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研究

2022-09-22 08:51:28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态院校心理

韩 涛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海东 810700)

0 引言

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工作非常重要。国家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个体而言,社会心态养成的关键期就是大学时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和实施方案,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身心和谐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心态是心理素质中的一个基础因素,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以及其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构成要素、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特征,提出有效的培育对策和建议。

1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及其构成要素

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大多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加以解释。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文献[1]从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学领域,文献[2]从社会个体心态共性的角度出发,指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包括亚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中多数成员或占一定比例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构成一种氛围,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在哲学领域,文献[3]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本文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在这一群体中占优势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理想、社会共识、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等要素的总和。

从社会环境看,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要素错综复杂,其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特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舆论、道德风尚、同辈群体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心态。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所包含的要素根据其稳定程度和发生作用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居于中心内核的要素为社会价值观,这是社会心态的灵魂,是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好坏、得失、美丑、善恶等的价值立场、态度、看法和选择。第二层的要素为社会理想,即高职院校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第三层的要素为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也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者相近的观点和看法。第四层为社会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伴随着心理变化过程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最外层的要素为社会行为倾向,是社会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作出某种行为前的心理意向。在这个同心圆结构中,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最为稳定,社会情绪和情感体验最容易受社会发展现状的直接影响而多变。

图1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构成要素同心圆结构图

2 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必要性

2.1 促进自我和谐和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健康社会心态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用积极乐观、变化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自己、他人与社会,形成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健康心理。健康的社会心态能为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自我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心理氛围。帮助个体培养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和尊严感,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健康的社会心态也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即学生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4]。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一些浮躁、焦虑、冷漠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这些不良社会心态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化。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消减负能量社会思潮和消极社会心态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其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 创建平安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积极与否影响着未来社会心态的整体状况。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社会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客观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促进自我和谐,保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情绪、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促进健康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校园不安全因素和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的安定和谐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积极、健康的心态基础。

3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内外联动的系统,可以划分为外部形成机制和个体内部形成机制。外部形成机制即为社会环境与社会心态的相互作用机制,内部形成机制即个体心理变化机制。

3.1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外部形成机制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既包括内容范围更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包括民主、法治、公平、参与、安全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通过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需要的满足、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社会共识、社会凝聚力来直接或间接决定其社会心态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不足带来的就业和生存压力等问题也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外部形成机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外部形成机制示意图

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心态可以客观反映社会环境的现状,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可以映射出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例如社会运行加速使其越来越焦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具有能动作用。如果学生持有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自身的协调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推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是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和发展的“助推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基础。如果学生持有消极的社会心态,则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安定,降低社会的合力和向心力,是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例如当下高职院校学生中出现的“躺平”心态,“躺平”心态会使学生丧失人生理想、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失去精神动力的支撑,迷失前进的方向[5]。

3.2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个体内部形成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个体内部形成机制为外部信息或刺激源、知觉分析、认知比较、认知加工与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相应的身心反应,如图3所示。在与外界的沟通、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之后,高职院校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外来接受的信息进行知觉分析,产生初步的感性认知,进而在记忆系统中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认知进行比较,伴随这种比较会产生化学和神经激活。如果接收到的信息和已有认知相同,便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身体也会感受到放松。如果经过比较,新获得的信息和原有认知不同,则会产生认知冲突,感到紧张、害怕、焦虑、恐惧、压抑等负面情绪体验,往往会伴随手脚出汗、心跳加速、失眠多梦等生理反应,需要重构和加工已有认知,并在其支配下产生新的或者调节原有的情绪和行为倾向。

图3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个体内部形成机制示意图

4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复杂的社会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造成较大的冲击。例如受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局部道德失范、价值选择多元化等问题。当前,网络平台包罗万象,既有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也有庸俗、低俗的消极文化,例如造谣传谣、网络欺诈、蓄意炒作等。这些网络文化和舆论不断挑战着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等的固有认知。同时,社会为高职院校学生融入社会提供的机会和渠道不够充分,对其社会心态的教育和引导不够重视。

4.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最早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早期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经历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理想、社会认同、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及社会行为倾向会受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父母学历、家庭收入、亲子关系、亲子互动水平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完整的家庭结构、民主的教养方式、亲密互动的亲子关系等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心态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4.3 学校因素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是大学生和他人进行各种各样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相关教育教学内容等。倘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不能及时了解、干预、防治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4.4 自身因素

不同个性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性格内向的学生比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遇事往往会憋在心里,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与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相比,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表现出冲动、焦虑、敌对等情绪;人生经历丰富的学生社会阅历丰富,往往能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5 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对策

5.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在培育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以社会理想为基础,用社会理想来指引个人理想的方向,将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优化整合“三全育人”资源,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大力激发和传递正能量。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德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讲好各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时代楷模等的事迹,让学生主动领悟英雄模范身上所具有的高尚道德和情操,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首先,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讲清楚讲明白,还要鼓励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其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做正确价值标准的坚守者,明辨是非曲直,增强道德定力,不为外部所扰、不为世风所魅、不为利欲所动。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做道德修为的示范者,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锤炼道德品格。

5.3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加强社会协同共治,确保网络空间清朗,不故意回避社会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和解释,引导学生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晰、不信谣不传谣。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度较高的特点,拓展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渠道,积极做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引导,向学生充分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实际行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心。

5.4 有效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

构建横向层面的“学校−医院−社会”三方心理服务协同体系,改变外界环境因素和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相结合,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功能的发挥。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放各种心理咨询服务,例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信函、电话或网络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定期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看待人生矛盾,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6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了解和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的构成要素、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掌握其社会心态的总体特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注重与家庭、社会各方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土壤。

猜你喜欢
心态院校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