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徐绍忠,周星辰,谢洪武,项洁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一种非炎症非器质性痛症,表现为女性经期前后周期性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研究显示,PD影响50%~90%的女性[1],超过四分之一的女性因经痛而缺勤[2]。因西药副作用明显,且机制尚未探明,因此安全有效的中医针灸疗法备受青睐。艾灸是针灸领域最为安全、舒适的疗法,逐渐成为患者的首要选择。
热敏灸是基于穴位敏化理论而创新的一种艾灸新疗法[3]。最新疾病谱显示,PD是热敏灸能够单独干预并取得良好疗效的优势病种[4]。PD热敏态穴位中,以关元穴研究最多,且热敏态激发效率高[5]。单穴使用即可显示理想疗效[6]。痛感觉和痛情绪是PD患者的典型表现和最常见的主诉。这种主诉与热敏灸感的生动描述,必然是大脑对传入信号高度整合的结果。因此开展脑科学研究有利于真正意义上揭示穴位-脑效应的本质。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其以非创伤性、零辐射及高空间分辨率[7]成为当代针灸学科研究的有效新手段,能客观可视化的观察大脑的中枢功能调控。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on,FC)是rs-fMRI最常用的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前者代表脑区局部功能活动的一致性,反映局部脑区时间序列的同步性。后者代表脑区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可反映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与全脑网络化功能的时程相关性[8]。
因此,本研究计算ReHo值以检测区域内大脑功能活动的一致性,找出显著差异的脑区,并以最为显著差异的脑区团块峰值坐标划定ROI,计算其与全脑网络FC,以期揭示艾灸PD患者热敏态关元穴的中枢响应特征。
收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PD患者18例。采集基线资料(年龄、体重、身高等),要求均为右利手。所有受试者均可在关元穴[9]探查出热敏灸感。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加拿大妇产科学院(SOGC)在2017年制定的《原发性痛经临床指南》[10]。女性在经期或者月经期前后,产生周期性小腹部疼痛症状,或者痛及腰骶部,甚则疼痛剧烈导致晕厥。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的痛经篇。妇女大多数与于来月经前或来月经数小时后发生小腹部的疼痛症状,伴随症状可有眩晕、头痛、腹泻、呕吐、恶心、疲乏等,偶可出现昏厥或体温上升,导致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通过B超和其他妇科方面检查,除外生殖器官显著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①符合中、西医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证型标准;病程≥6个月。②年龄18~35岁未育妇女;月经规律(28±7天);右利手。③过去2个月内未服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④意识、行为正常,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⑤所有受试者均可在关元穴探查出热敏灸感。
①经期紊乱,无法推测治疗时间者。②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诊断不符合要求者。③艾灸部位出现表皮破损、溃烂等不能使用热敏灸疗法者。④据判断,易因其他因素脱落者。⑤磁共振检测规定的禁止情况。
①剔除标准:依从性差,配合不佳者。②脱落标准:自动放弃者。③终止标准:出现不良事件者。
本研究已被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号:JZFYKYLL20200420005。
1.7.1 穴位探查与艾灸材料
①需要对合格受试者采用灸感法探查关元穴的功能状态。具体操作参照陈日新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12]。②本实验统一采用磁共振室可安全使用的无烟艾灸条。具体规格为¢22mm×120mm。
1.7.2 选穴依据及定位
①选穴依据:依据既往研究指出[9],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80.00%)、子宫(73.33%)、次髎(38.33%)、三阴交(31.67%)等是高频次运用的穴位。可见关元穴是热敏高发穴区。②腧穴定位: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的相关标准取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13]。
1.7.3 仪器设备
①GE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Discovery750,GE,美国);②移动硬盘、光盘用于数据传输及数据贮存;③Mircro软件、SPSS26.0统计软件、SPM12及其操作平台;④高性能电脑,配置为内存16G,硬盘512G+4T机械硬盘,CPU为Intel酷睿i7-12700,操作系统:Windows 10/Ubuntu Linux 16.04双系统,可以顺利处理MRI数据。
1.7.4 扫描过程
首先进行结构像扫描,时间6分钟。艾灸前进行功能像扫描,时间6分钟。然后对入组患者关元穴进行艾灸。当受试者出现热敏化灸感并持续艾灸10分钟时,进行灸感功能像扫描。其中,结构像扫描序列为:梯度回波序列3D-T1W1。TR/TE为7.90 ms/3.06 ms。翻转角度(FA)取15°。层数为249层。层厚1.2 mm。层间距1 mm。扫描视野(FOV)240×240 mm2。矩阵大小512×512。分辨率1 mm。扫描范围涵盖全脑。静息态功能像扫描序列为: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序列。TR/TE为2000 ms/40ms。扫描层数为40层。层厚3.0mm。体素大小(voxel size)3.75×3.75×3mm。扫描视野(FOV)240×240 mm2,矩阵大小64×64。扫描时间为6min。
1.7.5 数据预处理
先用MRIcro核查原始数据,祛除伪影严重和缺失巨大的数据。然后应用Matlab 2013进行数据格式转换(DICOM to NIFTI)、去除时间点(Remove First Time Point)、时间校正(Slice Timing)、头动校正(Realign)、图像配准(Coregister)、空间标准化(Normalize)、空间平滑(Smooth)、去线性漂移(Detrend)、滤波(Filter)等预处理。
1.7.6 局部一致性分析(ReHo)分析
应用Restplus计算出ReHo值。运用SPM12软件,对ReHo值进行配对t检验。利用xjview95获取相应图像,并报告定位系统坐标(MNI),和AAL脑区。簇块体积阈值(Cluster)≥85个体素,单体素阈值P<0.05的结果定义为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通过BrainNet获取全脑三维图。
1.7.7 功能连接分析(FC)
基于ReHo值显著差异的脑区团块峰值坐标划定10mm半径范围作为ROI,并应用Restplus计算出FC值。SPM12进行配对t检验、xjview95获取相应图像、BrainNet获取全脑三维图。簇块体积阈值(Cluster)≥85个体素,单体素阈值P<0.05的结果定义为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
年龄(22.52±3.43)岁、体重(51.28±6.27)KG、身高(161.22±6.51)CM;CMSS平 均 疼痛积分(12.65±1.32);VAS评分(6.64±1.55);平均病程(5.17±5.33)年;关元穴[9]热敏灸感主要表现为透热78%、扩热82%、传热34%;均为右利手。
研究对象均为青年女性,常规结构像扫描均未见异常信号。
图1 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前后ReHo值显著差异的脑区
表1 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前后ReHo值显著增强的脑区
表2 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前后ReHo值显著减弱的脑区
(1)ReHo显著增强的脑区集中在8个团块
团块1分布主要有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颞极:颞上回;团块2分布主要有左侧颞极: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角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团块3分布主要有左侧海马、左侧海马旁回;团块4分布主要有右侧尾状核、右侧脑岛;团块5分布主要有右侧角回、右侧颞中回、右侧缘上回;团块6分布主要有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团块7分布主要有左侧枕中回;团块8分布主要有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沟盖。其中ReHo分布范围最大的是团块6,有1413个体素量;ReHo分布范围最小的是团块7,有126个体素量。不同团块,ReHo值最大的是右侧额中回,体素量237,其次为左侧额中回,体素量220。不同团块,脑区体素占比最大的是左侧枕中回,达95%。
(2)ReHo显著降低的脑区集中在2个团块
团块1分布主要有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团块2分布主要有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其中减弱最强的是左侧中央前回,其次是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其中ReHo分布范围最大的是团块1,有345个体素量;ReHo分布范围最小的是团块2,有167个体素量。不同团块,ReHo值最大的是左侧中央前回,体素量146,其次为左侧中央后回,体素量99。不同团块,脑区体素占比最大的是左侧中央前回,达41%。
图2 ReHo值最大差异脑区(团块6)与全脑功能连接(FC)显著差异的脑区
表3 ReHo值最大差异脑区(团块6)与全脑功能连接(FC)显著增强的脑区
表4 ReHo值最大差异脑区(团块6)与全脑功能连接(FC)显著减弱的脑区
(1)FC显著增强的脑区集中在2个团块
团块1分布主要有右侧角回;团块2主要有左侧顶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其中FC分布范围最大的是团块1,有522个体素量;FC分布范围最小的是团块2,有390个体素量。不同团块,FC值最大的是右侧角回,体素量207,其次为左侧顶上回,体素量122。不同团块,脑区体素占比最大的是右侧角回,39.66%。
(2)FC显著降低的脑区集中在10个团块
团块1分布主要有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团块2分布主要有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团块3分布主要有左侧颞中回;团块4分布主要有左侧尾状核;团块5分布主要有左侧额中回;团块6分布主要有右侧尾状核、;团块7分布主要有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团块8分布主要有左侧内侧额上回;团块9分布主要有左侧补充运动区;团块10分布主要有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其中FC分布范围最大的是团块9,有1193个体素量;FC分布范围最小的是团块3,有97个体素量。不同团块,FC值最大的是左侧补充运动区,体素量308,其次为左侧额中回,体素量243。不同团块,脑区体素占比最大的是左侧颞中回,达73.20%。
PD患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痛感觉和痛情绪,而热敏灸是能单独干预且取得良好疗效的干预措施。课题组认为,痛感觉、痛情绪及热敏灸感的生动描述,必然是大脑对传入信号高度整合的结果。rs-fMRI技术能够客观、科学的揭示艾灸镇痛中枢效应,近年来相关研究也不断涌现。Gui[14]应用rs-fMRI技术的低频振幅(ALFF)为结局指标对PD患者进行脑功能分析,发现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和与疼痛相关的皮层下核是镇痛的关键脑网络。Yu[15]则应用了该技术的功能连接强度(FCD)为结局指标,同样也发现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是镇痛调控的关键网络,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中央执行网络和海马体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见,rs-fMRI技术是观察PD患者脑功能特征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发现,艾灸PD患者热敏态关元穴Re-Ho值以正激活为主,其中体素量最大的是右侧额中回,其次为左侧额中回,二者均分布在6号团块,属于前额叶(PFC)。进而以6号团块峰值坐标划定10mm半径作为种子点与全脑FC分析可见,艾灸刺激后,FC值以抑制为主。显著差异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角回、顶叶颞叶、额中回等,这些均属于默认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前额叶(PFC)前额叶主司高级精神活动和随意运动[16],在大脑感觉传导和情感传导中起主导作用[17]。有研究发现PD患者主要累及的脑区就是PFC皮层[18]。刘军莲[19]也发现PD患者痛经产生及调节与PFC的ReHo值增高相关。有趣的是,另一项研究直接经颅直流电刺激PFC,可有效改善PD患者症状[20]。本研究结果显示,右侧额中回和左侧额中回在ReHo值表现为一致性显著增强,与中枢镇痛通路高度一致。因此,本结果可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艾灸PD患者热敏态穴位能高效激活PFC,从而发挥中枢即刻镇痛效应。
默认网络(DMN)位于大脑的内侧和外侧顶叶、角回、内侧前额叶、内侧和外侧颞叶皮质,主司功能障碍与慢性疼痛调节[21]。该功能网络表现为静息态呈激活状态,但有刺激时却呈抑制状态[22]。本研究显示显著差异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角回、顶叶颞叶、额中回等,这些均属于DMN的主要组成部分,恰与刺激的负调节吻合。因此,本结果证实了PFC-DMN的功能连接改变极有可能是镇痛起效的重要中枢机制。类似的结果,Liu[23]也得到了论证。另有研究指出,PD患者因长期周期性慢性疼痛导致了PFC皮层和DMN表现出不适应的低连接性[24],该特征在未受外界刺激时已经发生了改变。该观点或可进一步说明,人体自身调节本身已有一定的镇痛调节功能,而该功能始终离不开PFC-DMN的低连接性调节作用。
综上,艾灸PD患者热敏态关元穴,即刻效应显著,脑区局部一致性协调以正激活为主要表现,其中PFC很可能在镇痛感觉和镇痛情绪起关键作用。PFC-DMN功能连接改变可能是镇痛起效的重要中枢机制。但本次研究重点关注艾灸热敏态穴位的即刻效应,并不能直观判断此疗法的临床疗效。后续应继续给予受试者连续疗程的热敏灸治疗,将治疗后的脑效应数据进行对比,以更好的佐证热敏灸“灸效”的中枢机制。本次研究是从脑功能的角度探讨艾灸PD患者的脑效应,今后应结合VBM(脑结构)、ASL(脑血流)、MRS(脑代谢)等角度,全方位多模态的探索其中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