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平如恒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荆门市和钟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共同发掘了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明梁庄王墓。
墓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镶宝石饰件,所嵌宝石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绿柱石、金绿宝石等多种。饰件中,有2件金镶玉龙帽顶,4件金镶宝石帽顶,最华丽的,则属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
这件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高6.5厘米,宽4.7厘米,重76.8克。底座为金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座面,形如绽开的五重瓣覆莲花;上层为座托,形如五重瓣仰莲花。上下莲瓣连接处錾刻出联珠纹,每瓣莲花上各镶嵌一颗宝石,除底座覆莲瓣处失落一颗之外,共保存了九颗宝石,分别为六颗红宝石、三颗蓝宝石。其顶部镶嵌了一颗特大的无色透明宝石,呈橄榄形,初看起来还以为是一颗白水晶,后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居然是一颗高透明度的蓝宝石。
红宝石、蓝宝石属于刚玉,按照国际惯例,红色的刚玉称为红宝石,红宝石之外的刚玉,则称之为蓝宝石。因而,蓝宝石不一定是蓝色,还有可能是无色的。梁庄王帽顶上的这颗无色蓝宝石,高约3.2厘米、重约200克拉,尺寸之大,让人啧啧称奇。
这件宝石,并非产自我国,而是来自外域。北大教授林梅村认为,梁庄王墓中红宝石为斯里兰卡的粉红宝石,蓝宝石多为印巴边境的克什米尔蓝宝石。
那么,这些产自外域的宝石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梁庄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金锭道破了天机,这件约2公斤的金锭上刻着“永乐十七年四月,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通过铭文我们可知,梁庄王墓的这些宝物,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梁庄王生活于明朝永乐、宣德、正统年间,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明朝政府曾派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岸,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招藩来贡,扬我国威,还“海淘”了成千上万“诸番宝物”。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序》写到:“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正是有了郑和下西洋的举动,中华威名才能远播海外,“诸番宝物”才能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华,为大明朝增添了耀眼的光芒,也让我们得以见到这顶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的华贵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