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助跑起跳练习对促进跳远空中动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2022-09-24 09:24张方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台显著性实验组

张方帅

前言

近几届世界级大赛中我国运动员在跳远项目中不断的取得突破,逐渐的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同时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必修项目。跳远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运动形式,这四个技术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跳远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加之体育教育专业所学课程的增加,跳远教学的课时数被逐渐的压缩。这就要求高校田径教师在跳远教学的过程中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在规定时间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旨在通过使用高台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空中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腾空阶段获取更好的身体姿态,为下一步落地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和学习效果。

1 挺身式跳远教学问题引入

挺身式跳远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分别对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每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表现在运动成绩上。对于助跑起跳的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教师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先进的经验,并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但关于跳远腾空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挺身式跳远的教学过程中,腾空阶段学生需要获取更高的腾空高度和腾空距离,用以体会身体在空中的姿态变化。但初学者由于起跳腿的力量差、助跑速度不够和助跑起跳环节配合不紧密,造成学生腾空的高度较低、腾空的距离太短,造成了腾空时间较短,从而影响了学生在空中体会完整技术动作。也是导致学生在腾空阶段身体为得到充分挺身,收腿阶段不能完全向前举腿,造成了空中的技术动作不连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高跳低落地理优势,延长学生的腾空时间,使学生获取充分的腾空时间去体会空中的技术动作要领。

另一方面,高台教学过程中不使用踏跳板,避免了学生刻意踏上踏跳板在起跳前调整助跑节奏,使学生的助跑节奏更平顺。学生在高台上进行6-8步的助跑距离,模拟助跑道的助跑起跳,使助跑起跳环节更加充分。同时,高台教学手段能够避免因长时间使用起跳器给学生带来的依赖性等一系列弊端,同时可以兼顾进行起跳时上板的准确性。具体示例见下图1。

图1 高台挺身式跳远示例

2 挺身式跳远腾空时间的理论分析

2.1 挺身式跳远的腾空时间

结合物理学知识,将运动员起跳前看作一个质点,助跑的目的是为质点提供良好的水平速度。从起跳腿脚尖离地瞬间起始点,在落地瞬间为终止点,身体在腾空阶段向前运动的这段距离为S。起跳后运动员在空中向前运动轨迹可视为类抛物线,此时运动员在空中收两个方向的力:垂直与水平两个作用力。水平方向主要受助跑速度影响较大,垂直方向主要受起跳瞬间起跳腿向前上蹬伸的影响较大。运动员腾空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上升期和下落期。设运动员质量为,初速度为,角度为,升高高度,高台高度为,空气与质点的摩擦系数为。

则:

其中:

即: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可知:

当时,运动员爬升至最高点,此时所用时间及爬升高度分别为:

运动员由最高点下落过程中,有:

即:

故,运动员在腾空阶段的时间为:

化简后可得:

由此可知,运动员在平地起跳时腾空的时间和距离,主要受起跳时的起跳角度和初速度影响。

2.2 高台教学手段对挺身式跳远的腾空时间

经分析可知,高台的引入对质点到达最高点之前的运动轨迹没有影响,而对质点从最高点下落的时间产生了增益。提升起跳点的高度,有利于增加腾空阶段后期落地时的时间和滑行距离,从而增长腾空时间。此时,质点从最高处下落时:

即:

2.3 常规教学手段与高台教学手段对腾空时间结果的对比分析

因为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只与摩擦系数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有关,故而在练习时,可被看作为一固定常数。在跳跃角度及初速度一样的前提下,决定运动员起跳后的腾空时间最主要的因素是最高点据地高度()。当时,即:当存在高台(高台高于终止点高度)时,腾空时间被延长。在教学中腾空阶段采用高台教学,增高起跳点的垂直高度,有利于延长腾空的时间和距离。相对于常规教学——助跑道起跳落入沙坑,学生拥有更长的时间在空中完成身体姿态的变化,对学习空中挺身动作提供帮助,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空中挺身的技术动作。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高台教学手段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3.2 实验对象

以菏泽学院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教学班级共38名学生,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作为对照组。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搜集挺身式跳远运动技术,挺身式跳远教学方法,旨在掌握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各环节的影响因素,以及挺身式跳远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深入剖析影响挺身式跳远运动成绩和技能掌握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田径跳远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趋势。

3.3.2 专家访谈法

依据教学实验研究的需要,向菏泽学院体育系田径教研室多名专家以及几所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访谈,主要咨询挺身式跳远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与运用、高台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跳远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注意事项。

3.3.3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比高台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测评,通过直接观测的方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技术测评。

3.3.4 实验法

实验地点:菏泽学院田径场

实验方案: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组使用高台教学手段学习腾空阶段技术动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地起跳和踏跳板起跳学习腾空阶段的技术动作。经过8周(16课时)课的实验后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和运功成绩进行测评。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受试对象基本情况及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1.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表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N=19)

在实验前对受试对象身体形态及年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避免因为身体形态等基本情况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知:实验组学生身高在178.3±5.1,对照组学生身高177.4±4.5,通过显著性分析P=0.568,两组学生身高不具显著性差异;对两组学生体重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64.5±2.5,对照组学生63.7±2.4,通过对比分析P=0.321,两组学生在体重上不具显著性差异;对两组学生年龄的对比分析P=0.487,两组学生不具备显著性差异。两组学生在基本的身体形态和年龄上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4.1.2 受试对象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为确保教学实验结果能正确反应高台助跑教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前对受试对象跳远专项身体素质进行对比分析。挺身式跳远的动作形式为快速力量型运动,选取能够代表下肢快速力量的相关指标。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教师,结合本次教学实验的要求,最终选择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50米加速跑四项作为专项素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受试对象专项身体素质统计表(N=19)

通过对两组学生测得的挺身式跳远专项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两组学生在起跳腿20米单足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P=0.877,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立定三级跳能够直接反映学生腿部爆发力与身体的协调能力,对两组学生立定三级跳运动成绩的显著性分析P=0.706,两组学生的立定三级跳成绩不具显著性;立定跳则直接反映学生下肢的爆发力,两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比较分析得出P=0.965,在立定跳远项目上不具显著性;50米跑的项目能够反映学生短时间加速跑的能力,对于挺身式跳远的助跑阶段起到决定性因素,对两组学生50米跑的运动成绩显著性分析得出P=0.447,两组学生在该项目上不具显著性差异。

4.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挺身式跳远运动成绩比较分析

4.2.1 实验后两组学生运动成绩的对比分析

表3 实验后运动成绩对比分析表(N=19)

教学实验后,对两组学生运动成绩进行测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运动成绩5.52±0.46,对照组学生成绩为5.41±0.51。在运动成绩上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通过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运动成绩进行显著性分析,得出P=0.49,因此两组学生在运动成绩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造成这一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影响挺身式跳远的主要环节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而高台教学主要针对学生腾空与落地阶段的技术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挺身式跳远高台教学手段完全模拟助跑起跳的完整性,而利用传统的踏跳板起跳,学生会刻意迈上踏跳板,并借助踏跳板的优势起跳,忽略了助跑起跳的连贯性。

4.2.2 实验后两组学生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

在教学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挺身式跳远的运动成绩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每名学生有三次试跳机会,最好成绩作为测试的最终成绩。两组学生成绩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运动成绩对比分析表(N=19)

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挺身式跳远的平均达标成绩为83.21±3.45分,对照组学生挺身式跳远的平均达标成绩为79.60±6.51分。实验后实验组学生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要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达标成绩,将两组学生的达标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两组学生之间的达标成绩有显著差异。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达标成绩分布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采用不同的挺身式跳远教学手段,可对比得知高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引用对学生学习及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作用。为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和具有代表性,本实验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后的掌握程度量化为挺身式跳远成绩。即:对学生利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挺身式教学后,对全部受测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挺身式跳远距离测试,并按照运动成绩所得分数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五个等级。学生的成绩等级划分具体范围见表5所示。

表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达标成绩分布

通过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优秀4人,良好12人,中等2人,达标1人;对照组优秀2人,良好8人,中等7人,达标2人。利用高台教学方法学习挺身式跳远的学生,在经过规定课时的学习后,其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测试成绩。由此可知:利用高台进行挺身式跳远的技术教学,不但能够适应教学大纲减少教学课时数的变化,而且可以更突出的进行重点难点技术技巧的专项教学,适用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为老师的教学带来的新思路和新体验。

4.3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4.3.1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技评成绩能够从主观上反映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高台助跑教学手段主要作用于学生腾空与落地阶段身体在空中的协调连贯性,因此在技术评定成绩对比过程中主要对学生的腾空与落地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表6 实验后技评成绩比较分析

通过表6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助跑环节的技术评定成绩,差异程度较小,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两组学生技评成绩不具显著性差异。两组学生在挺身式跳远教学实验中对助跑环节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所以实验后两组学生的技评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

两组学生的起跳环节的技术评定成绩,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5.26±2.37,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84.75±2.52。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技评成绩差异程度较小,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两组学生技评成绩不具显著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使用高台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高台上进行助跑,在接近高台的尾端起跳,保证了助跑起跳环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的起跳技术动作更加接近助跑道上助跑-起跳的这一环节。对照组采用踏跳板起跳,在助跑道上进行助跑,利用踏跳板进行起跳。这一环节会造成学生过于依赖踏跳板带来的起跳优势,同时撤掉踏跳板之后学生会出现踏不上起跳板,以及起跳动作补充分等问题,破环了助跑-起跳的连贯性。

腾空与落地阶段的技评,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6.17±2.53,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3.55±3.03,实验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对两组学生技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4.3.2 实验后受试对象技评成绩分布

表7 实验后受试对象技评成绩分布(N=19)

通过表7可以看出实验组优秀4人,良好14人,中等4人;对照组优秀2人,良好8人,中等6人,达标2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台代替传统教学方法,面对较短时间较多教学任务的情况,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有益影响。利用高台教学,使得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刻,空中动作更加舒展与标准,能在更短的时间掌握腾空阶段的技术动作。这得益于高台的引入,消除了传统教学中踏跳板带来的起跳前动作变形、对学生下肢爆发力训练要求降低等缺点的同时,增加了跳跃时间,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并完成空中动作,以达到“扣动作,出效果”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对比可以得出,采用高台教学方法,在助跑节奏、起跳动作、腾空高度、落地缓冲的四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方面要好于普通的教学方法,高台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挺身式跳远技术与提高跳远能力的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5 结论

高台助跑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的学习,主要对挺身式跳远腾空环节技术动作的学习起到显著作用;同时高台助跑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助跑—起跳技术环节的掌握。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采用高台助跑教学手段能够在保障助跑起跳这一教学重点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

猜你喜欢
高台显著性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危如累卵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通海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