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聪,马影蕊
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牛 聪1,马影蕊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了解国内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科研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国内进行有关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收集的与产后缺乳护理有关文章,并采用CiteSpace5.6.R2(64-bit),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实现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及突变词分析。共筛选出832篇文献,文献量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南昌市第三医院肿瘤内科、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热点及前沿主要集中在产后缺乳、剖宫产、母乳喂养、产后康复护理以及产后乳汁分泌方面。国内学者可围绕着上述科研热点和前沿,开展对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深入研究。
产后缺乳;护理研究;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随着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实施,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明显增加。女性在哺乳期间,生理和心理承受更多压力,更易产生乳腺相关疾病[1]。近年来,产妇由于剖宫产、精神紧张、年龄较高等原因,直接导致了产后缺乳,而产后缺乳也会直接造成纯母乳喂养率的降低[2]。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显示,母亲在喂养过程中普遍担心产后乳汁分泌不足[3-5]。
产后缺乳指产后乳汁很少或全无,不能哺育婴儿,是临床产科的一种常见病[6],发病率为20%~30%[7]。乳汁是世界公认最自然的能哺育新生儿的食品。如果产后乳汁不足,不仅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力与营养均衡[8],也影响产妇的家庭关系及产后康复等。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母婴健康的关注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产后缺乳的发生。本文采用了文献计量学,并同时使用CiteSpace软件实现了可视化统计分析,对于国内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绘制相关的可视化图谱,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为主要数据检索源,关键词使用“产后缺乳”“产后乳汁不足”“泌乳”“母乳分泌”“护理”等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 2010年5月10日-2022年5月5日。整理参考文献,共检索到 832条文章,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去除无关联的文章 416条,最终纳入416条文章。每条记录中都包含了题目、作者、关键词、文章摘要、机构、年份等信息。将所有文献记录保存为“Refworks格式”,用 CiteSpace(5.6.R2 版本)可视化软件和Microsoft Excel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
将纳入研究的文章全部导入CiteSpace(5.6.R2 版本),时间的跨度设置为 2010~2022年,“Years Per Slice”=1,即选择一年为一个时间的切片。分析对象选定为“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和“Keywords Plus(ID)”,节点类型分别选择 Author、Institution、Keyword,阈值设置为 TOPN=50。本研究人员应用该软件得出国内产后缺乳护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作者、机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及突变词分析。
2.1.1文献数量分布
通过统计文献数量,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22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首篇文献发表于2010年,但早期关于类似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时间过于久远。2010~2014年年度发文数量增长趋势缓慢,2015~2022年,文献数量略有波动,从2019年开始,文献数量较之前开始下降。文献数量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动是是研究领域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依据现有数据,共有130家期刊参与,期刊发表数量排名前5的有:基层医学论坛、中外女性健康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医疗装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护理研究占比0.481%、中国护理管理占比0.481%,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占比0.240%,解放军护理杂志占比0.240%,实用医学杂志占比0.240%,由此可见,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文献发表在护理核心期刊上,难度比普通期刊大,研究领域核心期刊群尚未形成。
图1 发文数量年份分布图
2.1.2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
图2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发表文章总量越多[11],416篇文献共有 691名作者,作者总量多于文献总量,表明作者间相互联合的状况相当普遍。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9名,占总体数量的1.302%。梁贞文发文量最多,为4篇。其次为崔彩萍、郭剑影、姜慕珍等均为3篇,占总体数量的1.158 %,发文量1篇的653名,占总体数量的94.5%,他们且为独立一作。
以作者、研究机构为主要网络节点,共生成25个节点、41条连线的图谱,即共有25个作者(机构)在产后缺乳护理领域做出了贡献,见图2。节点越大,表示出现频率就越高。节点相互之间的连线代表了二者之间的共现力度,连接越粗,表示合作程度的频次越多。图中节点较少,连线不多,说明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合作较分散。综合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与作者合作网络图可以看出,该领域作者发表最多且联系较强的分别是梁贞文、种翠宁、郭剑影、崔彩萍、易翠兰、周宇珍、庞义坚、姜慕珍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检索发现,这些作者都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妇幼保健院,使得机构出现的频次与研究者的数量并不相符。其中王琼琳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有合作关系,赵梅品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合作关系,在该领域研究较多的机构依次是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
图2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作者、研究机构共现图
以关键词为基础网络节点,建立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就能体现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热门,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解析,共得到了69个网络节点、306条连线的图谱。图谱显示,节点的颜色代表聚类分布,节点越大代表重要性越大。连线的粗细代表关联强度,图3显示节点最大的是产后缺乳、中医护理、泌乳、缺乳、护理、初产妇等。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关键词的研究热度。
进一步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明确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热门方向,聚类算法的对数为最大似然率(LLR)。聚类结果见图4。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及聚类图谱,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聚类,形成5个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聚类分析标签,其聚类分析序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最大的聚类分析以零标记[10]。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后缺乳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母乳喂养、护理、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母乳喂养率、产后康复护理等。
图3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4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每一个关键词后都有一个突现条,每个小格代表一年,粗线条长度代表关键词在某年度中的出现有一次突然上升或者下降的迹象,突现强度则是对这一爆发现象的定量描述值,粗线条小格的长度则代表了该关键词突现的持续时间,将前11位关键词按突现的起始年份排序得到图谱(见图5),图5显示研究前沿的时间变化趋势[11],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对产后妇女进行乳房按摩,文献研究热度是乳汁分泌不足领域,近期较为关注的是产后康复护理、产后乳汁分泌,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热度,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
图5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图谱
经统计分析2010-2022年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文献发现,整体发展趋势是增长的(2022年除外,原因可能与纳入的文献数量不完整有关系)。2014年以后,文献数量有了显著增长。2015 年数量最多,达到最热,发文量为42篇。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更多的产妇在产后出现少奶或缺乳导致的,促使产妇在产后分泌乳汁日渐成为临床上主要的研究课题[12]。所以,很多医生都致力于中药、中医药膳理疗和食疗研发,从而改变了产妇的产后缺乳、少乳等现象。也说明了产后缺乳的现象得到医护人员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12],未来可以对此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目前有较大的空间值得研究者去探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在产后缺乳护理领域比较深入,可以将自己医院的人员有目标性的输送派遣到相应的高端机构或者知名学者门下进行交流学习,是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发文量较大的作者群体。高产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深度,通过对高产作者的研究动向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当然,被引论文数量越多,学术影响力越大,被专业期刊收录越多,研究领域越广。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分析发现,机构的节点较少,机构间分布比较散,合作程度低,合作范围有限,可以看到产后缺乳护理领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同省市与跨地区机构之间的合作甚少,机构间交流不多,在学术合作上还不是那么紧密,这说明研究这一领域的机构需要加强学术之间的合作,如资深高校和相关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主体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个专门化的学术共同体,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高频关键词的变化趋势以及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从2010年的“护理干预”“乳房按摩”“产后”等问题发展到“母乳喂养”“产后康复护理”“产后缺乳”方面,将关键词按照出现的时间发现,2012年出现了“母婴分离”和“乳房护理”,2013年出现了“护理”和“母乳喂养”,说明改善产后缺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妈妈母乳喂养,侧重于产后对妈妈的护理以及母乳喂养。2015年我国六个月以内婴幼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7%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值[19],这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面对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剖宫产、初产妇是研究关注的人群,说明剖宫产和初产妇是产后缺乳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从政府层面上不提倡有选择性的剖宫产,但是实际剖宫产率却在缓慢增加,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孕妇孕期摄入高能量的食物,胎儿摄取增加,使巨大儿增多,间接使剖宫产率增高;另一方面,手术指征的放宽,高龄产妇、多胎、臀位等的产妇很少顺产,而是选择剖宫产;还有我国目前80~90%的产妇是初产妇,初产妇自身恐惧分娩,担忧自己发生分娩并发症等[15],所以,怎样减少剖宫产率,不仅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本研究存在若干缺陷,文章获取参考文献相对较少,在大数据信息的获取上会有些不足,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该领域的总体把握,对于结论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产后缺乳护理”的跨领域研究工作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深入到了临床诊疗工作、公共保健、中西医学结合和预防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产生出了许多交叉学科主题。近年来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1]王金营,戈艳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的中国人口发展态势[J].人口研究,2016,40(6):3-21.
[2]风笑天.三孩生育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8 [2021-08-07].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621.002.
[3]马丹丹.乳腺良性病变癌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topics: breastfeeding [R/OL], Geneva: WHO.2012 12018-12-28j.http: //www. Who.Int/ topics/breastfeeding/en/.
[5]A survey on difficulties and desires of breast–feeding women in Wuhan[Z].China.Midwifery 2016 Jun;37 Q1 23/118.
[6]TARRANT,R.C.,YOUNGER,K.M., SHERIDAN-PEREIRA, M., KEARNEY, J.M., 2011. Factorsassociated with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in Ireland: potential areas for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27, 262–271.
[7]Wambach,K.A., Cohen, S.M., 2009. Breastfeeding experiences of urban adolescent mothers[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24, 244-254.
[8]孙亚娟,王亚娟,刘国霞.综合中医干预治疗 产后缺乳不足[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8):154.
[9]毛磊磊,金亚蓓.针灸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的 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5):80-81.
[10]洪瑶.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在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0):72-73.
[11]李程,何静,白羽,陈芮,孙志岭.我国近10年艾灸护理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护理研究,2019,33(8):1309-1312.
[1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
[13]胡佳卉,孟庆刚.基于CiteSpace的中药治疗 2型糖尿病知识图谱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9):4102-4106.
[14]特日格勒,刘启贵,曹楠,等.心血管疾病护理SCI论文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6,16(11):1573-1577.
[15]曹闻亚,常红,卢文博,等.国内临床护理教学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8, 15(12):951-954.
[16]邓小春,蒋运兰,邱娟,杨晓莲,李栋霜,李庆. 基于CiteSpace的ICU后综合征中外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0,44(6):858-863.
[17]陈丽君,李素云,郑功日.富乳源催乳汤促进产后缺乳的临床效果观察[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5:3.
[18]曾晓芳.提高剖宫产产妇的产后缺乳和母乳喂养率的护理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3,32(2):126.
[19]China State Council.National Program of Ac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1-2020), 2011-08-09[M].Chin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Beijing, China,2011;0.14.
[20]王志娟,毕琳,姜桐桐,史铁英.基于CiteSpaceⅢ 的我国产科护理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护理研究, 2018,32(13):2066-2070.
Research Trends Visual Analysis in Postpartum Milk Deficiency Field
Niu Cong1, Ma Yingrui2
(1.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Liaoning;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 Liaoning)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 of postpartum breast deficiency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rticles related to postpartum milk deficiency were collected by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Wanfang and Weip databases, and CiteSpace5.6.R2 (64-bit) was used to achiev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tation word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389 documents were selected, and the overall number of documents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Wu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of Nanchang Third Hospital, the Gui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nd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 mainly focus on postpartum milk deficiency, cesarean section, breastfeeding,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postpartum milk secretion. Conclusion: Domestic scholars can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field of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around the above scientific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Postpartum milk deficiency;Nursing research;CiteSpace software;Bibliometrics;Visual analysis
R174+.4
A
1672-1047(2022)04-0094-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4.23
2022-07-0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基于群组管理、院(校)企联合模式产后机构康复与居家康复一体化管理”(L202071)。
牛聪,女,河南新乡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护师。研究方向:产后康复护理。
[责任编辑: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