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编辑特色

2022-09-23 05:17邱识
传媒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文稿版面

文/邱识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汉口,是当时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抗战爆发后,因武汉失守而转到重庆出版运营,隶属归至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兼任报社董事长,1947年2月停刊。在出版发行九年多的时间内,该报始终坚持“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的定位,在版面设计、栏目设置、话语风格、发行模式、销售机制等方面都凸显了受众为本的理念,在国统区全面宣传中共方针与思想理论,成功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旗帜,为赢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学界对《新华日报》的研究较多,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从编辑角度入手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纸媒编辑的革新转型提供范式借鉴。

一、总编辑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

在《新华日报》的存续期内,虽然办报地点和领导机构有所变动,但其内部编辑机构核心支柱始终未变,即集体负责制,这也是其能够长期稳定发行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汉口长江局时期,还是在重庆南方局时期,抑或在四川省委时期,都实行社长制,社长之下设编辑部,编辑部以由总编辑和各部室负责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为主要形式,部室有新闻采编室、资料室、校对室、副刊编辑室、社会服务处等。

《新华日报》采用的是总编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如创办之初的总编辑华岗、编辑部主任章汉夫、国内新闻编辑负责人石西民、国际新闻编辑负责人何云、副刊编辑楼适夷,等等。这种分工负责制由《新华日报》在国内首推,后来成为了党报的基本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规模较小的报馆采编人数少,编辑部门组织结构简单,以总编辑、编辑部和采访部为主,规模稍大的报馆虽另设主笔来负责言论走向,但分工仍然不够明确。《新华日报》借鉴苏联模式,并根据自身办报经验缺乏、专业人员匮乏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采用总编领导的集体负责制,以查漏补缺、发挥集体智慧,从而弥补编辑能力不足的短板。这种分工责任制经由《新华日报》推出后,被其他中共党报效仿,成为重要的编辑传统。

二、个性突出、整体美化的版面设计

《新华日报》在创办之初就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如在报眼处创新性刊登与当日社论主题相契的漫画,使党的革命理念和斗争精神形象化,由此降低了内容接收的文化门槛。这种做法符合当时广大受众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党报宣传任务、实现党报动员作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早期报纸以“页”区分,不分版次,内容布局大同小异,排序规律约定俗成。随着报纸商业化发展,广告的版面位置不断靠前。抗战时期的一些报纸甚至在头版以广告为首要内容。《新华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创造性地将社论置于第一版显要位置,探讨抗战形势、两党关系、中共方针等重要的时政问题。与此同时,《新华日报》也顺应当时的做法,在第一版靠下位置刊登广告,合理实现商业价值。

此外,《新华日报》非常注重版面的整体美化。标题以“一讯一题”格式为主,不仅通过主标题、副标题、眉题的组合来切题,还配以漫画、图片等图像元素进行深化延展。如1938年2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漫画《政府要发动群众惩奸除恶》,画面中心呈现的是一只被大手握住的漫画人物,上面写有“政府”二字,周围分布着五只小手,同时写有“民众”字样。通过中心重点呈现和大小分明对比的整体设计,凸显了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表达了政府与广大群众保持沟通、合作的诉求。版面余下部分则用以刊载一些战况新闻,整个版面错落有致,标题突出、图片清晰,能够快速抓住读者眼球,在视觉美化的同时,深挖新闻价值,是当时《新华日报》版面风格的典型代表。

三、强调多维互动的读者工作

《新华日报》非常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设置诸如“社会服务处”的专门部门服务于读者,这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强的开拓性。该报在创刊时就开设了“读者信箱”专栏,成为读者投稿、反馈意见的重要平台,经常会发表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来信、短文,从而直接反映当时群众的抗战思想情绪和社会现实情况。抗战时期,东部地区许多工厂纷纷前往重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当时重庆地方报纸却鲜有报道。《新华日报》的“读者信箱”却经常公开工人来信,客观呈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答疑解惑的文章也一并见诸报端。这个专栏成为当时读者“温暖的精神港湾”。

《新华日报》非常看重读者意见,多次发布向读者征集建议的启事,如《本报征求读者意见和批评的号召》《本报创刊二周年征求各界意见启事》《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等,以明确自身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启事发布后收到的读者来信,不仅是报纸编辑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维系报纸与读者深层互动的重要媒介。此外,《新华日报》的内容生产坚持以读者诉求为导向,围绕读者来信反映的热点问题撰写文章,成为较早践行群众路线的党报。

四、“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文稿特色

《新华日报》不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版面个性,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而且在文稿写作上也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鲜明特色。

一方面,《新华日报》的言论具有较强的党性。该报的言论通常是中共中央声明、宣言、领导人文章、权威人士评论、观察家谈话、党内重大文件、新华社社论、《解放日报》社论、重要新闻等内容,全面解读中共方针政策和战略路线。这些言论构成了报纸的思想内核,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际运用,也是党性的具象呈现。该报的存续时期正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完善、成熟发展的阶段,其刊载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丰硕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典范。

另一方面,《新华日报》的文稿具有较强的群众性。除了严肃的党政类言论外,该报的语言文字较为通俗,非常适合普通群众阅读。抗日时期国统区发行的报纸基本采用半文半白的“新闻体”,对读者阅读能力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普通群众阅读。《新华日报》践行群众路线,为扩大党政思想的传播范围,形成更加广泛的抗日舆论阵线,彻底革新文稿风格,废除“新闻体”,全部采用白话文,成功构建了以受众为本的群众话语体系。该报的读者中,占比最高的是工人,其次是学生,再次是国民党机关公务员。可见,文稿的通俗化编辑方针为报纸打下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报纸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新华日报》的影响下,国内党报纷纷进行语言革新,全面废除“新闻体”,开始走大众化编辑路线,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编辑机构、版面设计、读者工作和文稿写作方面形成的编辑特色,既有历史的个性基因,又有时代的共性范式,许多做法和模式都值得深入研究与学习。特别是受众为本的理念,对当代媒体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内容生产环节的受众参与,还是形式创新中的受众贴合,抑或是传播渠道的受众导向,都可以成为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文稿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版面撷英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
考考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