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危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32例*

2022-09-20 09:45:20蔚文龙石留皓王显江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阳明胃中脘危重症

蔚文龙 石留皓 王显江

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急性胃肠损伤(AGI)是危重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其治疗难度大,住院周期长,费用大,预后不佳。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危重症患者AGI 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收住我院ICU的AGI患者64例,AGI分级依据欧洲重症医学会提出的AGI诊断标准[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38±13.30)岁;危重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定标准Ⅱ(APACHEⅡ)评分(20.63±7.52)分;AGI分级:Ⅱ级20例,Ⅲ级9例,Ⅳ级3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5例;平均年龄(60.78±16.79)岁;APACHEⅡ评分(19.25±7.89)分;AGI分级:Ⅱ级18例,Ⅲ级11例,Ⅳ级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AGI分级等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入住ICU的患者;②入住ICU时间≥1周者;③年龄18~80岁;④AGI分级为Ⅱ~Ⅳ级;⑤无药物滥用及过敏史,无晕针史;⑥胃肠道条件允许肠内营养(EN)支持,无EN禁忌证者;⑦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

1.3 排除标准:①皮肤感染或周围血管病造成肢体破溃无法针刺者;②对针刺恐惧者;③腹腔术后未排气,存在EN禁忌证;④胃肠道灌注不良或血管活性药物难以纠正的低血压。

1.4 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抑酸、改善组织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及营养支持等治疗。AGIⅡ级予常规小剂量EN,AGIⅢ级尝试性小剂量用EN,加用胃肠动力药物,AGIⅣ级可考虑手术减压或结肠镜减压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针刺治疗,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华佗牌0.25mm×40.00mm)。主穴:足三里、上巨虚,刺法:进针得气后采用提插泻法。配穴:中脘、天枢,刺法: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频率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

1.5 观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第4和第7天胃残留量、腹内压、球蛋白的变化。分述如下。

1.5.1 胃内残留量测定:每4小时测量1次胃残留量,保持抬高床头30°~45°,测量胃残留量前1小时停止喂养,用30mL生理盐水冲管并夹管,1小时后用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记录抽吸物的量,将抽吸物注回胃内,再次用生理盐水冲管确定是否原方案喂养。

1.5.2 腹内压测定:采用世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协会提出的膀胱测压法[2]:患者仰卧位,呼吸机的呼气末正压调为0,选择髂嵴腋中线为标准调零,连接传感器,保证测压管路通畅,排空膀胱后,通过Foley氏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入37~40℃的生理盐水25mL,在呼气末记录数值,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

1.5.3 球蛋白测定:本院实验室常规生化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随时间变化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资料进行正态及球对称检验,不满足球对称条件时,对球对称系数进行校正(G-G法);组内与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胃残留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胃内残留量较第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第4、第7天,观察组胃内残留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内残留量比较(±s,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内残留量比较(±s,mL)

注:与本组第1天比较,*P<0.05;与本组第4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第7天80.31±48.36*△#108.59±62.10*△例数32 32第1天145.63±93.15 159.38±86.40第4天114.69±61.28*#147.34±58.48

2.2 两组治疗后腹内压比较:观察组治疗第4、第7天腹内压力较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第4、第7天,观察组腹内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内压比较(±s,mmH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内压比较(±s,mmHg)

注:与本组第1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第7天13.16±3.47*#15.03±3.2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2 32第1天15.53±4.80 14.84±2.89第4天14.06±3.20*#15.78±3.24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球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第7天球蛋白较第1、第4天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第1、第4、第7天,观察组球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球蛋白水平比较(±s,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球蛋白水平比较(±s,g/L)

注:与本组第1天比较,*P<0.05;与本组第4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第7天30.09±6.72*△#23.35±3.12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2 32第1天25.42±6.97#21.96±3.79第4天26.20±6.32#22.78±3.39

3 体会

中医学理论认为,胃肠道属六腑范畴,“传化物而不藏”,生理上“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危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病机主要有湿热瘀浊之邪阻滞中焦,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六腑以通为用,满则为病。本研究治疗方案所选穴位为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配合胃之募穴中脘,有健脾和胃通腑之功效。脾胃为全身气机调畅之中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气机调畅,则全身气机调畅,瘀浊之物从下而走。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专司胃腑病症,《针灸甲乙经》云“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具有疏通胃肠、调气机、助运化之功。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能使胃肠道蠕动能力增强,并能提升多种胃蛋白酶功能,促进消化[3]。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性主清下,功善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化滞,调理胃肠,是治疗大肠病、胃腑病之常用穴。针刺足三里、上巨虚有助于促进胃肠运动,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能够增加双侧颞叶、同侧室旁核,以及中央后回脑血流量,引发自主神经功能变化,间接发挥改善胃肠道功能。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可疏通肠腑,发挥消食、理气之功效,针刺天枢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有保护胃黏膜的功效。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可治疗一切腑病,中脘与六腑下合穴组合治疗胃肠道疾病效果显著。上述穴位合用,共奏升清降浊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胃残留量、腹内压水平明显降低,球蛋白水平逐渐上升,提示针刺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明显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阳明胃中脘危重症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保健与生活(2022年8期)2022-04-08 21:48:33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口中异味治疗之管见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一学就会的养颜按摩法
幸福家庭(2016年6期)2016-05-14 09: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