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讲台写春秋
——记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

2022-09-26 03:14杨昕晨
人民与权力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本刊记者 杨昕晨

八月下旬的南京,天气依然炎热,好在有高大苍绿的梧桐树呵护行人享受片刻荫凉。掩映梧桐树下的南京外国语学校还在暑假中,显得格外静谧。记者步入行政楼6楼的一间办公室,只见一位满头白发却神采奕奕的老师带着亲切笑容起身相迎——

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外国际部主任李鸿彬。

情系乡镇 农家子弟引路人

从李鸿彬踏上讲台第一天起,“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就在心底扎了根。1989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被分配至高淳区的一所乡镇学校教物理,那时的他虽然年仅22岁,但面对艰苦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依然干劲十足。

当时学校生源大多来自周边村落,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近,因此家长常常来找他交流,有时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时诉说生活的艰辛。让李鸿彬感触颇深的是,“他们都是当地农民,有着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农门的朴素愿望”,初为人师的他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农家子弟考上大学,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乡镇学校工作的四年,李鸿彬带了两届高三,毕业时都取得了好成绩。他也由此了解到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明白了教育是乡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这段经历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一直非常关注乡村教育发展。当他多年后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时,更是为此积极发声——

2019年,他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看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等内容时,眼眶微微发热。尤其是当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时,李鸿彬说:“我感到很兴奋,也深受启发。”

他有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更多在乡镇学校读书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让优秀老师的课件、上课的视频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让偏远或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学生能随时看到。”他正在和团队做一个关于“无边界课堂”的实践研究,“希望打破时空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拓宽学生‘进教室’的渠道和思路,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人,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走进乡村。”

李鸿彬身上那股认真严谨、刻苦钻研的劲头令他的学生印象深刻,让他们即使在毕业多年后也依然被激励并感动着。“要真正关心学生,才能走到学生心里,才能影响他们。”理科专业出身的他常说自己不擅表达,只能“做给学生看”。

1994年,他被调至高淳县中,在那一呆就是10年。这期间,教了7届高三。有一年,同时带两个高三毕业班,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做测验,他就连夜将两个班近120份试卷批改出来,只为第二天一早进班分析,趁热打铁帮学生巩固知识。他回忆道:“改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每周如此,确实辛苦,但也很开心,很充实。”在他看来,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肯定是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捧着一颗滚烫的心。

缘系科研 教学相长乐无穷

李鸿彬的办公室里,引人注意的除了摆满文件资料的办公桌,还有柜子上的一只暂未被拆掉包装袋的白色玩偶小熊,给这看似严肃的办公环境带来一丝童趣。“这是复旦大学的纪念品,是考上后的学生回来看望我时送的。”谈起学生,李鸿彬嘴角的笑容就没停下过,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他说,将学生培养成他们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是一种幸福。

2004年,李鸿彬来到南外教高一年级物理并担任班主任,第二年又被安排带高三班级。2017年他担任学校教学处副主任,开始参与学校的理科教学、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体育等管理工作。2020年,南外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由他担任中心主任,负责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相关管理工作。

从这以后,他愈发关心怎样培养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要素。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应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他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破解卡脖子技术,需要更多高精尖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

如何培养?李鸿彬认为,优化培养环境很重要。经过长期观察,他意识到等学生进入高校再培养显然已迟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英才发现及培养工作十分重要。于是,他在2021年提出“关于优化基础教育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议”,希望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更加科学、民主、平和、“各美其美”的日常环境,在课时、评价、升学等方面给予变革和调整,助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就每天都能感受到教书育人带来的快乐”,李鸿彬说,“我遇到了许多有思想,有特长,也很努力的孩子,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深深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感到老师角色就是孩子学习的同伴。”

同伴“李老师”时常从学生那接触到新讯息,掌握到“新技能”。课堂上,他讲课精彩,深入浅出,采用实验、道具等多种辅助方式,从学生最能理解的角度将复杂原理讲清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外,他常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新颖想法,从中获得新的教学启发。说到这,李鸿彬拿起手机,开怀笑道:“我现在经常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是学生告诉我的,他们经常和我分享上面的专家讲座和物理课程。”

在李鸿彬心里,教师工作虽然平凡,但快乐的时光很多,这种快乐与幸福的源头其实是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还有学生反馈的爱。如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李鸿彬信奉并践行着这个理念,他说:“‘爱’是教育的根,也是教育的魂,我要将这份爱升华为毕生的追求。”

牵挂民生 履职担当尽忠诚

三尺讲台,辛勤浇灌,李鸿彬已经执教30多年了。

30多年前,义务教育法刚开始施行,每年仍有超过百万名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失学;30多年后,我国拥有世界最大教育规模,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显然这并不是终点,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李鸿彬表示,作为教师代表,他还应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努力。

城乡教育一体化如何实现?“双减”如何叩开教育深化改革之门?带着自身实践经验凝结出的感悟与思考,李鸿彬在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每年在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相关建议20多条。

2018年,李鸿彬将目光聚焦在公办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问题上,他在走访调研多个地区、多所不同层次学校后了解到,当前很多学校达到中、高级水平的教师较多,但学校现有的岗位数量却很少。因此,他建议改革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称配额制度,让更多优秀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据他介绍,此建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在之后出台的政策中有所体现,“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进一步扩大,这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给年轻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让更多的一线教职员工深受鼓舞。”

如何进一步畅通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渠道?这也是李鸿彬关心的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追求特色发展,着力构建更加丰富、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多方面类型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对此,他建议进一步畅通渠道,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吸纳多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更好地开展好学校特色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最优秀的人来培养更优秀的人”。

5年来,李鸿彬坚守做一名“好老师”的初心,恪守做一名“好代表”的自觉,不断拓宽自己的关注面,细心捕捉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平均每年参加各项活动20多次,如调研考察、学习培训、走访宣讲等。

有一场活动,他虽不是参加主体,却依然记忆犹新,只因与学生有关。2019年12月3日,就在迎来第6个国家宪法日的前一天,李鸿彬带领53名南外初一学生来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参加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他讲述起当日的情景:“孩子们参观了分组会议室和会议厅,了解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如何举行的,还现场模拟宪法宣誓。这是一次非常有仪式感的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宪法内容、深刻体悟宪法精神、树立法治意识,对他们未来成长非常有意义。”

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将画上句号。对李鸿彬而言,代表履职这段历程就像生命长河中溅起的浪花,平静流淌永远是其底色,因此他时常告诫自己:“履职中,要当好一名‘好老师’,还要当好一名听民声、聚民智、传民意、惠民生的‘好代表’;履职后,须始终坚守是一个普通人、须争做一名‘更优秀老师’的自我确认。”

人们常用“园丁”一词形容教师,确如园丁浇灌幼苗一般,教师也在倾尽心力,精心培育祖国花朵,力求每一株都能茁壮成长。春去秋来,坚守无悔。伴随我国第38个教师节到来,又将有一批新生走进校园,一群年轻教师迈上岗位……放眼望去,祖国大地一代代学子的成长历程正闪烁着一个个辛勤园丁的教育梦想,且晶莹闪亮。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李鸿彬代表陆续接到6个工作电话,多是来自学生对各类信息的询问。因为目前正负责招生工作,他暑假需要在学校值班。接学生电话时,不同于接受采访时自我阐述的较快语速,他的声音轻缓,语气平和,即使是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也没有一丝不耐烦。

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单纯的雄心壮志或者责任感,雄心壮志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人和客观事物长期的热爱和专心。除了专业、负责以外,李鸿彬代表身上出于对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的忠诚与热爱更令人动容与敬佩。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