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松 缪 飞 徐嘉旭 范 婧 严福华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在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表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相互误诊率可达50%~70%[1-4]。国内外关于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研究不多,大部分是以临床和内镜指标作为鉴别要点。本研究对243例CD和106例ITB患者的CT小肠造影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并建立稳健的回归模型,拟获得有价值的鉴别诊断指标。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8年9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43例CD患者和106例ITB患者。所有纳入病例均经临床、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
CD诊断标准: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内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并符合文献[8]中的标准。
ITB诊断标准:①内镜活组织检查标本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②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和组织学检查高度怀疑结核,且抗结核治疗有效[5-6]。
患者于检查前一天低渣饮食,晚餐后禁食,晚餐后约0.5 h口服500 mL番泻叶清洁肠道。检查当日晨禁食,于扫描前45~50 min分次饮用等渗甘露醇溶液1 000~1 500 mL,使远端小肠充盈扩张,有肠梗阻等禁忌证者不宜饮用。CT扫描前10 min按照0.2 mg/kg肌内注射山莨菪碱,再饮500 mL等渗甘露醇溶液,使小肠处于低张状态,保证近端小肠充盈扩张并减少小肠蠕动,青光眼和前列腺增生等禁忌证患者除外。
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在定位相扫描结束后,为全腹部和盆腔平扫,范围从膈顶到耻骨联合。平扫结束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速率3 mL/s,总量90~100 mL。增强扫描期相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双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转速0.6 s/r,螺距0.983。对比剂注射后12 s,采用自动激发装置(感兴趣区位于腹主动脉,阈值为100 HU)进行动脉期扫描,延迟后28 s进行门静脉期扫描,范围与平扫一样,临床疑有肛瘘的患者则包括肛门。
将所有的双期增强图像劈薄,层厚、层距均为0.625 mm,并自动传送至GE ADW4.4和ADW4.5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重建图像均传至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由2名在胃肠道方面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对相关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最终结果并不知晓的副高职称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测量和记录患者的CT小肠造影表现:①病变所累及的小肠范围;②增厚的肠壁厚度;③肠壁的强化方式;④肠管的形态;⑤淋巴结和腹膜的特征;⑥肠腔外的改变;⑦肠管周围的并发症。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能区分CD和ITB的CT小肠造影单因素指标,而后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数学模型),计算有价值指标的OR值和95%CI。采用ROC曲线分析回归方程的诊断效能,并确定预测诊断的界点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发现,回肠受累、右半结肠受累、左半结肠受累、直肠受累、肛周疾病、跳跃征、肠管非对称性受累、游离缘假性憩室形成、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回盲瓣口闭塞、肠管聚集成团、肠管聚集呈星状、淋巴结均匀一致分布、淋巴结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淋巴结直径、淋巴结中央坏死、淋巴结伴有钙化、腹膜呈饼状、腹膜呈结节状伴有周边环形强化、腹膜有钙化、腹水、梳状征、肠管周围渗出、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生、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瘘管和肠梗阻等29个CT小肠造影指标能鉴别CD和ITB。
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此29个CT小肠造影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脓肿、梳状征、淋巴结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和淋巴结中央坏死这7个指标对CD和ITB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其中对ITB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是淋巴结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和淋巴结中央坏死(图1A、B)。对CD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则是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脓肿和梳状征(图2)。
表1 CT小肠造影指标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建立鉴别诊断CD和ITB的CT小肠造影指标的logistic回归方程(数学模型):P=1/[1+e-(-1.630+7.923X16+3.451X37+4.546X33-2.874X25-5.378X18-4.279X19-5.126X30)]。其中,P为预测值,e为自然对数,X16、X37、X33、X25、X18、X19、X30分别代表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脓肿、梳状征、淋巴结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和淋巴结中央坏死,卡方检验证实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96,P<0.01)。
应用ROC曲线分析该回归方程诊断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94.2%,准确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89.9%,诊断界点值为0.783,AUC值为0.989。当预测值P≥0.783时预测诊断为CD,当预测值P<0.783时预测诊断为肠结核。
尽管当前对CD和ITB的病理生理学及发病机制已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仍缺乏简单的检查手段来鉴别两者。内镜检查可发现ITB典型的表现,如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息肉样增生和回盲瓣膜形态改变(包括回盲瓣固定开口、回盲瓣挛缩变形等),在ITB的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7]。但内镜常因患者肠腔狭窄而无法进镜,且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难耐受,对消化科医师的操作手段及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并有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8]。而CT小肠造影操作方法简单、易行,能同时提供肠壁、肠系膜和肠腔外的病变,能观察到更多征象,为鉴别CD和ITB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对众多CT小肠造影指标进行数学分析,确立了一组有意义的指标,用组合的方法对CD和ITB进行鉴别,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在肠管的累及范围方面,本研究未发现其对CD和ITB有鉴别诊断价值。而Kedia等[9]对54例CD和50例ITB患者的CT图像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半结肠受累及跳跃征多见于CD,而回盲瓣受累多见于ITB;6%的ITB患者中发现左半结肠受累,42%的ITB患者出现跳跃征。
在肠管的形态学方面,多个形态学的单变量指标能够鉴别CD和ITB。肠管非对称性受累、游离缘的假性憩室、肠管聚集呈星状以及回盲瓣口闭塞等征象提示CD的诊断,而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以及肠管聚集呈团状则提示ITB的诊断。CD的溃疡是纵行溃疡,肠管的系膜缘是最先和最常受累的部位,因此肠管表现为非对称性受累的改变。在CD的慢性期,通常表现为系膜缘因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而缩短,由于肠道蠕动以及肠腔内的液体的流动碰撞,因此游离缘呈囊袋状向外突出,类似真性憩室的改变,但又有别于真性憩室,因此称为假性憩室。在我们的研究中,41.8%的CD患者中可见肠管非对称性受累改变,有27.0%的CD患者表现为系膜缘缩短,游离缘呈假性憩室改变,这两种征象在ITB患者中均未见。ITB通常表现为环形溃疡,因此肠管表现为对称性环形增厚,与CD的纵行溃疡、肠管的非对称性改变有明显差异。回盲瓣挛缩变形和回盲瓣固定开口这两个征象在ITB患者中分别占25.5%和36.2%,虽然CD患者中也可见到此征象,但ITB中更常见,而CD患者中回盲瓣的形态通常表现为回盲瓣口闭塞。
淋巴结的特征在ITB中更具有特征性。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和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等是ITB的特征性表现。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表现为中央呈低密度伴有周边环形强化。CD是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呈均匀一致分布,且淋巴结不出现干酪样坏死,因此CD的淋巴结为均匀一致强化,呈椭圆形,与Kalra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肠外的表现和并发症在CD中更具有特征性。在CD中,当黏膜的溃疡发展为穿透性的溃疡时,会形成窦道、瘘管及肠管周围蜂窝织炎及脓肿。在病程更长的慢性期中,炎症累及的肠管黏膜下会出现脂肪沉积,与活动期的水肿大不相同,且炎症累及的肠管周围会出现纤维脂肪增生,肠管间距会增宽。但当肠管之间形成内瘘时候,肠管则互相粘连,形成以一点为中心,周围呈“星状”或“花瓣状”的改变,这与ITB腹膜受累小肠呈团状有明显的不同。在我们的研究中,梳状征、肠管周围渗出、纤维脂肪增生、肠管周围脓肿以及瘘管虽然在ITB患者中也可见到,但只有1例ITB患者表现为肛瘘,没有1例ITB患者可见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改变。由于慢性期的纤维增生,肠腔变窄,则会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在CD和ITB中均可见肠梗阻,二者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
Li等[11]对130例CD和122例ITB患者进行临床和内镜指标分析,发现各有6个指标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特异性,所建立的临床回归模型准确率为83.8%,内镜回归模型准确率为82.5%。Kedia等[9]对54例CD和50例ITB患者的CT图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者显示左半结肠受累、回盲瓣受累和淋巴结最大径≥1 cm可作为鉴别CD和ITB的预测指标,并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分数[危险分数=左半结肠受累+(1-回盲瓣受累)+(1-淋巴结≥1 cm)]。
当分数值为0和1时,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6%、100%、87%;当分数值为2和3时,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分别为63%、80%、68%、90%。
本研究所建立的CT小肠造影回归方程(数学模型)鉴别诊断CD和ITB的准确度高达96.3%,可能是因为CT小肠造影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不仅可看到肠腔内的病变,而且还可同时观察到肠腔外、肠壁和肠系膜的病变[12]。对于肠管形态学、淋巴结、肠外表现和肠腔外的并发症等,内镜检查由于视野有限,而无法观察到上述多个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本研究所建立的CT小肠造影数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提示在鉴别ITB和CD的流程中,CT小肠造影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相对大样本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提供了CD和ITB的鉴别诊断思路,将各指标检测值带入回归方程中得出预测值,进行预测诊断。尽管如此,在临床工作中鉴别CD和ITB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寻找既灵敏又特异的诊断指标和方法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