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千里马”奔腾江苏大地
——打造江苏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之记者手记

2022-09-26 03:14赵杨洋顾燕嫣
人民与权力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千里马江苏

☉本刊记者 赵杨洋 顾燕嫣

历史的卷轴在时代恢弘中落笔,新时代的图景正徐徐向未来铺展。回首过往,江苏发展的每个脚印里,都闪耀着科技与创新。

1958年无锡柴油机厂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冷式柴油机,1993年南京大学声学所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激光扫描显微镜,2012年徐工集团研制成最大起重量3600吨履带起重机,再到如今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连续四次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冠军的“神威·太湖之光”……江苏靠科技创新拿下多项“全国第一”,刷新着发展“新时尚”。

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奋力攻关。当然,荣光的延续需要传承接力。2022年7月底审议通过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让更多的科技人才选择在江苏挑战想象力的极限,向着神秘莫测的科技高峰进军,为提升这片热土创新策源能力,纵深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出系统性和制度性的安排。

种好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仲夏的午后,当南京市鼓楼区五月科创产业园里大部分企业员工还在午休,江苏铌奥光电一楼无尘车间内多条高端芯片及器件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楼上的高管们为筹备下午的两场电视电话会议忙得不可开交。前不久,因亮相科技部主办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该企业成功吸引数十家投资机构。

是什么力量,吸引众多科技创业者选择在江苏驻足?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蝶变城市硅巷,打造老城区里的创新“熟地”;深化校地融合,布局产学研融通的大学创新港;服务留学归国人才,建设“拎包入住”的海智湾;整合高新园区,实行“1+N”管理机构……南京“巷港湾园”的创新模式,让每位人才、每个项目都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

拥有人才,留住“凤凰”,前提是先种好“梧桐树”,营造良好的栖息之地。

我省历来重视科技人才工作,省十四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资源”,响亮发出“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动员令。结合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近些年发展实际,我省相继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科技改革30条”《江苏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人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聚力打造好培育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几支人才队伍,真正让精兵强将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在加快我省科技强省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由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明确发展方向,优化现有政策措施,推动解决科技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而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十分必要且及时。

去年制定《江苏省人大“十四五”工作规划》时,省人大便把作出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决定列入规划,确定为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计划的正式项目。在政府各相关部门起草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提前介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专程带队赴南通等地开展调研,听取当地人才办、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企业、高校院所有关人员、省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决定》的出台,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江苏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张亮认为。

瞄准“领军人才”搭起创新舞台

虽已初秋,但温度依然不低。伴着室外耀眼的阳光和浓密的绿荫,镇江京口区华为(镇江)数字创新中心内,华为区域负责人王鹏将在十分钟后迎来一场视频面试。因急需一名优秀的中高端技术研发人员,王鹏不得不把招聘范围从江苏放眼到全国,线上招引上海、北京等地的技术“大咖”。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像华为这样的创新头部公司,获得更多高层次研发人员才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前不久,刚参加完宿迁市人才大会的省人大代表、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惠芬,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感慨良多。她说,要攻克技术“卡脖子”难关,真正让江苏科教大省的人才优势充分涌流,让知识优势变现为科技优势,还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攻克“卡脖子”难关,离不开“头雁”引领。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从总量上看,江苏全省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从高层次人才来看,在苏两院院士102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三、省份第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约占全国10%左右,仅低于北京、上海两地。但全省4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40%与我省优势产业关联度不高,高校、科研院所在实验室取得的科技成果成熟度偏低,我省高校院所每年仅有5%的原创成果可应用转化,转化后产生经济效益的仅占被转化成果的30%左右。

如何在加大培育科技高精尖缺人才群体上投入更大力度、支持更加精准、成效更加明显?《决定》强调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统筹人才、平台、项目等资金配置,集聚引进培养顶尖创新团队;支持企业事业单位设置特设岗位或者流动岗位;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等特殊人才,可以优化程序,按照规定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国(境)外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与海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研发中心,等等。

“我们江苏产研院员工128名,平均年龄38岁,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8%。目前,累计聘请242名全球高层次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其中国内外院士34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江苏产研院校企合作部副主任曾丽萍不加思索报出了数据。长期带领团队穿梭在长三角三省一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她,格外清楚科技高层次人才对产业创新需求、推动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建立省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实施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她认为《决定》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跳出人才抓人才,立足发展抓人才”理念,为人才引育模式提供新思路,建议抓住《决定》出台的契机,加大支持“靶向引才”,设立“人才特区”,探索江苏自贸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制度,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大格局。

畅通“源头活水”培育核心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也是科技创新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希望所在。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再到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

如何更好地构建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社会环境,是《决定》规定的重点,也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诉求表达和跟踪服务机制,为科技人才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设立省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金融机构完善升级科技人才金融产品、设立新型科技人才特色金融服务机构等,按照规定给予财政奖补支持。”“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科技创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业,按照规定给予支持。”……《决定》及时总结归纳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推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快奋斗步伐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

三年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苏毅毕业后应聘到苏州园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因表现突出很快成为项目牵头负责人。作为一名北方人着迷于苏州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气息,很快融入园区和新区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他的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刘佳,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项目,近年来十分关注毕业生职业选择与城市去向,发现“快发展+慢生活”的新一线城市,正成为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选择。“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前沿科学的主要‘应战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目标和机会。一方面,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会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另一方面,人文底蕴、城市界面、发展潜力等‘软环境’也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到苏州才有为”“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口号虽短,但其内在逻辑是当下与未来、人文与生态、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有机连接。对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趋之若鹜,已成为近年来江苏各地最突出的城市气质,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以省人大代表、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张玉成的科研工作经验来看,当前要重点关注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压力问题,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尽量帮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就医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决定》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要用好用活激励措施,勇于推陈出新,持续深耕细作,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地位上受尊重、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得实惠,在没有后顾之忧的背景下“尽展其能”。

用好“关键一招”谋取长远之“势”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制度的竞争。要把江苏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从何突破?如何发力?打造引才招才“磁场”、优化选才用才“量尺”、厚植成长成才“沃土”……全省各地纷纷探寻着路径。

前不久,从盐城市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传出好消息,盐城市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被称为盐城“史上最强人才政策”;作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南通市海门区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率先出台“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三不唯’”等政策。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为科技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先导作用,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正如吴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施展才华、释放智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近年来,江苏及全省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竞相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也应认识到,既要着力于当下之“时”,又要谋取长远之“势”。

去年7月,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小敏建议加快完善三省一市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强化共同体建设的人才支撑。《决定》在科技人才流动方面,特别指出应当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同时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人才双向兼职,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离岗创办企业。

强调“流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效地“衔接”。《决定》中规定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离岗创办企业期间,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在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取得的科技开发或者转化成果可以作为其职称评聘的依据;用人单位短期聘请省外科技人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符合条件的,在聘用期间享受本省相关人才政策待遇等。结合前期调研情况,许仲梓认为,“人才使用要立足发展,解放思想,大胆放权,充分赋权,给予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构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实施产业、科技、人才项目综合评价;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诉求表达和跟踪服务机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决定》围绕下好科技人才“先手棋”,布局打出激励“组合拳”、打造全方位人才梯队的“关键一招”。

凝聚社会合力 科创氤氲城乡

结交大院大所、邀约名校异地办学、为高端创新资源搭平台“垒金窝”、实施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近些年,教育、科研资源本不算很“富裕”的一些地市频频站上了创新的“C位”、创业的“风口”,为产业发展蓄足原动力,让科技人才“聚宝盆”效应逐渐显现。

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是江苏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特色,多年实践已经证明,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科技人才自身发展中行之有效,有必要进行总结细化并不断完善。

为此,《决定》在产才融合发展方面,明确围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做好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加大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的支持力度,推动产才融合发展;坚持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同步建设,推动项目、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

利在眼前、功在长远。这些看似寻常、实为超常的人才集聚,让江苏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人才引进来,如何长久地留下来?追求卓越、诚信守实、公平竞争、宽松宽容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与科技伦理治理,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等制度;加强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先进典型等宣传,提升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对财政资金支持的相关项目,未取得预期成效但已尽到诚信和勤勉义务的,可以按照规定免予追究相关责任……《决定》中的这些措施,让江苏在这场科技人才竞争的赛道上又多了几分胜算。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科技人才不仅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证明。在科技人才争夺“大战”中,一时红利留不住人,哪里的机制活,哪里才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哪里的人才环境好,哪里就能让人才落地生根。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深刻表明江苏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根基的信心和决心,生动证明江苏强化制度供给,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强度与速度,用点燃科技人才“星火”牵动敢为善为“引擎”,勇挑大梁,持续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千里马江苏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数读江苏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数独江苏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数读江苏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江苏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挑剔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