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为文化创意传播和出版的企业,人才,是出版社的灵魂,是推动出版社发展的首要动力,因此,每个出版社都非常重视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但是,如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选对人、培养人、留住人,仍然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1.高端人才缺乏。随着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人才成长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有的人才市场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一些过去培养的、成熟的专业“人才”适应不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慢,也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近年来,出版行业出现了不少“百万年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事例,但是最后能招到真正合适的人才少之又少。
2.人才结构不均衡。在大多数传统出版企业,业务人员尤其是编辑人员存在年龄梯度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经验丰富、拥有高级职称老编辑越来越少,而大批的年轻人又难以快速成长起来,中坚力量缺乏。同时,编辑人员也存在知识结构不均衡,文科类的编辑多,理工类编辑相对较少;文字编辑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不够,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更缺。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具有数字化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编辑更少。
3.人才流动越来越大。招聘人才不容易,留住人才更不容易。编辑本身就是一个成长性比较慢的行业,培养一个成熟编辑需要几年的时间,出版行业的待遇整体偏低,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编辑,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耐心等待。
在互联网环境下,市场上充满了各种信息、机会和诱惑,导致许多人心态浮躁,眼高手低,频繁跳槽,人才流动性大,大大增加了传统企业的人力成本。人才的高流动率,不但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企业文化、员工心态带来不利的影响[1]。
互联网时代,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版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除了招聘合适的人才,还要注意打造人才梯队,想办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内生驱动,提升他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出版社服务。
1.打造人才梯队。出版社应重视人才的梯队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才,把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相结合,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还要注重吸纳具有新媒体经验、有数字化思维能力的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识别潜在人才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在人才引进和招聘的过程中“选对人”。在选人时,除了要看拟聘用人才的专业能力外,还要了解其是否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是否有正能量的人生观,是否具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等等。
2.培养人才。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成长,是一个日益积累的过程,编辑开发选题、驾驭选题的能力,组织作者队伍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审阅稿件的能力,在课堂上是学不来的,必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提高。
出版社一方面要鼓励新编辑主动向资深编辑学习,由资深编辑言传身教,以提高新编辑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建立一套系统有序的编辑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阶段,通过培训、业务锻炼、以老带新“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对新员工进行培养。同时,积极为编辑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包括请外单位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包括把编辑送出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的交流、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书展及相关图书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2]。
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编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很多“90后”的年轻人,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都比较自我,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但是编辑工作需要面对、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与作者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与排版公司、印刷厂的沟通,与社内各部门,如印制部、财务部、发行部门的沟通,与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沟通等等,必须培养他们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留住人才。年轻人是出版社发展的未来,“90后”的年轻一代现在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是,“90后”的价值观、择业观与他们的前辈们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不用为基本的生活保障发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有活力、有判断力,他们更注重工作、生活本身的意义。因此,“90后”往往也是企业离职率最高的群体,甚至可能“一言不合就辞职”。
传统的出版社要想留住这一代的年轻人,就必须用新观念、新价值来培养和激励他们,不仅仅要强调外在的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激励,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产生内生驱动,从“要我工作”转变为“我要工作”。
(1)增强年轻编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虽然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出版行业之初,是对出版充满了崇敬和期待的,但是,很难说对这个职业有种强烈的非此不可的执着信念,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长,可能会选择离开。所以,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做好企业文化,增强年轻编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团结、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增加编辑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对编辑事业的依赖。
(2)增强年轻编辑的职业成就感。编辑的成长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每一步的成长,都需要有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这就需要出版社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设立鼓励机制,增强编辑的成就感。
(3)在用人制度、薪酬体系、考核机制等方面,要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传统企业要想吸引年轻人,让他们忠诚于企业,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改变传统的选人用人制度,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作出贡献。
在绩效机制改革方面,出版社要形成动态的评估机制,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拓宽员工的晋升通道,根据员工的优势和特点,挖掘个人潜能,建立管理型和业务型“双通道”,帮助编辑实现自身的价值。
4.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要想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的意思是,你现在做这件事,不是因为领导让你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你自己真正想做、有兴趣做这件事。只有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做了,才能把它做好。
内生动力,是我们产品、我们的企业价值实现的保证,也是我们员工自身价值体现。具体到图书出版领域,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不是书出版出来就算达到了,而是要让真正需要的人买到它、看到它,才能实现选题的价值,从而体现编辑的价值、出版社的价值。我们的书出版后,如果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躺在仓库里面变成库存,不但实现不了它的价值,还是一种资源和编辑劳动的浪费[3]。
(1)项目式管理+充分授权。出版单位可以采取去中心化、打破部门边界、实现跨部门合作,实行项目式管理的方式,以及充分授权来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所谓的充分授权,一方面是项目经理拥有自组团队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利润分配的权利。出版社可以将项目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提成总比例给到项目小组,然后让项目经理在团队内部自行分配,以此来激发项目小组的积极性,产生“内生动力”。
如果项目经理组不了团队,说明这个项目的吸引力不够,有没有必要做下去就值得思考了。相信只要项目足够好,利润分配有吸引力,一定有人愿意做。这也是市场化的表现。
(2)柔性化管理。当然,想让我们的员工产生“内生动力”,也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推动和制度保障。在数字化时代,员工管理不仅仅是绩效考核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柔性化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该通过营造更加健康的工作氛围,鼓励更加轻松的工作形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沟通方法,采取更加灵活的协作架构,让员工有足够的自由和权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4]。
同时,要激发员工的创新和动力,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管得太死、朝令夕改。管得太死、统得太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不是市场经济的特点。领导管得太多、朝令夕改,只会抑制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
5.炸开人才金字塔。华为在人才的管理中,提出一个“炸开人才金字塔”的概念。在工业时代,人才金字塔结构显而易见,有秩序、有层级、分工明确、效率高。但是,在数字化时代,这种封闭的、内生的人才金字塔结构不利于创新,而且由于金字塔塔尖细小,容不下更多人才。
“炸开人才金字塔”,意思是把人才金字塔的顶部炸开,无限扩大人才的外延,使内生的领军人物辈出,外延的天才思想云集。尽可能地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场景、条件、机制来激发创新,这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创造力之源[5]。炸开人才金字塔,也可以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年轻人没有固有的思维模式,更了解新一代年轻读者的需求,更利于创新等等。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但是却改变不了人类的本性,改变不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人类最本真的感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很多人类的工作,但是却很难替代人的情感、欲望,因为人类的思想比机器复杂得多。因此,人类驾驭人的难度要比驾驭机器也难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对人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只有管理好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