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 田爱成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明显效果。在应用时,教师需要精心地优化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授课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基于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为建立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保障。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互动,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薄弱之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所具备的学习水平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好的问题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有太高的难度,防止学习能力不佳的同学掌握不了。如果问题难度过高,学生多次回答错误,将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学生以后都不喜欢回答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比较低,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就能说出答案,这样的提问就没有意义。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把握好难度。
因为初中数学内容较为烦琐,包含较多的内容,如果全面讲解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且最终的学习效率也不是十分理想。为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授课时,可基于教材创建知识的框架,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再依照重点内容的关联线索加以拓展,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单独解决时,便可通过生生互动或是师生互动来一起探讨问题,找出问题答案,保证学生能全面吸收所学知识点。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或者是对教学内容有疑问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提问。选对提问时机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让提问的环节变得有效果。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对学习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困惑时进行提问。也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出答案。在课堂讲课期间,教师也需要提出问题,与学生加强沟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也不能落下提问,让学生课下多思考,回顾课上学习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的整个阶段都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初中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断断续续的学习过程,而是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每节课的知识点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各知识点的衔接处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能把知识点连贯运用,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对数学问题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因而在学习期间,思维经常性地受到制约。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同时这是很好的提问机会,教师要掌握时机,提出铺垫性的问题或者是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索,让学生能解决疑难点。
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明确导入目标,才可能进行有效地导入。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难点全面地掌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另外,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预设。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保证完成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课堂导入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使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快速地投入学习中。教师在数学课程的开始,可以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来拉开本节课的序幕。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自主地思考,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带着问题投入学习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也可以以复习旧知识的形式进行导入。简单来讲,就是说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关系来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在复习已掌握的旧知识时,把新知识的线索牵引出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以旧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利用起来,又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起来。使学生既能做到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学习新知识。这样能使学生的认知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
现阶段,教师在提问环节所应用的提问方式缺乏多样性,需要进行改变。教师要把多方的资源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提问的方式变得丰富。教师可以在数学的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能自主地思考,让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中。比如,初中数学中有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一课的讲解时,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能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以掌握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问题,完成对数学知识地探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步。刘洋在和同学玩篮球的时候,不小心把隔壁邻居家的玻璃砸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为了赔偿邻居,刘洋和他的同学想要拿着踢碎的玻璃去店里买一块相同的赔给人家。碎玻璃的样式如下图所示。
刘洋为了保证买到的玻璃是一模一样的,便和他的同学张坊决定还原平行四边形,他们想出了两个办法来还原这块玻璃原有的形状。
1.过A作BC的平行线,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两条平行线的交点为D,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
2.连接AC得到三角形ABC,以边AC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绘制三角形ABC的轴对称图形,得到三角形ACD,则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
这个时候,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对题目的探究:刘洋和张坊的这两种还原玻璃的方法,哪一种是正确的,能买到相同的玻璃吗?教师在创建生活情境时,需要清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将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合理的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让数学的教学能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授课时,可以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构建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桥梁。所创建的问题情境既需要生活化和趣味化,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与教学内容不偏离,使学生能把目光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节省了教师出题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本身具有直观性,可以把教师的提问直白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立体性,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对称轴”的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把图形的运动轨迹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形式的图形运动,对图形有了进一步地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图形是以怎样的形式运动的。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能对平移、旋转的不同特点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又如,在对“视图”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向学生创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前天老师家里卫生间的一个三叉接头坏掉了,老师打电话叫维修师傅来上门维修。维修师傅说需要制作一个新的水管接头进行更换,让我描述一下三叉接头的形状。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对维修师傅说?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三叉接头的样式,让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独立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很有兴趣,有想要探索的欲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对这节知识内容的学习,应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准备好符合教学内容的相关视频,把视图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到三视图。在学生观看完动态的视频之后,教师问大家:看完了三视图的动态过程,讲一讲三个视图间的投影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可循?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索,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看待问题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授课时,应合理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其自主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增强交流能力。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创造力还是行动力,都处于巅峰期,教师应全面运用这一点,组织和数学紧密相关的活动,经由活动使其体会数学气息,了解数学魅力,寻求其中的精华,并转为自身养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相似三角形模型的构建,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物品。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探究学习。组内成员之间一起分析“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师创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授课时,需要把握好导入问题的应用原则,从而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价值。教师应巧妙地应用问题情境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方便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不但能使学生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提高数学学习质量,还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