳、腿)则为合体字。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大约占90%,所以形声字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大部分的汉语教师都会在教授学生汉字时将形声字放在主要位置。相比之下,独体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汉字教学的研究中容易被忽视。

但是,作为最初被创造出的汉字,独体字不仅从古使用至今,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其构字能力强,甚至可以说独体字是汉字系统的核心。例如以“木”为偏旁构成的现代常用汉字就有“枝”“果”“林”“棵”等上百个,其他如“山、口、人、马、月、日、火”等,构字频度都相当高。将独体字作为汉字教学的基础,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了解汉字独特的构造原理,进而更高效地学习其他汉字。

二、独体字的特点

第一,笔画较少、结构简单。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将7000个通用字进行切分,得到独体字235个,占7000个通用字的3.4%。在这些独体字中,笔画最少的为一画,比如“一”“乙”;笔画最多的有九画,比如“重”禹”;绝大部分独体字的笔画在五画之内,比如“八”“不”“尺”“长”等,而且所有独体字均由单一部件构成。

而合体字的组合形式比较复杂,从两个部件到九个部件的组合,两个部件组合的代表字有“吕”“闭”“达”,笔画均在四画以上,九个部件组合的代表字有“懿”,笔画多达二十二画。合体字与独体字相比难易程度一目了然。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出现笔形混淆的情况,合体字大多笔画较多,笔顺难以记忆,如果从笔画少但笔形丰富的独体字入手,会更容易让外国学习者打好基础,通过学习独体字来建立自信。

第二,象形和指事的成分高。前文已经说过,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结构。象形字由生动的图形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先民用线条勾勒出万物的轮廓作为符号,比如“木”,之后又添加笔画或符号表示更为抽象的意义,比如“本”“末”。这些文字的表意程度较高,学习这些文字既能提高初学者的兴趣又便于他们掌握,还能帮助他们把握汉字形意之间的关系。

第三,可以构成合体字。独体字是汉字的元素,也能作为合体字的偏旁,比如“禾”与“火”组成“秋”,“土”与“成”组成“城”。通常情况下,作为偏旁的独体字会产生一些变形,有的变化细微,比如“城”字的“土”字旁,有些变化较大,比如“礼”字的“示”字旁。

由此可见,独体字由笔画构成,合体字由独体字构成,独体字一方面将零散笔画转化为有含义的整体,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对自身的变形,适应合体字的形式和结构。它在整个汉字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应该作为汉字教学的基础,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它与象形、指事字的关系来追根溯源,从字源上引导学生猜想、解读、记忆这些文字,并根据造字法拓展更多相关的合体字。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的教学原则

第一,整体原则。独体字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打下汉字学习的基础,利用字源教学也是为了在掌握独体字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学会更难写的合体字,并理解这些字的构成方式和含义。因此,独体字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单字的教学,而要注重该字在构成合体字时体现的部件意义,不能本末倒置。比如教授“山”“水”这些构字性强的独体字时,可以将它们作为偏旁部首的作用一并教授,并引申出更多相同系列的合体字“江、河、湖、海”“岸、岛、岩、崖”等,以拓展学生的汉语词汇,同时加强他们对汉字构形规律的认识。

第二,适量原则。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图像意义,尤其是独体字的象形指事特点有利于学习者后期对于复杂汉字的掌握,如果不讲解这些独体字的造字起源和演变过程,他们无法了解汉字读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独体字字形简单,基本只出现在初级学习阶段,适当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即可,注意避免在教授过程中大量使用生僻词汇讲解简单词汇的造字起源,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三,理据原则。大部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都是有据可依的,很多汉字在《说文解字》中都能够查到其渊源。由于汉字结构的特殊性,根据偏旁部件不同的拆分方式可以做出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对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本身就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需要全面了解汉字构型的基本规律,广泛涉猎关于汉字的文化历史知识。教师不能根据想象随意解读汉字起源,否则会混淆学生对汉字造字法的认知。比如有的人罔顾事实把形声字讲成会意字,用声符表意,把“饿”讲成“因为‘饿’,所以‘我’要‘食’”,直接忽视“我”的声符作用,强行转换成意符,表面上看是加强了对汉字含义的记忆,实际上则会对汉字的学习者产生干扰。

第四,辨析原则。汉字中有许多形近的部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区别,培养他们辨识形近字和汉字特征的能力。比如“木”和“本”这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区别只在于多了一横,但是这一横就是用来指示“木之根本”,即树根,同时“本”与“末”相对,代表了事物的两端。利用类似追根溯源的方式进行形近字的对比辨析,容易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减少偏误。

第五,巩固原则。汉字教学一定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但是独体字由于自己的构字特点,应该再增加一句“独不离合”。根据苏培成的统计,现代汉字中90%以上都是合体字,所以在教授某个独体字之后,一旦在后续接触学习的合体字中发现了该独体字,教师就应注意巩固教学,不断在字词句中带领学生复习巩固该独体字的字形和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该字的形意来判断由其组成的新字词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对汉字构形规律性和联系性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信心。

第六,书写原则。在汉字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最基本的独体字。独体字笔画较少,结构简单,是大多数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包含了最基本的笔画,是掌握复杂汉字的基础。除了认和读,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独体字的书写练习。汉字的基本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这不仅是针对复杂合体字的,在最简单的独体字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学习独体字的书写方式、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书写规律,从而由简入繁、积沙成塔。在之后涉及独体字变形为偏旁部首时,教师要注意强调笔画的变化和汉字的避让原则,比如“木”变为木字旁,则需要变宽为窄,变捺为点。

四、独体字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形和意义联系紧密。在造字之初,汉字的构形往往是它所记录的词义的形象化,而独体字往往就是最初创造的、表意性较为突出的汉字。这些字内涵丰富,追根溯源,既有趣味又有内核,所以利用字源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独体字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可称之为“字源教学法”。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展示汉字的字源。字源是人类创造的汉字的最初形态,是汉字的源头。字源既可以指整个汉字系统的最初形态,又可以具体指某一个汉字的最初形态。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相比其图画性极为明显,常常是对某些客观事物轮廓的直观描绘。甲骨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表意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凝聚了先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溯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将现代汉字与古人的创造力联系起来,让学生从造字者的角度认识汉字,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展示字形的演变。甲骨文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金文到篆书再到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变”,此后,汉字彻底摆脱了图画性,成为用于记录汉语言的书写工具。在演变过程中,有的汉字形状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比如“日”“木”“月”“山”,有的汉字则经过多次演变,形体已和甲骨文时期大不相同,比如“草”“鸟”“女”。因此,在使用字源法时,不能忽视对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否则学生难以将今字与古字联系起来,自然也难以理解其含义。在展示字形演变时,宜使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第三,解读字义的变迁。与字形相同,汉字的字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引申或迁移出另一种意思,甚至有的汉字最初被创造出的本意与如今经常使用的意义已经大相径庭,比如“年”最初表现的是人们收割粮食时的场景,原义为“收获”,而如今使用最多的含义却是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但这两个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比如“我”最初是指一种兵器,后来成为第一人称代词。教师可以在展示字源、揭示汉字本意后,按图索骥,帮助学生理清字义演变的脉络,但是也不宜过于复杂,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讲解,切不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引起学生的抵触。

利用字源来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把看似复杂毫无规律的方块字变成生动有趣的图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在简要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拓展他们的逻辑思维;通过对汉字构形的理解,将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相结合,为学生今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字源教学法,还可以使用另一种教学方法作为辅助,这种方法可称之为“字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汉字分类,把一系列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前后有关联的汉字划分为一“族”,由一个独体字引申拓展出一批相关的汉字,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同时能够从某一族汉字中体会到汉字构字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个“木”字,先从字源上解释字的含义,然后在“木”的下方加一横,变成指事字“本”;在“木”的上方加一横,变成指事字“末”,此时又可以从字源上解释“本”和“末”的本义与引申义;在“木”的右边再写一个“木”,变成会意字“林”;再在“林”字上方加“木”构成“森”;把“林”右边的“木”换成“支”,构成形声字“枝”;在“木”的下方加一个“口”,变成“杏”;在“木”的上方加一个“口”变成“呆”,等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用加减笔画和部件来组合、记忆汉字。

除了从简到繁,也可以由繁至简。在掌握一定的汉字构形规律之后,教师可以将比较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的合体字展示出来,让学生主动练习分解,分解出学过的独体字,从而猜测合体字的含义。比如“囚”“品”“休”“明”等。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汉字的部件构成原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速度,与字源教学法相结合,能使汉字教学事半功倍。

五、结语

独体字是简单而强大的,一个造字能力强的核心独体字往往能够使汉字的教学过程大放异彩,但这也依赖于有效和有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字源教学法和字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但也不可滥用,需要结合所教汉字本身的特点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有的独体字过于简单,无须化简为繁、舍近求远;有的独体字需要结合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够解读清楚,这时就可以寻求多媒体的帮助,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面对丰富而庞杂的汉字库,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最适宜的,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指事字源造字
李学勤《字源》形体说解辨证举例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画说汉字——百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隋文帝造字
咱们最初是啥样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咱们最初是啥样
学前儿童汉字识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