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梅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国第四位,为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临床患者大多选择保肛术[1]。临床研究表明,保肛术能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保留肛门,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术后生存率和肿瘤疗效方面与传统手术无差异,然而保肛术期间需要切除患者肛门内括约肌,导致其肛门排便控制能力显著下降,排便频率增加,造成肛门失禁,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恢复和改善患者排便功能[2]。为此,本文选择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提肛运动锻炼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三病房的60 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中,年龄57~75 岁,平均年龄(65.15±3.29)岁;男12 例,女18 例。试验组中,年龄56~76 岁,平均年龄(64.29±3.93)岁;男13 例,女1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30~70 岁;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患者肢体自由活动正常,无肢体关节功能疾病;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
1.2.2排除标准 存在腹部手术史;术前放化疗;肿瘤过大、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脏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存在糖尿病、急性梗阻患者;拒绝接受提肛运动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康复及静脉营养干预,在患者肠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后,服用液体食物并逐渐转为固体食物,患者术后卧床,当患者具备下床能力时,指导其在床下进行适当的活动。
试验组患者术后采取提肛运动,进行排便功能训练,且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继续给予康复训练指导,促进肛门收缩功能的恢复。肛门收缩训练:引导患者学会呼气时收缩肛门括约肌,术后指导其做肛门运动,5 次/d,同时指导其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按住患者下肢,辅助其进行仰卧起坐,之后逐渐平躺,训练肛门收缩力,促进肛门排便控制功能的恢复。根据患者术前排便习惯,无论是否有排便意图,定期排便5 min,且无论排便与否均按时终止,当有排便意向时,可采用如改变姿势、听音乐等分心的方法进行轻度体育锻炼,减少排便意向,从而训练其肠功能,形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提肛运动:指导患者做蹲时放松、站时收紧的提肛运动,5 次/d,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性逐渐加大力度,术后连续训练3 周。患者手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狭窄,防止其发生的关键为术后尽快形成通过吻合口的粪便,因此术后10 d 开始肛门扩张训练,方法为戴上手套,将涂有油脂的食指插入肛门,使第二指关节扩张肛门,引导其呼气时提起肛门,以手指在肛管内的紧绷感为准,放松时吸气,重复3~5 min,在教导患者家属掌握该方法后,协助患者进行训练,持续训练12 个月,以防止吻合口瘢痕以及挛缩引起的肛门狭窄。同时指导患者学会保护肛周皮肤,观察其局部皮肤、肛门黏膜及分泌物性质,定期检查肛门,保持肛周清洁。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排便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排便功能判定标准:优为患者能自动控制大便,夜间无尿失禁,能区分排便、排气,排便前可控制>5 min,排便1~2 次/d;良为患者大便干燥可控制,偶有大便稀散伴排气和夜尿失禁,患者可分辨排便、排气,排便前可控制2~4 min,排便2~3 次/d;差为患者大便干燥稀散伴排便失禁,不能分辨排便、排气,排便前不可控制。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排便功能比较 试验组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便功能比较[n(%)]
2.2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直肠癌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维持生活质量为目标,因此应以保护括约肌功能为首要目标,由于直肠癌很少累及患者肛提肌、肛外括约肌、坐骨肛门窝组织和肛周皮肤,肿瘤远端的直接侵袭和淋巴转移较少,对于体积较小的低位直肠肿瘤,1 cm 的远切缘已经足够,但随着吻合口的减少,减少患者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及保护肛门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3-5]。
肛门功能主要取决于手术肛管完整性和自主神经的丧失情况,患者排便反射取决于剩余肛管的长度,这是由粪便量和压力刺激肠壁或者直肠容积扩张刺激盆底肌肉引起的[6-8]。由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短期失衡,粪便储存能力和直肠排便反射功能降低,患者排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肛门静息压主要由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收缩产生,是压力下肛门自控的主要因素,提肛肌群通过意识收缩和放松,可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力,通过患者呼吸、收放,使会阴、肛门及盆底的肌肉有节奏地收放,刺激其肠壁的感觉神经末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加强肌肉收缩,提高括约肌的弹性,加强肛门的约束力,有效控制排便。本研究结果表明,提肛运动能明显改变患者生活状态。当肛管收缩时,大多数患者肛管内压呈不均匀分布,肛管上部与直肠交界处压力较低,向下升高,离肛门2 cm 处压力最高,说明肛门外括约肌在维持肛管收缩压中起主导作用[9-12]。提肛运动在锻炼患者肛门外括约肌的条件下,大脑皮层逐渐形成控制排便的兴奋性,有利于排便控制功能的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采取提肛运动干预直肠癌术后患者对其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