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焖子

2022-09-26 11:09梁丽平
资源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庄稼人粉条五花肉

□ 梁丽平

老家在豫中东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土地平整,阡陌纵横,祖祖辈辈,春耕秋收。每到收获时节,家家户户的粮囤装着或多或少的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年景好时,粮囤就丰满些,年景差了,装粮的麻袋就没那么鼓囊了,但无论收成好坏,勤俭持家的女人都会精打细算,不会吃了这顿没下顿。

贫寒年代,白面混着杂面吃,远客上门,端上桌的才是细粮。到了年关,家家户户就会割上一刀膘油厚厚的猪肉,精打细算的女人总能把这刀肉从大年三十的鞭炮声里吃到正月十五雪打灯。手巧的还会蒸上一笼焖子,随手切成薄片儿或是方块儿,煎炖蒸炒,细腻香软、筋滑爽弹,倘若再掺几片儿薄薄的五花肉,那诱人的肉香就钻透焖子直扑人的肺腑,吃上一口,回味无穷,吃进肚里,惬意舒畅……似乎桌上那粗碟糙碗里盛装着的素朴焖子足以慰藉庄稼人一年的辛苦。

豫中焖子分“素焖”和“肉焖”两种口味儿,肉焖相比素焖多了肉末儿或是加了几勺骨汤,但无论荤素都离不开粉条和薯粉。焖子的做法不难,但新掌灶的年轻女人要想做出一笼品相风味皆好的成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新手到熟手,中间是烟火的熏染和光阴的浸润。

到了做焖子的时候,女人们先是取了粗细均匀的粉条加温水泡软,捞进用料水调好的薯粉浆里揉抓搅拌,缓缓上筋儿,待粉浆与粉条充分混合,用半湿的麻质笼布或是掰几片白菜叶子铺在笼底,接着将料糊缓缓倒入整理好的笼中,再用几根竹筷裹紧笼布加以撑固,免得料糊四处淌散,心思巧的女人还会在料糊表面撒上一些碾得细碎的干红辣椒,这样蒸出的成品无论色泽还是口感就更诱人。一切就绪后,压上锅盖,文火焖蒸至柔软回弹,方可出笼。豫中粉条本就天下闻名,再佐以料水或是肉末儿、骨汤,经焖蒸之后味道更是无以言表。香喷喷的焖子出锅后,守在灶前的孩童早已垂涎欲滴。待焖子稍稍放凉,女人们就取刀切过薄薄一片儿递给等了半天的孩童。那一片薄薄的焖子,被孩童握在手中,咂在唇齿间,足能炫耀半条街。

以前,没有冷藏保鲜技术,精明的女人就把蒸好的焖子放在竹篮里吊在通风处保存,前前后后可以吃上半个月。改革开放以来,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细粮白面成了饭桌上的主食,蛋禽鱼肉也开始出现在碗碟里。时代的变迁中,粉条和薯粉制成的焖子也在光阴的长河中融进了庄稼人朴素的怀念里,每逢年节或是红白喜事,席桌上少不了焖子,代代传承。

生活好了,吃腻了大鱼大肉,庄稼人就开始在焖子上动心思了,席桌上出现了新吃法。

前几年返乡,喜桌上有用焖子做蒸碗的,下半碗用切成块状的焖子垫底,上半碗放一层改过刀的块状的焯水连皮五花肉,加八角、花椒、姜块儿、干红椒、葱段儿,文火慢蒸。五花肉浸出的脂香混合着佐料的辛香渗透铺底的焖子,蒸腾出无以伦比的独特香味,还未出笼就已征服了食客的嗅觉和味蕾,待上桌,须臾便见了底儿。

难得回趟故里,临行自然要带上满满一袋的焖子回城送与亲朋。焖子虽不是什么人间佳肴美馔,但它却承载着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和那岁月永远也冲不淡的素朴亲情。

转身回望,故乡仍在时光最深处,那是我们的来路,承载着初心。那些回不去的时光,那些镌刻着家乡印记的美食美味,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升华,已然凝结成乡愁的一部分,烙在血脉里,化为一种独有的力量和慰藉,支撑着我们勇敢向前。

猜你喜欢
庄稼人粉条五花肉
买粉条 学问多
麦垛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猪肉炖粉条
俺村的庄稼人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五花肉先煸再炖,不腻
五花肉先煸再炖,不腻
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