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2011年
——2021年)

2022-09-23 09:42
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彝族四川省

胡 杨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最为繁荣的省份之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将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文献分为:基本理论、文化载体和融合途径三类进行研究。挖掘出该类文献研究共性和热点,为今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最终为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探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1.1 文献来源的分布

本文通过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词进行精确匹配,以2010-2021为搜索年限,并通过人工筛查的方式,得到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190篇,通过对190条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一)可得出,共有53种不同的核心期刊出版过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研究,但其中37种期刊在十年间仅出版不超过三篇文献。其中《四川戏剧》的期刊文献占比最高,共29篇。《体育文化导刊》其次,共出版27篇。

图 1 2011-2021年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献来源分布一览图(发文量前十的核心期刊)

1.2 时间结点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趋势分析(见图2):2012年灾后重建工作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推进发展,使2013-2015年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达到峰值,共72篇。2015年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探索彝藏羌文化走廊属于热点话题,但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体旅融合研究还在摸索阶段,导致2015-2018年川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文呈低迷状态。2019年建国70周年,70年的光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出启示,综述类文章和探索类文章发文量明显增多,并且在2019年达到峰值。

图 2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线性图(2011-2021)

1.3 文献主题的分布

通过对研究数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羌族文化出现的次数最高,共出现34次,表明羌族在四川省的研究进行最为丰富,羌族传统体育为川内学者的主攻方向。物质文化遗产出现26次,表明基础性研究中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与保护为研究热点。文化特征出现19次,其关联性中共有十一处,关联性程度很高,表明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离不开对其文化特征的探索。本文将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理论型、文化载体型和融合探究型。基础理论型研究主要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现状、传承与发展展开的研究,对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框架搭建的作用。文化载体型研究多以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剖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构成、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合探究类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医疗防护相结合等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价值和该地区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和倡议,在完善理论框架的同时,还体现出实践的广度。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研究

2.1.1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布和起源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其中羌族、彝族、藏族、土家族、苗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笔者根据四川省非物质遗产申报名录中的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非遗项目整理得出:藏族特色项目最为丰富,共有15种。羌族彝族各有6种,土家族共有5种,傈僳族共有2种,纳西族仅有1种。主要分布于各自治州和自治县。

孙亮亮认为,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四川这种多山险峻的环境中,形成了巴文化中的龙文化崇拜,并且龙文化已经成为当地巴人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张晓林认为,土家余门拳经过先祖融百家所长,并通过族群战争和自然环境所演变而来。廖恒认为,在羌族顶杆活动的起源说法中,流传范围最广的是“武士比武”。陈波认为,藏族锅庄舞中的“锅”表达的是藏民“圈”的思想,锅庄舞蕴藏的是古代藏族社会中融合、团圆和包容等优秀内涵。雷睿认为,彝族达体舞是通过对彝族人民劳作和生活的观察,并集合凉山一些分散的舞蹈融合而成的舞蹈。

2.1.2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主要可分为文化内核价值和功能实用价值两大类。少数民族文化内核价值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不同少数民族信奉的“守护神”和意志情感不同。如嘉绒藏族的文化内核独特在它是对草原上十三战神等祖先参与战争的讴歌,彰显出藏族人民对保家卫国的英雄的崇拜;而以白虎为图腾的土家族,他们多居住在山中,所以其文化内核独特在他们对山灵山神的敬畏;火作为彝族的精神图腾发展出彝族人独特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实用性价值在于他的开发价值和教化价值。陈光军认为藏戏且索是丹巴人独有的傩戏资源,唯一性是丹巴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底气所在。张晓林、徐泉森、孙亮亮认为,土家余门教育价值可以很好的和中小学体育切合,余门拳提出“四授四不授,四打四不打”门规,对学生品德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样有着积极引导作用。

2.2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载体的研究

2.2.1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

《逻辑研究》书中对符号的解释是:对一些事物存在的信念作为信仰或推测另一些事物存在的动机。通过类比推理可得,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符号是指:所能反映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直接的存在。汪珂永认为,川东北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少数民族族群文化构建的实践加工和思维加工过程中,构建了川东北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方式进行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达。邓宏烈认为,羌族释比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以村寨为中心的文化符号表征。通过本民族体育项目来进行,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李燕琴通过对官办彝族火把节中游客和彝族人民的感受对比得出,彝族人民认为的神圣仪式,在大部分游客心中这只是一种狂欢节。

2.2.2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村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文化空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对近十年四川省少数民族村落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四川省五年共有335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刁建勋在走访了蒲溪沟羌族村落后,考察了羊皮鼓舞仪式的主体人群仍是村落中的端公(释比),而且只能是端公担任。孙亮亮认为,川东村落的形成与其固定的亲戚血缘关系、宗庙祠堂、祖训族规、田地收入密不可分。廖永华认为,传统村落文化由于受到数千年的家长制的影响,原生态的川西村落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村落行动的集体性密切相关。

2.3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途径研究

融合途径探究类文章既是科研难点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拓宽视野的前进方向。本文对2011年后川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途径和融入旅游项目的期刊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3.1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

戴朝认为,因为四川彝族地区部分居住在偏远山区,学校中小学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器材跟不上体育大纲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进行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来开展体育课。陈振勇认为对于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武术,而应该去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杨雪对于四川省某中学引入彝族达体舞到校园大课间的实践中,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和教师分别达到了79.09%和66.67%,该结果证明彝族达体舞融入学校大课间深受该中学学校师生的喜爱。

2.3.2 四川省少数民族体旅融合途径

史明娜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游客的参与程度、制作工艺品、打造龙舞文化商业街来扩充旅游景点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程度,促进川东地区龙舞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刘治认为,应结合当地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分级发展,并以成都为核心点,通过交通优势打造高铁线路串联下的点-线-网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多层串珠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聂涛认为,川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融合还存在着定位模糊问题、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的问题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吕寻金认为应根据四川省实施的“体育+”的模式,通过相关机构和部门安排下岗或自由职业的少数民族青壮年进行体旅相关知识培训,进行下岗再就业回归村落,改善只剩下中老年群体留守村寨导致传承几乎断层的现状。

3 文献评述

3.1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性研究评述

(1)研究认为,川内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研究多通过对其传承与发展来进行分析,并且近十年四川省少数民族民族志的专著出版较少,虽然以考究的形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起源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但数量的不够充分,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起源性的研究展开深入的探索。本文对近十年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分布、民族分布研究较为薄弱。可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口、村寨和传统体育项目在灾后十年变迁的研究,来拓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布的研究。(2)川内学者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在功能实践价值方面主要进行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和对学校教育的价值研究。近年来川内学者通过设立指标和建立流程图这一形式来判断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否进行实践,这一方式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可提升文献资料带来的信服度和可执行性。对于文化内核价值的研究主要是对该民族的文化历史性价值、文化自信价值、文化认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新环境下的体育项目文化重构、异化等方面更需要川内学者们奋力研究,深入挖掘新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艺术价值和村寨文化重建价值。

3.2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载体研究评述

(1)通过梳理近十年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相关文献可得出,川内学者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的变迁、异化、重建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通过文化符号作为载体,激发文化符号对于该村寨、该少数民族的史志记忆功能。但根据笔者整理的文献资料,川内学者需要注意丰富对土家族、纳西族、傈僳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考查研究,积极开展对优势少数民族的文化时间线研究,丰富川内文化符号的数量。对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展开积极抢救,可通过与高校联合,使高校按区域指定少数民族展开文化符号重建研究。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向地对重塑后的文化符号展开抢救,保持川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原生态性,分析文化符号重塑后的先进性和缺失点,并探究解决方案。(2)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文化建设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四川省少数民族村寨的研究更多是在劳动力流失、基础设施不足、政府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等方面进行呼吁。但对于重建后世俗化村寨的文化缺失探寻的研究较为薄弱,让居住在村寨的少数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基础建设上感到现代化,但在村寨组织构成、自然环境和民族节日上保持原生态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通过利用好少数民族资源的独有性,配合社会指导型人才的建设,精准开发村寨体育项目的历史演绎价值,寻回本民族村寨文化。

3.3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途径研究评述

(1)四川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入校园途径的探索、可行性的分析、预进行的实验研究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本身作为活的非遗融入校园课程,他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简易性,所以要充分发挥该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教化价值。关键在于用适宜的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融入校本课程。可通过播放本民族的历史纪录片、漫画的编译和校本图书的撰写等方式讲述其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达到师生从内心深处对其抢救产生认同的目的。(2)在体旅融合的探究中,对于各种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验主体的分类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完善。对体育项目进行分类:间接互动类、直接参与类和表演观赏类。对于体验主体,本文认为可根据游客的旅游时长分为长期旅行和短期游玩,将旅游时长作为一级指标,需求程度作为二级指标,以此区分不同类型的体验主体(游客)到底是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还是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还是两者兼并,从而带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走向高端。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彝族四川省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