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质量减贫的挑战及实现途径

2022-09-21 02:15张宇
中国商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减贫高质量绿色

张宇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河北秦皇岛 066000)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2020 年后,我国乡村地区的扶贫形势由现阶段的消除绝对贫困、收入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和统筹城乡扶贫等进行转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后我国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例如部分乡村地区可能出现返贫、绿色减贫创新乏力等。

1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脱贫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底,我国乡村贫困人口规模高达9889万,在此后七年的努力和奋斗下,成功帮助9348万人完成脱贫,七年间平均每年帮助1000万人以上的人口实现脱贫,乡村贫困率仅为0.6%,而在之前则为10.2%。近年来,我国乡村贫困群众越来越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水平则越来越高。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一年,是决胜年,同时按照联合国减贫目标的阶段规划,2020年底我国将提前完成2030年的减贫目标。事实上,纵观全球,只有中国能在短期内完成如此规模的脱贫任务,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安排,2020年底,我国将帮助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并从2021年开始,将扶贫战略目标由关注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转移到高质量减贫的目标上来。

2 我国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的挑战

从目前乡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2020年后我国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将面临以下挑战。

2.1 “集中式治理”带来的重新返贫的可能

2012年,我国统计的乡村贫困人口数量共有9899万,此后七年以每年减贫人数达到1000万的速度将贫困人口降低到551万。在扶贫攻坚征程中,我国贫困人口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脱离贫困,离不开国家“精准减贫”战略的实施。为调动地方政府“减贫”的积极性,“精准减贫”将任务和责任予以明确,使基层政府更加清楚自己肩上的重担。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乡村为尽快完成脱贫任务,而采用“集中式治理”的思路和工作方针,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大量人口实现脱贫,但乡村脱贫的根本是让乡村地区的群众有工作、有收入。因此,2020年后如何确保前期的减贫成果可以保留和延续,使乡村地区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是后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2.2 乡村地区绿色减贫创新乏力

在我国多数乡村贫困地区,不少都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富集区、生活水源区和自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保要求高,环境保护任务重。因此,基层政府肩上的脱贫任务与乡村环境保护成为矛盾体,绿色减贫的创新性不足和乏力,导致基层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往往舍弃绿色减贫,而专注经济发展和乡村脱贫。2020年后,要想实现高质量减贫,就必须协调好减贫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乡村地区实现脱贫固然重要,但在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才是高质量脱贫和发展的主基调。在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中,要将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创新推动绿色减贫,努力实现高质量脱贫和发展。但就目前而言,绿色减贫的创新性和活力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尚未落到实处。

2.3 城乡减贫标准不统一带来的贫困治理真空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的背景下,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最新统计,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9.62%,即中国每一百个人中就有约60个人生活在城镇。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约有3.16亿人户籍地和居住地没有实现统一,常年流动人口达到2.79亿人,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地区来回流动,城乡贫困现象由此实现关联和互动。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趋向城镇,成为城镇中的流动或常住人口。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原先属于乡村地区的贫困则由此转嫁到城市,这部分人口低收入或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在贫困标准尚未实现统一的背景下,常住的低收入群体和流动的低收入群体很容易被忽略,从而处于扶贫政策下难以统计到的“真空”群体。

2.4 由收入减贫转向多维减贫的挑战

事实上,贫困不仅指经济收入,还泛指教育、居住等方面,贫困实质上是一个多维概念。在我国乡村地区,除了围绕居民经济收入开展脱贫,2020年以后还要更加关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如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要想方设法提高乡村贫困地区的福利待遇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村地区在教育、医疗及就业保障等方面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由收入减贫转向多维减贫会成为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的一大挑战。

3 我国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的实现途径

面对2020年后高质量减贫的难点与挑战,在乡村地区,要坚持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明发展、城乡一体化及乡村地区社会发展等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效科学的高质量减贫。

3.1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区持久性脱贫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必不可少。在脱贫攻坚完成后,我国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高质量减贫的实践中,提高脱贫质量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一是整合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建设示范镇、中心村和特色小镇;引入人才,建立专业化的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着力盘活现有的村集体资产,最大程度地激发村集体的经济活力。牢固把握农村改革新机遇,围绕“三变”契机,积极吸引农户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适时出台鼓励政策,鼓励村集体和社区集体建立资产管理运营公司,从内激发村集体的经济活力;持续推动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农村“三化”水平。二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基层政府要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地区实际为根本,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乡村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巩固方案,完善和细化后续的实施细则,以延续当前来之不易的乡村贫困群众脱贫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垒实雄厚基础;把握好和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重视和培养人才,提升工资和福利水平。切实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就业机制,吸引人才落户农村发展,市级政府可以研讨出台《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若干意见》,细化人才待遇条件,建立长效和动态化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乡村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农村地区的人才居住环境和生活保障,切实引领优秀人才积极投身农村的建设中。

3.2 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地区绿色减贫

2020年后,乡村地区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减贫的原则,提高思想和政治站位,积极推动减贫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一是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乡村地区多数都保留着原风原貌,基于乡村的风貌和文化,开发生态旅游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选择。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立足农村实际开发旅游业,在探索和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与农村风貌、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和文化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不能开发或禁止开发的难处。为破解绿色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卡点,国家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绿色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可以相互调适、相互作用。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补偿体系。在鼓励和支持绿色减贫发展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跟进法律体系建设,明确主、客体和补偿标准,开发和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缩减生态补偿资金的不足和缺额,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后确立权属明确、合理管理和有选择性、可持续性的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是制定和完善绿色减贫的考核体系。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和落实地区的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建立考核评价内容的过程中,要将民生和生态保护纳入考核体系中来。在构建绿色减贫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等指标内容,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绿色减贫指标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要兼顾“绿色”和“减贫”两个方面,尤其是部分乡村贫困地区,可能属于地区的重要水源区和生态保护区,在考核体系中更要突出生态保护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促进地区发展,并有目的地引导“绿色”发展,从而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致富并重的良性发展思路,真正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3.3 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均衡减贫

面对城乡扶贫标准不统一带来的贫困治理真空现象,2020年后,要逐步调整扶贫思路,坚持城乡扶贫一体化、标准统一化,全力攻坚贫困任务,切实减少现行扶贫标准下的“真空”现象。一是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扶贫对象。在传统的扶贫政策中,扶贫对象一般为个体,但贫困的对象是家庭,所以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扶贫体系中,要积极推动和落实扶贫对象“家庭化”,建立低保和扶贫对象相一致的识别方案与标准,根据贫困原因和规律,建立扶贫依据,不断提高扶贫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并努力推动扶贫理念由维持生计向促进发展转变。二是建立适度和合理的扶贫标准。当前,城镇与乡村的扶贫标准不统一,给实际的扶贫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建立城乡一体化扶贫体系的关键就是统一扶贫标准,而扶贫标准的建立,要以统计部门发布的居民基本食品费用支出为依据,结合公共交通价格因素等,综合考虑物价的波动水平,从而科学和动态地建立低保标准。

3.4 对接乡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多维度减贫

面对2020年后乡村地区由收入减贫转向多维减贫的挑战,乡村地区高质量减贫工作必须对接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科学设计顶层结构,做好扶贫制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地区社会全面发展的脚步。具体来说,乡村地区多维减贫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乡村地区教育保障水平。2020年后,在减贫工作中,要坚持多维减贫原则,在“防贫”和“助贫”相结合的条件下,推动扶贫战略的改革和调整。扶贫的关键是做好教育扶贫,切实防止贫困发生。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减贫经验,关键是提高儿童的教育质量,防止儿童教育“贫困”,保证通畅的人口向上发展渠道,为乡村儿童通过教育实现脱贫留下空间;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教育保障程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切实提升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第二,完善乡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根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约有40%的人口因为生病而导致的贫困。2020年后,如何减少和预防乡村地区人民因病返贫和致贫现象的发生,将成为减贫工作的重点。病是导致乡村人口贫困的第一大诱因,完善我国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医疗体系结构,基于“保基本、兜底线”的发展原则,做好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贫困地区的人民就医补助工作,提高贫困群体的特殊和长期慢性病治疗费用报销比例。此外,还要建立大病兜底治疗机制,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第三,赋能乡村地区就业保障机制。就业是保障民生稳定的根本,也是助力乡村地区脱贫的关键。2020年后,要建立健全乡村人口的就业保障机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到乡村兴办企业,使乡村人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乡村人员返乡就业和创业,政府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以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

猜你喜欢
减贫高质量绿色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报告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