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9-22 05:20许一帆郭鑫超代梦菲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教材体育

■ 许一帆 郭鑫超 代梦菲

课程思政建设应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在其建设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是保障。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人才教育始于基础教育,加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是遵循教育回归本源的必然要求,其中对体育课程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意蕴

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是满足新时代德体兼备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需要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在理论层面诠释“德—体—行”相一致的思想意蕴。

(一)育人养德:知识与价值的契合

正如教育家罗素所言,只有在知识与价值的彼此融合中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这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课程思政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具有启发意义。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偏重自然性,忽视体育品德和社会适应,造成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技能上不会灵活运用,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体育知识与价值观融合,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二)德体兼备:修德与修体的兼顾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学科的定位是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突出健身育人,德体兼备。“德体兼备”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主体导向,深入挖掘体育课的思政元素,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在其教学情景中强身健体,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德体兼备”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核心,通过教师适时、合理的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动与健康技术技能,还能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精技促行:以体识德的知行合一

体育运动建立在裁判评判、规则约束的基础上,由此生成了公平、平等、诚信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运用体育技能,而且能够提升其品德修养。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练习与提升、意志品质的锤炼与培养、人格情操的塑造与修习、社会能力的培育与增进等都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资源。学校要培养身体素质合格、政治思想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要靠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也要靠思政教育,两者应形成育人合力,不能是“两张皮”。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应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在其建设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是保障。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主力。教师在育人方面具有双重责任,教师的创造力和专业素养是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教师承担着教授运动技能及增强学生体质的职责。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体育学识与技能、塑造品格,都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后盾。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以学习主体的身份真正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堂中,为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提升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要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大力支持体育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建立跨学科的自组织,建立协同合作的人员关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纳入职称评价指标中,开展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的专题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

(二)深研课程教材,挖掘思政资源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材是根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依据课程思政理论和体育

学科课程特点,确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例如,以汉口辅仁小学在排球教学中融入女排精神为例(见表1),排球教学内容的目标设计包含:(1)通过了解排球运动的发展史,学习女排精神的实质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以实力为基础,刻苦训练、团结协作、不惧挑战、敢于拼搏、永不言弃,学生能解释并理解女排精神的内涵,发扬女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2)通过多人配合练习,学会并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学习并深刻理解女排精神中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时代意义和要求;(3)通过实战比赛游戏,了解排球技术和战术知识,深刻理解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在新时代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教师除充分开拓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之外,还要拓展教材边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取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其他课程中契合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资源,搭建课程思政的体育教学数字平台,收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体育教学案例和素材,进而反思体育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思政元素”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手段是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路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课程思政水平不同。开展体育课程思政都只能是从点到面、由低向高、由浅入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激发的就是这起始“点”元素,需要学生、教师、教材三个主体密切联系。体育教师从教材中提取或选择思政元素,并结合体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该体育教材的思政价值,构建两者契合的教学手段,找准“契合点”进行激发,把思政元素的严肃性与体育课程的趣味性结合起来。在激发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体育教师与教研团队的密切合作,开发“思政价值”的激发载体,设置“思政元素”的激发进程,构建“思政元素”激发的交流平台,周密组织“思政元素”激发的教学活动,最终通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体育课程体验来完成一次激发全程(见图1)。

(四)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思政生态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制度是保障,但课程思政理念形成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要想体育课程思政形成多元协同效应,需要从多主体、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构建生态模型(见图2)。

宏观层面,强调国家顶层设计,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国家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在机制、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充分支持,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中观层面,主要是学校要对思政协同机制提供连续、稳定的支持,如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又如在校园思政活动中制订的整体推进策略,以及体育思政建设进程中开展的科学指导和评价等。自组织层面,传统组织机构信息和指令层级式传播存在不足,而自组织可以充分激发个体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具体包括:一是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完善集体教研制度,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二是搭建线上思政课程平台,从思政资源共享维度,建立健全优质的思政课、体育课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此外,还需使用积分、评优、考核等外在性激励,创设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教师团队活力。微观层面,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协同机制,促使参与主体“成瘾”是重要的手段,即增强参与主体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可以促使思政价值不断强化,如在课程思政中,学生运动技能、道德和人格品质有了更好发展;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更快的成长,德性和德行都有所进阶,专业、教学水平都有提高等。

本研究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程中,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是对中小学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学各主体的协同努力,方能深入、持久地推进,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思政教材体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教材精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