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欣瑞 张海涛
谈到文学自信,首要要搞清楚文学的内涵及价值。越是各种外来文化势力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越是各种文学思潮日新月异、风起云涌之际。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学原理和文学批评,继而理所当然地涉及外国文学批评,尤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英美文学批评。
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前夕,由周仁成所著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语境中,绘制出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路线图。该书重点分析阐释了英美文学批评与现代中国遭遇后的本土化过程,以期为解决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供历史依据与现实启示。对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在新时期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学与理论,使其为我所用,乃至创造与完善既具有中国现代文学特色又能与世界文学接轨的话语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新与旧的冲突实质上是东西文化的碰撞。为了建设新文学、重整旧文学的需要,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引入中国。从本书的结构安排与内容叙述来看,作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本书第一章着眼于新文化运动前后各学派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渴求,并着重介绍了翻译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需求动机。第二章承前启后地从整体上勾勒出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传播的“地形图”。此后从宏观统揽转变为重点聚焦,在第三、四、五、六章节分别详细论述了以马修·阿诺德和佩特为代表的英美近代文学批评、美国新人文主义与表现主义批评和以辛克莱和卡尔弗登为代表的美国左翼文学批评理论、以瑞恰兹和T.S.艾略特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内化过程。文本叙述结构宏大而详略得当,对浩瀚文献的综合把握和细微之处的精准批评均做到有的放矢,可见作者的知识储备与研究功底。
本书一方面着眼于厘清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探究其对中国新文学建设和旧文学重整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则重点分析各个批评理论与思想在当代中国特殊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因时代的潮流更迭、个人的主观选择以及中西文化的异质性而发生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自鲁迅引译辛克莱《拜金艺术》一文中关于卢梭民主、自由、平等的论述作为回击梁实秋的武器以来,辛克莱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之旅进入高潮。其“一切的艺术都是宣传”一言不仅被创造社诸人、普罗文学等流派视为箴言法宝和攻击人文主义批评理论的利器,更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改变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航向。辛克莱的文学批评理论盛极一时的背后是鲁迅和创造社等人的主动选择,亦是时代的过滤与助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内化——既是为了论战而主动选择的理论武器,自难免挑挑拣拣选取与己有利有用者推广之,既是能符合特定时代语境而广为流行,就注定其不符合特定时代需求、不利于广泛传播的部分会被舍弃。最终,辛克莱层次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只留下“一切文学都是宣传”这个单一命题。而辛克莱文学批评理论所发生的“化中国”深远影响与“中国化”过滤、改写只是书中英美批评理论在现代中国传播与变异的一个缩影。
书中对英美批评理论在现代中国整体存在样态的勾勒,对新人文主义批评和左翼批评等重点批评理论传播轨迹的描绘和内化过程的分析昭示着:即便是文学的建设者和旧文学的研究者们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如此迫切地渴求,也没有哪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会被全盘接受。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时代的实际和本土文化的实际而遭受或多或少的过滤、改编、重写,这也成为西方文学理论进入中国的必然命运。这是“他者”的入乡随俗。在中国新文学兴起、旧文学消退的过程中,在中国文学革命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动荡前行中,作为“他者”的英美文学批评传播与内化之路是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家自身需求与渴望的映射,是中国现代文学前行与徘徊之途的注脚。由此,本书作者欲借绘制英美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地形图”,助力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地图中定位自身并走出国门,助力中国文学的历史卷轴勾连起传统与现代。
书名: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作者:周仁成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8年6月定价:4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