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2022-09-25 07:23刘鹏薛剑黄昕肖飞毕海洋于楠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面肌频度痉挛

刘鹏,薛剑,黄昕,肖飞,毕海洋,于楠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肌肉的阵发性抽搐,具有非自主性、不规则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1]。HFS发病时间短,发病频率高,且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系周围神经类难治性疾病,罹患本病者尚广泛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及睡眠、决策等障碍[2]。本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别,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极为复杂,尚未能完全明确,业内暂存“短路”及“点燃”两种假说[3],原发性HFS或可主要责之于局部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对面神经出脑干区的搏动性压迫[4]。HFS的治疗尤为棘手,西医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面神经封闭疗法、脉冲电流刺激、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口服镇静类或抗癫痫类药物等[5]。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普遍存在不良反应较多、风险性较大、患者满意度欠佳等问题[6]。加之,本病虽然进展缓慢,但病情较为顽固,且因病变表现主要集中在颜面部,极易引起罹患者的心理及社交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本研究采用浮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60例明确诊断为面肌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限于一侧的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早期症状起始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继而抽动逐渐扩展至口角,甚至波及整个面肌,严重者可因眼轮匝肌抽动致使出现睁眼困难的情况;每次发作时抽动的时间不等,少则数秒,多至数分钟;在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抽动症状可加重,在睡眠时即会消失;不伴有疼痛;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时,除可见阵发性面肌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8]中有关胞轮振跳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胞轮振跳,牵及眉际或面颊,时作时止,不能自控,重者振跳频繁,甚则可伴有口角的牵动。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患者依从性良好;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原发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③患有面瘫后遗症、梅杰综合征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④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⑤颜面皮肤存在破溃、化脓或感染的患者;⑥近2个月以来参与过类似疗法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腧穴的选取与定位参照文献方法[9]。取穴:选取患侧颜面部的翳风穴、攒竹穴、阳白穴、鱼腰穴、丝竹空、太阳穴及颧髎穴;并取双侧的合谷穴及太冲穴。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针刺局部穴位皮肤后,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产品,规格:0.35 mm×40 mm)。操作:面部腧穴给予0.2寸浅刺,体针合谷穴及太冲穴刺入约1寸,均为迅速进针,随后快速提插捻转至得气,续以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留针时长以30 min为宜。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共针刺14次。

1.5.2 观察组

给予浮针治疗。针具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号浮针(生产批号:20180325)。触摸受试者患侧的额肌、颧肌及胸锁乳突肌上段,找寻患肌的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针尖朝向激痛点,于距其3~5 cm处,以15°~25°的进针角度弹射进针器,略达肌层后,手持浮针沿皮下缓慢向前平刺推进,以患者无痛无感为宜。待进针结束后,将浮针针尖退于套管内,固定好针柄,以进针点为支点,以患肌为靶向目标,摆动浮针行扇形扫散,频率为100~120次/min。扫散过程中嘱患者进行相应的面部肌肉活动以协助再灌注。具体操作方法[10]如下:①额肌:嘱患者依次做闭眼、皱眉、抬额3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次,每次的持续时间在10 s左右,与此同时,医者进行局部的扫散;随后嘱患者放松,再行10 s的扫散。②颧肌:嘱患者依次做咬牙、鼓腮2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次,余操作步骤同上。③胸锁乳突肌:嘱患者做出转头的动作,医者抵抗其下颌部以增加抗阻,余操作步骤同上。完成上述操作后,取出针芯与套管,常规消毒后,于局部贴敷创可贴以防止感染。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共治疗7次。

1.6 观察指标

1.6.1 面肌痉挛强度与频度评估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面肌痉挛的强度与频度进行评估。参照Cohen Albert标准分级[11]对患者面肌痉挛的强度进行评定。参照《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2]对患者面肌痉挛的频度进行分级评定。具体分级标准见表1、表2。

表1 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标准Table 1 Grading criteria for intensity of hemifacial spasm

表2 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标准Table 2 Frequency grading criteria for frequency of hemifacial spasm

1.6.2 面神经传导速度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Neuro Care NTS-200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上海诺诚公司生产)监测2组患者的面神经F波运动潜伏期、波幅以及面神经传导速度。

1.6.3 生活质量评估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13]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量表共包含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等4个维度。分数越高,则代表其生活质量越好。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14]及痉挛的强度与频度分级制定HFS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症状的出现,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降至0级;显效:症状缓解,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原始的2、3级降至1级,或由原来的4级降至1、2级;有效:症状缓解,抽动的次数明显减少,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原始的3级降至2级,或由原来的4级降至3级,患者面部的强直抽搐症状得到改善,不会再因痉挛引起面容方面的改变;无效:治疗后无症状、体征方面的任何变化。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53岁,平均年龄(47.83±3.50)岁;病程10~14个月,平均病程(11.85±1.83)个月。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50岁,平均年龄(45.12±3.75)岁;病程8~13个月,平均病程(10.35±2.97)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情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grading of the intensity of hemifacial spasm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情况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频度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情况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grading of the frequency of hemifacial spasm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F波运动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表5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F波时相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波时相及波幅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波时相及波幅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F波时相及波幅情况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F-wave phase and amplitud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5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F波时相及波幅情况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F-wave phase and amplitud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30 30 30 30 F波时相/ms 9.18±3.42 4.85±2.03①②9.14±2.75 7.01±2.26①F波波幅/μV 70.88±12.16 50.93±12.32①②71.05±10.30 67.65±11.33①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表6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及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faci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6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faci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30 30 30 30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m·s-1)23.48±11.35 31.01±11.58①②24.35±10.16 26.71±11.28①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m·s-1)33.78±2.25 33.90±2.44 33.70±2.03 33.69±2.32

2.6 2组患者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表7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各维度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各维度均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WHOQOLBREF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WHOQOL-BREF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7 2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WHOQOL-BREF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30 30 30 30生理维度11.30±1.61 17.81±2.12①②11.92±2.63 13.70±1.87①心理维度12.52±2.68 16.67±2.75①②12.73±1.99 13.90±2.11①社会关系维度13.62±1.12 19.28±1.77①②13.70±1.79 14.98±1.86①环境维度14.44±1.57 17.03±1.03①②13.98±1.28 15.62±1.36①

2.7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8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为70.00%(21/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8 2组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8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例(%)]

3 讨论

浮针作为现代针灸疗法之一,具有特定针具、特定治疗靶点以及一套独立而完整的特定理论[15],通常以“患肌”即存在激痛点(MTrP)的肌肉为治疗靶点,以扫散或(和)再灌注活动为基本操作[16]。面肌痉挛(HFS)的发病与额面部及颈部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额肌、颧肌以及胸锁乳突肌为主要责任患肌,于局部紧张部位或结节及条索上存在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者激惹点。于相应患肌皮下行大幅度的扫散操作,对疏松的结缔组织进行牵拉,可改变其空间结构,贯穿增生粘连的筋膜,疏通阻滞的组织通道,减少组织液压的阻力,进而产生压电效应,激发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激活神经反射调控系统,调整局部代谢,改善局部肌肉血氧状态,加快变性细胞循环代谢及其清除速度,促使微环境的稳定性得以维系,继之促进患肌附近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功能的修复,从而改善面肌痉挛的状态[17-18];且该操作方法恰合传统针灸理论下之近治原理,治疗靶向性强,浅刺部位大致相当于传统针灸理论下的皮部,可由此促进相应的经络及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气血运行通畅,进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起到疏通经络、燮理气血的作用。局部缺血缺氧可造成能量危机,进而产生激痛点,因此,待浮针初步缓解紧张肌肉、放松受压血管后,普遍需通过指导患者运动患肌、配合进行再灌注活动,来拓宽组织液通道,进而改善局部的血运,使血液强劲、快速且足量地波浪式进入缺血部位,从而有效地纠正患肌的缺血状态[19-20]。

目前,对面肌痉挛治疗效果的测评判定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面肌痉挛强度及面肌痉挛频度的分级测评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兼具权威性与实用性,可较为直观地反映患者面肌痉挛的恢复情况。面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日渐成为探究HFS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判定的热点,当神经结构及功能出现异常时,F波各项参数亦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可将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下的F波视作反映神经功能状态及结构完整性的重要神经电生理指标[21]。随着病情的进展,罹患HFS的患者因面部肌肉痉挛的影响,逐渐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畏惧社交等负面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亦可反馈出患者治疗后病情的改善程度。因此,本研究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个维度入手,选取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这一指标,能够很好地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波时相及波幅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波时相及波幅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WHOQOL-BREF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各维度评分方面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WHOQOL-BREF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为70.00%(21/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浮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且浮针疗法的可重复性强,易于临床医师较为迅捷地掌握操作要领,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肌频度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科学抵御“植物入侵者”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