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瑛,朱建华,史丽娟,杨继红
完带汤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罗海瑛,朱建华,史丽娟,杨继红*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完带汤源于《傅青主女科》,是明末清初傅山所创,用于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带下病的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是古代经典名方之一。本文就完带汤的来源、剂量进行考证,阐述其组方特点,通过对有关完带汤临床应用文献的研究发现,完带汤可广泛应用于妇科、内科、外科、儿科及男科等各个领域。
完带汤;剂量;组方特点;文献研究
古代经典名方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完带汤由明末清初医家傅山创制,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颇佳,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用于治疗妇科、内科、男科、皮肤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就其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完带汤位列《傅青主女科》篇首。傅山,字青主。博通经史子集,工诗文书画,尤精医术,临床长于妇科、内科杂症。其传世之作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其中尤以《傅青主女科》享誉医林,是中医妇科学上极具影响的重要著作。《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妇科良方》,分为上下二卷:上卷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不孕等38条39症41方,下卷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39条41症42方2法,书后附产后编二卷。书中每症均有论、有法、有方、有药,直抒己见,观点独特。《傅青主女科》因其疗效卓著深受医界欢迎,各地纷纷刊行,现存有抄本、刻本、合刊本、同书异名本、丛书本等。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有70余种,1949年后亦有排印本出版。史料佐证,《傅青主女科》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民间,现存最早以傅山名字公开命名行世的《傅青主女科》版本是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张凤翔序刻本太邑友文堂藏板。
其后刊刻的《女科仙方》将完带汤中的人参换为党参,彭逊之的《竹泉生女科集要》将人参改为炙党参,个别药物炮制略有不同。傅氏完带汤疗效显著,后世医书中多有传承,内容与原刻本一致。
中药的计量单位从古至今有较多的衍变。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计量方法。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片”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1]。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时期医用度量衡沿用宋代,变化不大。清代距今较近,留存实物和文献较多,从丘光明等[2]《中国历代度量衡值表》可以看出,普遍采用十六进制的计量方法,1斤=16两(1两=10钱),1斤=596.8 g, 1两=37.3 g,1钱=3.73 g,1分=0.37 g。195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医处方计量单位继续使用1斤(16两)为500 g的旧制。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自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制,即用公制的“kg”“g”“mg”代替市制的“斤”“两”“钱”及其他杂制单位,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g”为单位的公制。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正式实施,从此我国正式统一进入公制阶段。十六进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如下(尾数可舍):1斤(16两)=500 g,1两=31.25 g≈30 g,1钱=3.125 g≈3 g,1分=0.312 5 g≈0.3 g。完带汤原方剂量及折算剂量见表1。
表1 完带汤原方剂量及折算剂量
完带汤由10味药组成,原方为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完带汤药不庞杂,谨扣病机,针对主证,主次有序。与其他治带方剂相比,方中既无补中益气之升提,亦无茯苓、泽泻类之渗利;既无黄柏、苦参燥湿清热之苦寒,亦无芡实、乌贼骨收敛固脱治标之品,更无附子、肉桂补肾之燥烈。傅氏所用之药,如山药、白术、人参(少量)等均为甘温之品,重在调理肝脾,兼顾任督二脉。祛湿选用苍术、车前子,而非峻下之药,意在祛湿不伤阴,健运脾胃以祛湿。全方药性平和,无大温、大燥之品,亦无厚味贵重之物,毫无峻利伤阴之弊。方中均属常用药味,可见傅氏制方用药之妙。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完带汤就是典型的例证之一。傅氏明确指出:“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之病哉!”可见脾虚湿盛,肝郁气滞是白带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治疗上以补脾祛湿为主,佐以疏肝。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以消湿浊,山药补脾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可止;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利湿清热,是为臣;佐以陈皮理气,既助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化湿,柴胡、黑芥穗辛散,助白术生发脾胃清阳,配白芍疏肝解郁;使以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气得化,带证即消。本方药随证设,总以脾虚湿盛证为前提,治以健脾祛湿为大法。药无虚设,针对性强,避免大方大剂之弊,彰显了辨证施治特色。总之,全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君臣佐使条理清晰,配伍精准,用药恰当,组方之妙,实为后世典范。
此外,傅氏根据病症不同,对药物的炮制也有严格要求,如白术土炒,白芍、车前子酒炒,荆芥穗炒黑,对提高药物疗效有一定助益。
完带汤组方精妙,药物虽少,用量轻重悬殊,多则一两,少则五分,而效果甚佳。其实,药量之多少正说明傅氏辨证之精准。带病发生主要是脾虚湿盛,故应注重健脾祛湿。只有健脾才能运化。为获得明显效果,重用健脾之品,量大意在补养,量小意在消散,体现了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意,这正是傅氏之胆识,用药之奇妙。
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只要病机相同,就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带下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辨证施治中凡属脾虚湿盛、肝郁之象均可施以完带汤或其加减治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完带汤还有良好的消炎作用[3],这就大大扩展了完带汤的临床应用范围。通过对完带汤临床应用文献和医案的研究发现,完带汤治疗范围不仅限于湿浊带下,还涉及妇科其他病证和内科、外科、男科等。
包括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及其他病原体所致的阴道炎症。阴道炎可归属中医学“阴痒”“带下病”范畴,多由湿热之邪侵袭,随经下注,蕴于阴部,或湿邪虫毒交合,侵袭阴部,损伤冲任带脉,致带下异常,病机属于脾虚肝郁。邱权英等[4]应用完带汤化裁与西药协同治疗脾虚肝郁型顽固性阴道炎160例,药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酒炒)、苍术、陈皮、黑芥穗、柴胡、龙骨、牡蛎、赤芍、鱼腥草、土茯苓,总有效率为100%。王调兄[5]以完带汤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取得了良好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姚腾[6]用完带汤联合苦参汤外洗治疗80例滴虫性阴道炎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崔良慧等[7]用完带汤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老年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炎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带下”“少腹痛”“不孕”“癥瘕”等范畴,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或疼痛,附件增粗或有包块,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中医学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运化水湿,为水液代谢之枢。久病或久用抗菌药物均可导致脾虚,使脾失健运。徐玉倩等[8]治疗慢性盆腔炎69例,药用白术、山药、党参、炒白芍、苍术、柴胡、车前子、黑芥穗、陈皮、延胡索、白芷。并随症加减,如带下量多质稀去白芍加薏苡仁,带下色黄加黄柏,腰骶部痛加续断、狗脊,总有效率为96%。
根据症状可将本病归属中医学“月经不调”“闭经”等范畴,主要表现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多毛等。本病多由肝郁脾虚、痰湿阻滞所致。王丹等[9]运用完带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的月经紊乱、不孕取得较好疗效。如兼湿热者,加黄柏清热燥湿;如有寒湿小腹疼痛,加肉桂、小茴香散寒止痛;如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等补肾强腰。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眩晕”范畴,此病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有学者报道用完带汤加泽泻、丹参、茵陈、姜黄、川牛膝、法半夏,取得了有效率91.8%的良好效果[10]。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本病多因脾气亏虚、湿浊不运、湿阻络滞所致。有报道治疗带状疱疹用完带汤加薏苡仁、桂枝、橘络、丝瓜络、当归温经通脉止痛、行气活络、益气健脾、祛湿化浊,疼痛明显减轻[11]。
根据其水肿、蛋白尿等临床特征,可归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本病多因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湿热内蕴所致。有报道应用糖皮质激素标准疗程及环磷酰胺治疗,联合完带汤加杜仲、丹参、川芎、薏苡仁、虎杖、玉米须,总有效率达83.3%[12]。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精浊”“淋证”“癃闭” “癥瘕”范畴,由于肝郁脾虚失运,湿浊内生,郁久化热生瘀,阻滞下焦气机,灼伤尿络,瘀阻尿道。曾艺文等[13]以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即脾虚湿盛的淋证),药用山药、红藤、败酱草、丹参、白术、党参、萆薢、车前子、薏苡仁、白芍、柴胡、苍术、荆芥穗、陈皮、甘草。湿热重者加龙胆、茵陈、滑石、佩兰、石菖蒲;热重者加金银花、马鞭草、鱼腥草;少腹痛甚者加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小便滴白、会阴及睾丸肿胀者加乌药、小茴香、川楝子;遗精、早泄者加芡实、金樱子;阳萎者加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治疗总有效率为91.31%。
本病属中医学“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是持续或间歇发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大多为脾虚湿阻,伴有肝郁。杨文聪[14]以完带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辅以谷维素片、蒙脱石散、三联双歧杆菌片,药用炒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荆芥穗炭、柴胡,总有效率达82%。
以完带汤为基础,化裁治疗肝郁脾虚导致的咳嗽[15]、嗜睡[15]、痤疮[16]、鼻炎[16]、小儿流涎[17]、婴幼儿消化不良[18]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据梁宇等[19]报道,完带汤可治30种疾病,以妇科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较多,总占比为77.8%。
综上所述,傅氏善于辨证识病,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在用药上,组方严谨,药简力专,主次有序,有较强的针对性。完带汤作为妇科治疗带下病的经典名方,疗效显著,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充分说明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完带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还可治疗内科、外科等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其所以能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正突显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中医学认为,不同的疾病,只要病变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候,即可应用同一方法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因而凡是出现脾虚湿盛兼有肝郁的疾病都可施以完带汤加减治疗。然而,完带汤方中白术用量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建议临证根据病情斟酌加减,辨证施治,本着“遵从经典,符合药典”的原则,对古方的应用,包括剂量等,不可一味照搬原书,要全面考察,辨证分析,做到“尊古而不泥古”。
[1]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14.
[2] 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7.
[3] 侯涿生,石俊哲,王敏玉.生化汤 完带汤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6):43-44.
[4] 邱权英,刘葵,孙晓雪.完带汤治疗脾虚肝郁型顽固性阴道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4):45-46.
[5] 王调兄.完带汤联合自拟的中药外洗方治疗脾虚湿困型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5):180-181.
[6] 姚腾.完带汤联合苦参汤外洗治疗80例滴虫性阴道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968-969.
[7] 崔良慧,杨佳,张晓冉.完带汤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老年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6):1077-1080.
[8] 徐玉倩,陶亚丽.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69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8(16):1862.
[9] 王丹,诸葛廷芳.诸葛廷芳老师运用完带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64-365.
[10] 赵现朝,刘爱敏.完带汤加味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73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7(11):70-71.
[11] 李龙骧.完带汤治疗皮肤病举隅[J].吉林中医药,2009,29(7):612.
[12] 朱荣宽,郭建军,王新丽.完带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30例[J].光明中医,2017,32(10):1447-1450.
[13] 曾艺文,刘泽军.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48(12):75-76.
[14] 杨文聪.完带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4):72-73.
[15] 黄拓,连建伟.连建伟“平脉辨证”运用完带汤治验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67-168.
[16] 陈培城.完带汤治痤疮、鼻炎验案[J].河南中医,1999(1):58.
[17] 杨革英.完带汤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42.
[18] 李文荣.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1995(4):38.
[19] 梁宇,刘丽宁,王莎莎,等.经典名方完带汤古今文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9):40-47.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Decoction
LUO Hai-ying, ZHU Jian-hua, SHI Li-juan, YANG Ji-hong*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nzhong 030619, China)
Decoction was originated from. It was created by Fu Shan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deficiency, liver depression and excessive leucorrhea caused by dampness and turbidity. It has remarkable clinical efficacy and was one of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ancient times. The origin and dosage ofDecoction were researched and its prescrip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ound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literature onDecoction, it was found thatDeco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gynecology,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pediatrics and andrology.
i Decoction; dose; prescription characteristics; literature study
R271.1
A
2095-5707(2022)05-0050-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09
罗海瑛,朱建华,史丽娟,等.完带汤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5):50-53.
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2019PY-124)
罗海瑛,E-mail: 554810903@qq.com
杨继红,E-mail: yangjh10@163.com
(2021-08-30)
(修回日期:2021-09-27;编辑:孙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