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月帆 陈坚翱 高灵俊 何俊玲
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为7%~10%,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位于恶性肿瘤发生率第2 位,成为仅次于子宫癌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疾病[1-2]。研究表明,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每年发病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0%~2.0%,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4]。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阶段、多因素,如与乳腺增生、心理状态、遗传因素、孕产次数、饮食和生活习惯、年龄、烟酒史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6]。中医将该病归为“乳岩”等疾病范畴,多归于外为六淫内侵,内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肝脾气郁,冲任失调,脏腑虚弱,以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结于乳络而成。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的防治过程中起到了独特优势。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选取457 例乳腺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电子病例系统中调取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中医证型等信息,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中医辨治乳腺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住院的乳腺癌患者457 例。本次研究经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0KY123。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的住院患者;(2)病史记载完整,有病理类型记录;(3)中医四诊信息完善,有中医辨证分型相关记录。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肿瘤的患者,或由其他肿瘤转移至乳腺者;(2)入院前有相应治疗措施可能存在影响中医辨证情况者。
1.3 研究方法 对选取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包括年龄、民族、产次(女性)、引流产次(女性)、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肿瘤疾病史,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乳腺癌病理类型等。以总结乳腺癌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等。
所得数据使用EpiData 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项目专用数据库。数据由双人录入,第三人进行校对核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对构成比采用拟合优度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457 例病例均为女性,其中≥46 周岁358 例(78.34%);产次≤1 次183 例(40.04%),>1次274 例(59.96%);引流产次≤1 次133 例(29.10%),>1 次324 例(70.90%);有吸烟史30 例(6.56%),有饮酒史19 例(4.16%);无家族肿瘤疾病史415 例(90.81%),有家族肿瘤疾病史42 例(9.19%)。见表1。
表1 457 例乳腺癌患者基本情况
3.2 中医证型 457 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痰凝证246 例(53.83%)、冲任失调证128 例(28.01%)、气血亏虚证23 例(5.03%)、其他证型60例(13.13%)。对数据进行构成比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证型总体构成不全相同(Pearson χ2=252.225,P<0.001),肝郁痰凝证占所收集病例中比重最大。见表2。
表2 457 例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病理类型 457 例患者病理类型分布依次为浸润性癌303 例(66.30%)、早期浸润癌111 例(24.29%)、非浸润性癌22 例(4.81%)、其他罕见癌21 例(4.60%)。对数据进行构成比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总体构成不全相同(Pearson χ2=462.519,P<0.001),浸润性癌占所收集病例中比重最大。见表3。
表3 457 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相关性 肝郁痰凝证中早期浸润癌、浸润性癌例数较多,分别为91 例、135 例,冲任失调证中浸润性癌例数较多,有108 例。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肝郁痰凝证与早期浸润癌、浸润性癌呈正相关(P<0.001),冲任失调证与浸润性癌呈正相关(P<0.001)。见表4。
表4 457 例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相关性分析
现阶段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含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疗体系,但其发生率、发病率仍居高不下[7]。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一环,中医证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调节的;病理类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患者预后往往不尽相同。故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分析两者相关性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8]。临床中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干预乳腺癌人群,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有效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了解乳腺癌住院患者的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纳入457 例乳腺癌患者,对其年龄、民族、产次、引流产次、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肿瘤疾病史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纳入病例均为女性;鉴于乳腺癌发病特征,女性人群的发病率占到了99%以上,但也不能忽视男性人群罹患该病的可能性。根据年龄统计结果说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5 周岁以上,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也可能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有关。产次和引流产次>1次的患者占比较高,患病率高,数据趋势符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9-10]。同时,亦有相关研究报道有家族肿瘤疾病史比乳腺良性疾病史者更易诱发乳腺癌[11]。纳入病例的病理类型中多为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其总体构成不全相同(P<0.001)。中医证型中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气血亏虚证、其他证型之间的总体构成不全相同(P<0.001)。从高频次证型分布状况可知,乳腺癌患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说明气机不畅、冲任失调是发病之本,痰湿、气滞等为致病之标。
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肝郁痰凝证与早期浸润癌呈正相关(P<0.001),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与浸润性癌呈正相关(P<0.001)。有研究发现,病理类型是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预后也息息相关[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肝郁痰凝证为乳腺癌的常见证型、多发证型,且与早期浸润癌、浸润性癌密切相关。忧思内伤、易躁郁怒是乳腺癌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乳腺癌病位在肝经,邪郁少阳,故多见肝郁之象,这与本研究统计结果相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调达,气机郁滞而易致瘀;肝郁横逆,克犯脾土,脾失健运,运化失职而易致痰浊内生。而肝郁患者多由先天体质原因,后天性格心理的发展,可表现出抑郁-暴躁的双重性格特征,与本研究所述肝郁痰凝证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14-17]。实验研究表明,以中医疏肝理气理论拟定的复方制剂对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大鼠乳腺恶性肿瘤有预防作用,可能与雌激素受体β 亚型介导的保护作用和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相关[18-20]。基于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或可多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早期干预,调节人体内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恶性程度风险,延缓其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了解乳腺癌患者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其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也有了初步探索,在临床中可适当将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或可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疗,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缓解其进展,为中医“治未病”防治乳腺癌提供临床依据与新的思路,助力“治未病”健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