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2022-09-23 10:37黄建兴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6期
关键词:闽台文科实验教学

叶 青, 黄建兴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州 350117)

0 引 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3],为信息化时代推进新文科建设提供契机。新文科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4-7]。虚拟仿真技术具有“通过虚拟世界与人的交互,反映真实世界”的特点[8],新文科教育教学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9]。相较于理工科,在教育部批准建设的1 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历史学类项目仅占比1%[10]。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http://47.106.126.61)利用学科专业特色和区域优势,进行相关实验平台建设和教学实践,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积累了一定经验。

1 “新文科”建设对历史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新文科”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实现多层次的学科交叉,在文科教育中应用新技术等[12-13]。国家和社会对“新文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新与文化自信方面。新文科的创新立足于新科技时代,服务于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14]。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自信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新文科”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历史学自身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因其跨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有一定需求。对以求真和致用为价值追求现代史学,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使学习者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有助于知识的有效摄入和学科素养的快速养成。历史学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参与“新文科”建设,能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实现跨学科培养目标、保证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2 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的设计建设

按照“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建设原则[15],平台依托优势学术资源,组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课程设计,探索构建面向校内、校际、社会全方位、高水平的平台共享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队伍建设

闽台缘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服务团队,由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构成,具有权责清晰、结构合理的特征(见图1)。教学人员,负责资源建设、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策划、平台维护和资源管理;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架构设计和技术支持。团队成员来自历史学、图书馆学、档案学及学科教学(历史)等不同专业。成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熟谙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团队还邀请来自校外的网络工程师,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闽台缘虚拟仿真平台教学服务团队的组建与课程体系紧密相关,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再到创新实践,均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可获性、便利性和科学性。

图1 闽台缘虚拟仿真平台教学服务团队构成

2.2 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

平台的初期资源开发围绕“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闽台移民路线虚拟仿真”“清代闽台对渡与两岸文化交流虚拟仿真”及“闽台缘线上讨论区”4大模块进行,对应“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预习、导入、核心环节和延伸环节4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示意图

“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对应课程的预习阶段。知识库提供一系列与闽台历史文化交流相关的文献、图片与视频资料。知识库资源由师生共建共享:授课教师依据课程要求将相关资源共享至知识库,学生按需自行获取学习资料;学生亦可将搜集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田野资料等资源上传共享知识库,取得一定的课程积分。课程积分按一定规则换算成课程成绩,纳入课程考核。如此学生在实验前进入该模块学习,便能迅速掌握相关背景知识,获取课程所需的各类资源。该模块设计的初衷是激发学生广泛搜集、整理和阅读课外资料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课堂,把教和学延伸、拓展至课堂之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固有模式,实现互联网时代知识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链接。“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对接的不仅仅是“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也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闽台信俗与乡土社会”等线上、线下课程,未来知识库除了扩大资料储存,对接更多历史学专业课程外,逐步扩大开放范围,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闽台移民路线虚拟仿真”对应课程的导入阶段,涉及历史地理学和闽台移民史等内容。该模块对应提供了7个典型历史时期的闽台历史地图,要求学生以标注各时期闽台移民路线的起点、中转点和终点的形式完成。该模块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实验中提升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树立两岸同根同源的理念。通过历史地理与虚拟仿真结合,在“闽台移民路线虚拟仿真”的探索基础上,平台拟开发更多类似内容,如“明清科举路线虚拟仿真”“妈祖信俗传播路线虚拟仿真”等,丰富课程实验资源。

“清代闽台对渡与两岸文化交流虚拟仿真教学”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环节,以交互形式进行展现。学生在掌握闽台移民背景知识后,在本模块以角色扮演形式进入清代闽台对渡和两岸文化交流的虚拟仿真历史场景,去深入了解和感悟相关历史细节。清代闽台对渡和两岸文化交流的具体知识点以“对渡移民”和“闽台郊商”两条故事线为串联,学生通过扮演渡台垦荒的农民和赴台贸易的商人来完成。在实验中,系统以多种形式要求学生回答与事件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闽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上述基础上,平台将开发更多故事场景,如“闽台科举”“闽台民俗”等,满足课程需求。

“闽台缘线上讨论区”模块是课程教学的延伸环节。该模块设计了一个基于问题的分组研讨式教学平台,是学生实验学习最为主要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全班学生分成A、B、C 3组。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上,必须按课程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回答其他组别的问题,点评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线讨论,通过滚动性问答,最终形成开放性题库。这些题库亦可供下一届的学生学习参考,达到师生共建优质教学资源的目的。教师亦可定期收集师生互动交流后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进行筛选评估,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以期形成创新成果,有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增强问题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

2.3 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分为实验考核、评价考核和创新考核。实验考核在实验教学结束以后,以学生点击“实验报告”链接填写和查阅实验报告形式进行。实验报告将以百分制形式自动显示每位学生各步骤的得分情况;评价考核以教师评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以学生在实验平台的“提问”“回答”和“点评”数据为依据;创新考核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情况,属于拔高项。评价考核和创新考核的结果都分成A~E 5个等级进行分值换算,两者分值之和占整体考核的60%,

旨在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2.4 共享体系建设

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来,通过持续完善后续共享计划,建立了涵盖校内、校际和社会全方位、高水平的共享体系。

(1)校内共享计划。校内共享计划主要包括提升虚拟仿真项目嵌入课程的水平、增加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数量,初步建立满足历史学及其相关专业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达到实验平台全年开放、每年受益人数不低于1 000人的目标。

(2)校际共享计划。通过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跨区域闽台缘通识教育,建设并开放闽台文化资源数据库,采用协议、联盟等方式与国内相关院校进行互选课程、学分互认或转换的交流合作,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将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发挥虚拟仿真实验的虚拟化、远程访问共享等优势,利用校内已有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合作中心,如教育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印尼研究中心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的资源共享,吸引境外师生参与教学实验课程,推进闽台历史文化教学的国际化。

(3)社会共享计划。利用高校师范教学基地,将平台分享至福建部分中、小学,开展闽台缘中学校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加强与国内其他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创新成果、教学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

3 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的特色与成效

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在平台建设规划、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过程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与成效。

3.1 在平台建设规划上,注重跨学科导向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历史学学科性质,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建设规划伊始就注重跨学科理念的运用。教学服务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研究领域,课程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分享体系建设上鼓励、支持跨学科院校积极利用平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坚持跨学科导向可更好地打破学科壁垒、践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文科理念。

3.2 在实验方案设计上,混合“线上、线下”模式

在实验方案设计中,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将线上虚拟仿真之“虚”与线下实践教学之“实”紧密结合。利用历史、地理数据构建闽台历史地图,由学生在线标注闽台移民路线;通过史料记载和3D技术构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学生采用在线虚拟角色扮演方式感悟历史;师生线下自主搜集资料,在“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进行线上自由共享,提高学术成果转化利用率;利用在线研讨平台,提升学生线下实践与创新能力。平台通过混合“线上、线下”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探究能力。

3.3 在实验过程上,遵循教育规律

实验平台的建设最终要服务于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实验教学设计4大模块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具体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3个层次。“闽台历史文化知识库”对应“基础训练”“闽台移民路线虚拟仿真实验”和“清代闽台对渡与两岸文化交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对应“提高训练”,“闽台缘线上讨论区”对应“创新训练”。上述4大模块与历史学专业课程有机衔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联结,实现历史知识传播与历史认知创新的有机整合。

4 结 语

“新文科”建设对历史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新要求推动了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该平台聚焦闽台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资源进行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探索构建面向校内、校际、社会的全方位、高水平平台共享体系。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虚拟仿真“新技术”的文科应用以及历史知识教学与历史创新实践的有机整合,达到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深化学生对两岸同根同源认识的目的。

猜你喜欢
闽台文科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闽台传统民居习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