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生物反馈配合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效果

2022-09-20 07:44:24许莉黄晓红黄海涛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精神分裂症

许莉 黄晓红 黄海涛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闽清院区) 福建省福州市 350800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是一种重型精神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情感、思维及认知功能等方面异常。该疾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终身患病率约1%,给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临床上大多采用药物及护理干预进行联合治疗,但长期治疗患者依从性减弱,效果会逐渐降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能对失调脑电生理发挥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2],但关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配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并未推广使用。本文分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SC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9.5±3.3)岁,其中未接受教育者9例,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15例,接受高等教育者6例,病程(7.2±2.4)年;观察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39.8±3.7)岁,其中未接受教育者7例,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18例,接受高等教育者5例,病程平均(7.5±2.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符合DSM-5中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病情处于稳定期;无重大肝肾等重要组织器官疾病;无脑部创伤史;对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无过敏史;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听力问题或视力障碍者、妊娠期或处于哺乳期者、资料不齐全,依从性不佳者、患有癫痫或意识障碍者、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血液等疾病者不在本研究内。

二、方法

对照组全程进行康复护理干预:(1)均接受常规新型抗精神药物治疗;(2)同时给予患者集中的相关环境护理、健康教育;(3)制定相应的运动和饮食计划,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4)设立文娱活动(打球、唱歌、朗诵等),使患者与他人交流,锻炼其沟通语言能力;(5)组织患者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指导其工作和学习;(6)对患者采取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思维、日常生活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治疗基础上,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成都思必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川械注准20182260085,SPIRIT-2/4/8)治疗,患者采取坐位,公共导联安放在额头中间,1通道的红色导联安放在前额左边,黑色导联安放在左耳后乳突处,2通道的红色导联安放在前额右边,黑色导联安放在右耳后乳突处,设置刺激时间20 min/次,5次/周。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6周治疗。

三、观察指标

①临床精神状态:所有患者均以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3](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分为阳性量表分(P1-P7)、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G1-16)、阴性量表分(N1-N7),其中1分为无症状,以此类推,7分是极重度症状,量表最后综合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②社会功能:使用住 院 患者 观 察 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30)[4]对 患 者 的 社 会功能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打分,共有5个阶级的分数值,0分为无不适应社会活动情况;1分为偶尔有;2分为时常出现;3分为经常出现;4分为总是如此。每两位观察员对一位患者进行评分,最后将两位评分员的分数汇总为一组。如只有一名评定者,则将例数评分乘2,分值越高其社会功能越差;③认知能力: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 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5]对 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告知患者卡片属性,患者根据属性进行卡片分类,即对相关题目进行回答,包括抽象概括、行为测验、认知检验、信息提取等4个维度40个条目。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正确反应次数、持续错误次数、非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④睡眠质量: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进行评分,共包含18组项目,分为7组,每一组总分为3分,最后统计每组的分数相加得到PSQI总分,分数总值在0~21分,PSQI评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正常,>7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碍。PSQI得分越低,症状越少,表示受检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愈好。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时间。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PANSS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ANSS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PANSS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阳性症状量表评分 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0.2±12.3 15.4±8.6 12.6±3.2 8.04±1.3 37.0±13.0 26.3±2.2 79.8.0±18.4 49.7±10.1对照组 30 30.2±12.1 25.6±5.9 12.5±2.9 10.2±1.3 39.4±12.0 31.2±2.0 82.1±19.0 67.0±16.0 t值 0.006 5.366 0.257 3.610 5.231 3.257 0.669 0.952 P值 0.995 <0.001 0.183 <0.001 0.623 0.023 0.498 <0.001

二、两组患者NOSIE-30、WCST、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社会功能、认知能力、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OSIE-30和PSQI评分降低,WCST中正确反应次数和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升高,持续错误数和非持续错误数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OSIE-30和PSQI评分降低更明显,WCST中正确反应次数和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升高更明显,持续错误数和非持续错误数均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表3、表4。

表2 两组患者NOSIE-30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NOSIE-30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总积极因素 总消极因素 病情总估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6.0±0.9 3.9±0.2 6.1±0.9 3.1±0.3 6.7±0.9 3.3±0.6对照组 30 6.0±0.7 4.2±0.6 6.2±0.7 4.5±0.5 6.5±0.7 4.3±0.6 t值 0.049 2.609 0.328 12.362 0.920 5.977 P值 0.961 0.012 0.744 <0.001 0.361 <0.001

表3 两组患者WCST各维度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WCST各维度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正确反应次数 持续错误次数 非持续错误数 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4.2±3.1 50.3±3.1 12.6±3.9 8.1±2.0 18.1±3.1 9.4±2.6 52.1±3.9 67.5±3.3对照组 30 33.2±2.8 47.0±3.0 13.2±2.7 9.2±3.0 21.3±2.9 10.7±2.3 53.2±2.7 62.6±3.5 t值 8.552 6.261 4.331 5.076 4.111 5.263 1.263 6.342 P值 0.451 0.012 0.663 0.024 0.991 0.022 0.562 0.036

表4 两组患者PSQI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患者PSQI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障碍 睡眠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8.6±0.7 1.2±0.3 7.1±0.3 1.2±0.3 9.1±0.8 0.9±0.3 8.1±0.8 0.9±0.3 16.7±1.9 9.3±1.6对照组 30 8.8±0.8 1.4±0.3 7.7±0.7 1.6±0.6 9.6±0.7 1.2±0.4 8.6±0.9 1.2±0.4 16.5±1.7 12.3±1.6 t值 2.576 2.450 4.315 3.226 2.576 3.286 2.274 3.286 1.653 6.216 P值 0.478 0.013 0.569 0.002 0.275 0.013 0.329 0.027 0.467 0.032

讨 论

近年来,受先天遗传、体质因素、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影响,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患病后不仅会给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造成沉重负担,甚至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安定隐患。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案,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不得不选择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缓解症状,但也更易使患者产生抗药性,进而延长治疗周期。因此,为达到全面高效缓解精神病患者病症的预想,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并将之妥善应用于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大多受心理及环境因素影响,蔡秋梅等[7]认为仅康复护理干预,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应用康复护理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干预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脑电波等[8]。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控制患者的情绪问题,为其调节心理问题,从而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在此基础上,指导和训练患者的生活能力,其中包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识别能力、学习社会技能、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等,同时使用药物治疗,能够稳定地引导患者病症向良性发展。脑电生物反馈仪则是基于人体神经系统方面研发出的新型治疗仪,它能快速测定出肌电值、心率、皮温。通过刺激、调节脑电波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进行治疗,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促进损伤脑细胞恢复的目的[9]。刘冠军等[10]在研究中指出,使用脑电生物反馈仪配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脑电信息,有意识地触发其心理建设,让患者身心完全放松,从而较好地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唤醒水平,加快病情全面康复的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护理干预联合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脑电生物反馈仪能够释放仿真电流刺激机体脑部中枢神经细胞,降低θ/β比值,提升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刺激中枢神经细胞能够调节患者情绪和精神状态,给予治疗者相应反馈信息,使得治疗的针对性、准确性提高,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11]。当肌电及心率上升达到阈值以上、皮温下降达到阈值以下,机体感到焦虑紧张时,大脑兴奋度会提高,配合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感,通过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并给予其健康的心理疏导,从而使其克服内心恐惧、焦虑情况,减轻其病耻感[12],提升治疗效果。另外治疗后观察组NOSIE-3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电生物反馈仪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提升作用更大,因为康复护理干预能使患者通过劳动、学习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注意力,而脑电生物反馈仪利于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进而促进社会功能恢复[13]。除此之外,治疗后观察组WCST中持续错误数低于对照组(P<0.05),正确反应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电生物反馈仪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提升更大。通过脑电生物反馈仪刺激大脑神经,加快脑部微循环,改变大脑神经细胞的代谢环境,促进受损脑神经细胞恢复,而护理干预也能通过训练视觉、听觉,使患者认知神经网络重新建立,继而改善患者的认知情况[14]。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电生物反馈仪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更显著,原因可能是脑电波在治疗时不是通过节律运动使患者改善失眠,而是使患者在潜意识状态下通过自我调节,加放松训练进入睡眠,可以使机体肌肉放松与精神完全松弛后实现对机体的双重调节,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仪配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脑电生物反馈精神分裂症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19:14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14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的临床中的应用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