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晋高 辉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2.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甘肃 兰州730010)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1]。教育考试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构成,关乎千家万户,关系公平公正,影响社会稳定。教育考试机构肩负着为国选才、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承担着试题命制、考试组织、招生录取、考试评价等工作,还需将科学研究作为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
新时代建设专业化、现代化、学习型、服务型的教育考试机构,只有实现科学研究和考试工作并驱前行、双向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才能把握住我国教育考试发展的难得机遇,从战略高度推动国家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2]。因此教育考试工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文章发表是科研意识表达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也是将实践经验与工作智慧进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CNKI来源期刊中教育考试机构文章发表情况,以期对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进行考察。
研究通过搜索CNKI总库中“机构”“单位”“作者单位”“作者机构”“学位授予单位”为“教育考试院”的文章,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数量、作者及所在单位、来源杂志、主题分布、基金项目来源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教育考试机构文章发表情况进行考察。
研究发现(表1),从1994年1月沧州市教育考试院高双燕在《河北自学考试》杂志“工作论坛”版面发表题为《我省自学考试报考人数减少原因初探》开始,截至2021年9月,收录在CNKI的教育考试院工作者论文已达3725篇。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到2004年间的缓步增长期,由4篇增长到64篇,除2000年外,其余年份年增长量未超过10篇。第二个阶段为2005年到2015年的稳步增长期,由92篇增长到270篇,除2011年与2013年较上一年发文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稳步增长。第三个阶段为2016年至2021年9月,除2020年较上一年发文量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均有所减少。
表1 教育考试机构发文量分年度统计情况表
自1994年以来,教育考试院工作者围绕教育考试主题发表的文章中(图1),最高产的作者是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王志武,发文总量为43篇,是这一阶段对教育考试工作思考最多的作者之一,并围绕高考改革决策、新型高考招生制度对教育考试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教育考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还发现(图2),论文成果数超过30篇的作者有9位,产出教育考试研究成果309篇,占总发文量的8.3%,其中3人发文量超过35篇,对教育考试研究的论文贡献率名列前茅,这些拥有较多论文成果的作者所在机构主要是湖北教育考试院、上海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考试院、河北教育考试院、浙江教育考试院,是推动我国教育考试研究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1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文作者情况图
图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文作者来源单位情况图
从文章作者的工作单位可以发现(表2),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以及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作为最早发表文章的单位,截至目前发文数量也是最高的前三位,累计发文数量占总发表量的40%。2000年后,更多地区的教育考试工作者也开始公开发表论文,其中年均发文超过12篇的包括河北省教育考试院(19篇)、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9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18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17篇)、湖北省教育考试院(15篇)、江西省教育考试院(14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13篇)。
表2 各教育考试机构发文量排序分布表
通过对文章发表的来源杂志分析可以看出(表3),以教育考试研究为主题的文章主要发表在20种杂志,其中《中国考试》以发文量382篇、占总发文量的22.59%,位列所有杂志的第一位。其他占比超过10%的杂志包括《考试与招生》《湖北招生考试》,发文数量分别为282篇、242篇。发文数量超过65篇的杂志还包括《考试研究》与《教育与考试》。发文数量排名前5的杂志发文总量占比达63.57%,这些杂志相较于其他期刊,也较早聚焦教育考试这一研究领域。可喜的是,除了这些教育考试专业杂志外,随着学术研究领域对教育考试的关注,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教育综合类杂志也开始关注并刊发与教育考试研究相关的文章。
表3 杂志发文量排序分布表
使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发现,聚类模块值>0.3,即聚类结构显著,生成聚类标签。每个聚类生成一个关键词,聚类关键词中数字越小,意味着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教育考试机构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排序依次为高考改革、自学考试、招生考试、普通中专、高考语文。
结合图3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针对教育考试展开的研究主题多集中于高考改革(Strength=16.65)、自学考试(Strength=13.4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trength=9.5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Strength=7.38)、高考综合改革(Strength=5.57)、学业水平考试(Strength=5.49)。
图3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进一步对教育考试机构文章发表情况进行关键词时区分析发现,主题词分布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至2005年间,研究的关键词是“高考改革”与“自学考试”;2006年至2012年间,研究的关键词呈现“多点开花”的情况,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考务管理、学业评价、招生考试、教育公平、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都成为教育考试领域的研究重点;2013年以来,教育考试的研究热点围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展开。
在源于项目基金的科研成果中,共有163项国家级课题,占课题总数的61.65%,资助来源包括9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0项全国自然科学基金,13项全国教育考试科研规划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共有102项省市级课题,占课题总数的38.35%,资助来源包括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和各省级层面对教育考试研究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对教育考试相关研究进行资助与鼓励,但与总发文量相比,文章有基金项目来源资助的占比仅为9.58%。
1.文章发表数量尚可,但作者及单位分布不均
从1994年1月教育考试机构工作者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收录在CNKI的论文已达3725篇,年均发文量达133篇,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同时,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达43篇,论文成果数超过30篇的作者共9位,产出教育考试研究成果309篇,占发文总量的8.3%,对教育考试研究的论文贡献集中于少数高产的作者,拥有较多论文成果的作者所在机构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以及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作为最早有文章发表的单位,发文数量也是最高的前三位,占总发文量的40%。总的来说,教育考试机构工作者文章发表数量尚可,但科研贡献的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相对集中、分布不均。
2.来源期刊较为集中,文章影响力有待提升
文章发表的来源期刊较为集中,《中国考试》以发文量382篇位列所有杂志的第一位,占总发文量22.59%;其他占比超过10%的杂志包括《考试与招生》《湖北招生考试》,发文数量分别为282篇、242篇;发文数量排名前5的杂志发文总量占比达63.57%。虽然《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国教育报》《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教育综合类杂志也刊发与教育考试相关的文章,但总体数量较少。总的来说,以教育考试为主题的文章影响力有待提升。
3.研究主题围绕教育考试展开,且日趋多元
教育考试机构发表的文章研究主题围绕教育考试展开,其中“高考”及“高考改革”是研究重点,尤其是2013年以来,教育考试的研究热点围绕招生制度改革和新高考综合改革展开。此外,教育考试领域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拓展,成人高等教育、考务管理、学业评价、招生考试、教育公平、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都成为教育考试工作的关注点。总的来说,研究主题日趋多元,呈“多点开花”的趋势。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教育考试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提质增量”依旧是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提升的努力方向。科学研究终究要依托专业化的团队来完成。通过目前文章发表情况可以看出,教育考试机构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研动力有待激发
教育考试机构多将工作重点放在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上,对教育考试工作者的科研考核要求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考试工作者更多地将文章发表、课题申报作为实现职称评定的手段。虽然很多教育考试机构也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科学研究,但在科研保障及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有所欠缺,没有营造出较好的科研氛围,形成良好的专业支持。教育考试工作者未充分认识科研对本职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缺乏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意愿。新时代教育考试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对教育考试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改变对待科研工作的旧观念,充分激发科研动力,才能促进教育考试机构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2.科研素养有待提升
面对教育考试工作“一线”存在的大量鲜活、现实的教育考试经验与问题,教育考试工作者未产出一批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考试研究成果,除了缺乏科研动力,即“不想”做科学研究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考试工作者“不会”做科学研究,个体间科研能力不均衡。“想做”且“会做”科学研究的教育考试工作者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会做”却“不想做”科研、“不想”且“不会”科研、“想做”却“不会做”科研的教育考试工作者就成为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提升亟待关注的群体。教育考试工作者不会做科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自身的科研素养有待提升;二是缺乏科研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支持体系,三是缺乏科研共同体的协同发展与交流互助。
3.科研创新有待加强
对于科学研究,教育考试工作者需要把它当作一项专业的工作来开展,科研成果不仅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还需对教育考试工作保持科研“敏感性”,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基础理论深度和实践创新水平。这就需要教育考试工作者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握研究热点,拓宽研究视角,掌握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不断加强科研创新。通过探索规律、破解难题、服务决策、引领创新,主动应对新时代教育考试领域综合改革带来的新变化[3]。
科学研究是教育考试机构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考试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与改革创新,需要科学研究的有效助力。科研能力与工作能力作为教育考试机构人员发展的双翼,对我国教育考试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强化科研意愿,激发科研动力,提升科学研究问题意识,树立业务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观念,是促进教育考试机构工作者对教育考试工作深入思考,实现高质量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前提。科学研究始于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问题意识来源于教育考试工作者围绕教育考试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科学调研,因此要引导教育考试工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聚焦问题,以自身工作实践中鲜活、真实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与实践。
教育考试机构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团队,这就需要精准评估教育考试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与优势专长,进行科研能力发展顶层设计,帮助每个教育考试工作者建立精准化、个性化的科研能力发展规划。深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科研“带头人”和负责人,鼓励青年承担、参加科研任务,结合成员的科研能力明确研究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攻关,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整体科研效益,从而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教育考试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科研平台,可以建设教育考试研究基地,集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加强同行内和跨界间的交流对话,搭建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科研指导和培训,通过集体学习、团队研讨等形式,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课题研究过程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引导教育考试工作者立足“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实现“真发展”,使“研究过程”和“考试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教育考试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将科研工作纳入教育考试工作统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规定,使科研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以指导和规范科研活动。制定完善的科研计划和科研目标,建立科研能力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将教育考试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作为年度评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科研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建立科研激励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