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平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以高质量为特征的新阶段。社科类学术期刊办刊应当牢牢把握内容质量这一生命线,维护学术声誉,注重同行评议;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重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习力提升。特别是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标识的社科学术期刊,也必须与时代同步。这就要求社科学术期刊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加强创新引领,展示高水平成果,提升学术吸引力,不断增强管理力,以提升包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在内的综合影响力。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便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我们既要把传统出版模式的文章做好,又要加快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单篇或整期优先出版、增强数字出版、数据论文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同时,社科学术期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办刊宗旨,贯彻落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刊发有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决不因任何非学术因素就放松学术标准与学术质量。
社科学术期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力、影响力、传播力、引领力,着力构建学术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全方位引领的期刊新格局,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社科学术期刊应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术操守,以期刊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为核心,进一步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扎实推进阵地建设和导向管理,细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规范采编秩序。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和加强对期刊出版工作的领导,把导向监管放在首位。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首先,主要负责人要按规定参加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主办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构建增强政治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各刊要健全内部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坚持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当前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服务培养青年学人,推动学术期刊守正创新。
二是坚定不移地健全稿件“三审三校”制度,尤其要严把政治关和舆论关,严格遵守期刊出版管理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对所刊发内容要严格审核。对于党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内容,坚决不能刊登,要杜绝因学术问题、编校质量引起的政治性问题。严格执行编辑责任制度、总编(主编)终审制度。
2021年5月2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4010802021)》(以下简称“国家标准”)这一国家推荐标准,并于202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原则、评价体系和评价程序,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了新的系统评价体系。该标准将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与管理、科研诚信监督与改进,以及期刊信息化研发与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规范和制度保证。
该标准打破了“标准荒”,探索了以吸引力(Attractive Power)、管理力(Management Power)和影响力(Impact Power)三个维度为基准,坚持定量与定性并重,构建了科学、透明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新体系。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这一标准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把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学术共同体列入期刊评价主体,且不受行政主管部门的干预和影响,进行对客体学术水平、声誉和影响力的评价。同时,可以看出指标设计过程中减少了指标间的关联度影响和干扰,所以说此次评价体系在独立性上,还是下足了功夫。二是弱化了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正如图1所示,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个指标了,事实上影响因子指标还在,只是将它隐藏于“影响力”维度下的学术影响力之中了,以期更科学合理地对学术期刊做出全面评价。
结合国家标准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即以实现学术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作者、出版人员、读者的人本发展要求为核心,实现学术期刊自身科学发展。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有科学的制度和标准为引领,既可把住学术人的道德、职业底线,亦可有制度外的“异木奇花”,推动学术创新,使学术之源流而不竭。笔者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个方面对社科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了阐释。
学术期刊要提高吸引力,根本上在于所刊登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学术著作或文章是一个学术人研究活动和创新成果的体现,是衡量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每个研究者个人或团体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学术背景和专业领域,这就为学术研究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同时,追求学术自由也是每个“研究生命体”赖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和基础。唯有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活动氛围,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思维的碰撞。自由是学术的生命,也是学者的生命,守护自由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新时期对学术自由做进一步研究,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的主阵地,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自由就是大学的灵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要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着眼于实用性,而是在唤醒学术的自由和学生的力量。”坚持拓展新境界,学术真创新,学者的心胸和境界决定着学术成果的高度和厚度,打破“学术研究就是申请课题项目、发表学术文章、谋求职称晋升”等错误认识。
有观点认为,学术吸引力是学术能力与实力的外在表现,培养学术吸引力的关键是整合内部学术能力,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术期刊就是要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争鸣商榷的平台,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出学术期刊的强劲吸引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站在谋划好选题、解决真问题的高度做好期刊出版工作,积极搭建学术自由的平台,唯此,期刊发展才能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
我们要坚持以“大格局”做“大文章”,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好主意、金点子,服务党和国家发展需求,引领创新,共同提升学术研究品位、品质、品格,推出有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优化出版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的科学发展,以此调整专业性和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合理比例,突破因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障碍,改变目前学术期刊“量大质差”问题,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变”,最终实现期刊的科学发展。
加强政治导向管理、突出编辑人员管理、注重期刊流程管理与规范标准化,充分运用新技术,以增强综合管理力,拓宽期刊高质量发展生存之道。哲学社会科学是包含意识形态的科学,社科期刊是包含意识形态的期刊,意识形态就是政治方向。社科期刊要有效引领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为抓手,增强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国学术期刊是以单位办刊为主的传统模式,除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部分社科院主办的专业类学术期刊外,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所暂不具备创办包含本单位多数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条件。国家从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到进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正是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建设审视、权衡期刊生态链中各共同体的健康发展而着手,解决期刊出版系统中的人、财、权等问题,改变目前出版机构散、乱、小、怪等结构不科学、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合理的现状。
另外,我们要建设新时代社科编辑人才矩阵,配备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与内容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编辑、审核队伍,提高把关能力和水平,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编辑应是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应坚持“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期刊中”的理念,打牢文字功底和逻辑能力,学以致用,多感悟、感知文字价值和学界变化,多对比、对照身边世界的变化,积极设想、求知和预测,使自己的编辑成果以内容、技术、服务和诚信融入到期刊文章中。
在信息化方面,我们要利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学术不端行为以及抄袭剽窃之风严厉杜绝,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不给“伪学术”“伪问题”的研究成果任何的发表空间。学术期刊只有多管齐下地强化管理,增强执行力,才能不断推动社科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在信息化发展高度透明的今天,无论是学术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很难在“中”与“西”之间找到一条明晰的界线。那种把中外之间的差异简单地归结为“中西”对立的矛盾,在现阶段都很难解决任何问题,却容易在狭隘的“华夷之辩”中走向自我禁锢,走进死胡同。
我们要以期刊科学发展为根本,以充分满足学术人、出版人和读者的需求为核心,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从而激发期刊生态链上各环节发展潜能,使其符合各自发展规律,持续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以近几年“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为例,该活动定位于期刊视觉艺术设计,以期刊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为标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结合网络公众投票和专家遴选相统一的评选办法,评选出印刷质量精美、设计格调高雅、艺术表现形式新颖的优秀期刊。因此,期刊装帧设计也是期刊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期刊质量提升,促进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手段。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聚焦新时代中国理论和实践,认真做好选题策划,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理论创新,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同时,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能力,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打牢根基,守正创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贯彻实施宪法,积极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政治家办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加强学理化、学术化阐释, 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学术成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研究都致力于以小见大,从小处探寻所处时代的新实践、新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我们每个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富矿”,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于能够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围绕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和前沿问题,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建设。我们要善于从厚重精彩的学术历史长河中,总结学科升降、学派兴衰、学术思想发展等内容,沿着前辈学人的足迹,并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着重解决期刊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守正与创新问题,从而回答新时代期刊发展的现实命题,实现期刊发展由量到质的突破,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