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张 湛 车生泉 王 云 王 玲
CHEN Dan ZHANG Zhan CHE Shengquan WANG Yun WANG Lin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241)
( School of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41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自2020年起举办的FourC Challenge 24小时全球设计挑战赛,提倡以交叉共融的设计思维,实现跨学科、跨文化和多领域之间的设计交融,推动新时代的设计变革。以跨学科设计竞赛为启示,响应社会发展的设计教育需求,剖析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化设计思维、设计通识能力与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为例,探讨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与途径、交叉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全过程的学生毕业考评体系,以及教学团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上海交通大学;FourC Challenge设计竞赛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是高等教育急需思考的问题。高校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知识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球理解力、跨文化沟通力和全球表达力[1]。新时代赋予了风景园林新技术、新方法、新角色和新使命,设计教育也应因时制宜地进行改革与发展[2-3]。
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经历了创办期、起步期、成长期之后,主要面临着教育定位模糊、教育与产业体系协同创新不足、与职业制度衔接不畅等问题[4]。针对这些问题,李雄和周春光[4]提出应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强调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以及产学结合和对实践的重视。欧美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丰富课程组织形式、强化学科交叉合作,以及模块化教学的应用[5]。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生已有13年,期间为风景园林行业相关领域培养了众多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同时也面临着定位模糊、国际化视野不充分、职业化教育不够,难以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风景园林办学的问题。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城乡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当下,国际化设计思维与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上海交大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两大重点。本研究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提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改革实践手段。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病毒仍在突变,病患与死亡人数至今仍不断攀升,国家与国家之间采取着封锁措施,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严格的社交隔离,充满了对疫情的恐惧与焦灼情绪。这场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了体现在医疗应急、社会资源调配等方面,创新设计也需要能主动应对后疫情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全球危机,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风景园林、建筑和设计系三系联合)自2020年起举办了FourC Challenge 24小时全球设计挑战赛(以下简称FourC竞赛),组织多校学生跨专业联动进行24小时线上设计,让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联结(Connect)、交流(Communicate),突破学科屏障进行合作(Collaborate),通过创造性(Create)的设计力量,服务于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营造,推动人类社会的康复性再生和韧性发展。
2020年和2021年的设计主题分别为“ReConnect”和“ReVive”,用设计力量凝聚信心,以设计理念携手抗疫。两年来,竞赛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近千名学生参与。参赛学生多来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也涵盖临床医学、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文创媒体、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优秀学生。每年各设计小组在24小时内进行跨学科、跨地域设计合作,在线提交视频作品,期间还会有多位风景园林、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竞赛指导。最后经过两轮专家综合评审,选出12组优胜作品。每年的竞赛开幕式会举办面向公众的多学科领域专家的主题演讲,闭幕式则结合设计院长高峰论坛和竞赛颁奖典礼,不仅向全社会传达FourC竞赛的理念,也围绕后疫情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探讨设计教育的发展之路。
1.2.1 实现跨学科、跨文化和多领域之间的设计交融
FourC竞赛为上海交大和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世界沟通,加深认知理解的平台,实现跨学科、跨文化和多领域之间的设计交融。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赛者被混合编组,以此推动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学生之间的设计思想碰撞和创新领域的探索。正如西北大学西格尔设计研究所Stacy Benjamin教授在2021年竞赛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所言,多学科合作既能促进彼此的进步和创新,也为设计带来更多挑战,多学科合作设计推动文化创新。以2021年竞赛为例,直面这样的挑战,500名学生组成50个学科交叉设计团队,以“Flow”为题,共同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的“ReVive”提供解决方案,用设计改善日常生活中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创新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设计的特色和优势。
1.2.2 利用交叉共融的设计思维创新推动新时代的设计变革
FourC竞赛的设计作品充分展现交叉共融的设计思维创新,直击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变革。2021年竞赛的12组优秀作品包括社交App、地铁景观提升、未来社区健身设备、多用途城市移动服务系统,以及主人和宠物共同隔离的空间设计等不同尺度、不同技术领域、不同类型设计作品,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后的设计思维创新,也是应对疫情时代社会需求的产物。例如2021年竞赛特等奖作品《 Fluxion 》(图1)由来自美院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交叉设计、服务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共同完成,作品针对后疫情时代的观影体验,设计开放式观影体验广场与相应的社交App——Fluxion。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Ilaria Valente教授高度评价该作品:“以数字化互动的形式,将技术与物理空间相结合,面向后疫情时代的社交需求,为公众塑造了一个新型公共空间。”这种技术与物理空间结合的创新设计,正是基于风景园林、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学科交叉。
图1 学生竞赛作品《Fluxion》(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pzYdYnpYAYJZA7Ut-Z5Nw)Fig.1 Competition works Fluxion
竞赛一等奖作品《Cycle Flow環流》(图2)以人流量大、密度高、绿视率极低的地铁空间为设计对象,提出了一种更舒适绿色的地铁出行系统,把灰色的地铁空间设计为“地下的绿洲”,使人群在地铁空间内流动的同时,也与自然产生信息的流动,与他人进行活力的传递。小组5名学生分别来自于5所综合性大学的风景园林、建筑学、交互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来自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的Luke Hespanhol教授评价其“将绿色生态的环境与地铁相结合,增加了人们通勤生活的趣味性”。
图2 学生竞赛作品《Cycle Flow 環流》(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pzYdYnpYAYJZA7Ut-Z5Nw)Fig.Competition works Cycle Flow
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教授在竞赛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当今社会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不断转型,加上后疫情的时代背景,设计也将从商业服务导向,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技和产品创新导向。”全球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年轻设计师通过思考交流,将设计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为后疫情时代提出新的理解与尝试,推动新时代的设计变革。
1.2.3 探讨顺应时代发展的设计教育变革之路
FourC竞赛围绕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变化,对设计类学科领域内的教育现状也展开深入思考,探索设计教育的变革之路。竞赛闭幕式“ReVive”院长高峰论坛对新时代的设计教育拓宽了新思路,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认为,设计教育像一盘蔬菜沙拉,不同学科作为组成沙拉的主体,在加入调味品后形成完美的作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把设计学科比喻成生日蛋糕,不同学科是蛋糕、奶油和水果等,相互重叠包容;切下一小块,就能品尝到整个蛋糕的美味。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院长Thomas Kvan教授提出,设计是各种领域的科学与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将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社会体验的行动。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院长Konstantinos Papadikis教授来自机械工程类学科,他使用工程性的语言解读设计,认为设计本身就是多学科的融合,工程师与设计师需要增进交流,开放思想,才能引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几位院长在论述中均强调了不同学科交叉共融带来的创新意义远大于各个学科本身意义之和。新时代赋予了设计类学科新使命、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技术,设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与创新。国际化设计思维、学科交叉融合与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重中之重。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输入和输出任务,《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2020)指出,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姜锋[1]认为“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包括4个维度,即熟悉本国历史与传统、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传统的国际化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国际院校合作、借鉴国际院校教学理念、教师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出境交流,邀请国际教师开设讲座或兼课、学生短期出国交流交换、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合作与设计交流等[6-7]。随着中国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地不断攀升,创新能力提升地策略思考[8],高校国际交流除了一味地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始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融入[6]。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理念,对创新型城乡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9]。风景园林国际化办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本土发展需求,同时提升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FourC竞赛的成功举办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这是上海交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化教学的新探索,即以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国际化设计思维为导向,将学科前沿理论、国家战略、行业热点以及教学团队设计成果融入培养体系;以价值和能力提升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与哲匠精神,提升学生服务人类、服务全球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国际项目和竞赛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和中西部发展的产学研用融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自豪感,向国际社会输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
在全国高校大类招生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通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为重要[10]。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跨界壁垒,教学管理逻辑和教师的教学惯性均独立运行,师生学科交叉意识与能力缺乏。风景园林学科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性特征[11],搭建跨学科专业的合作平台,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12]。众多国际竞赛获奖作品都反映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也让多学科合作设计更具可行性。就教学成效而言,多学科交叉融合案例教学也能让设计类专业课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13-14]。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就包含“Climate by Design”“Ecologies,Techniques,Technologies”等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等设计类学科的核心理念都是以设计思维与创新成果服务、优化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支撑[15-17]。基于此,上海交大设计学院进行设计类专业平台课程与教学体系的融通、史论类课程的贯通与引领、综合与专项设计课程的协同,整合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形成跨专业设计交流,拓展学生设计思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高水平国际竞赛作品往往体现社会热点问题、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设计手段,也推动行业实践水平的提升与突破。然而当今风景园林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18]。《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6版)》规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累积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风景园林专业服务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风景园林实践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采用研究报告、项目实践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而在实际培养操作中,存在对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要求区分度不大,毕业“唯论文”的情况;就实践环节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第二导师的指导作用尚不充分,实践参与度不够。
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出发,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过程培养需要细化目标和方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设计手段,推动行业实践水平的提升与突破。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际热点和国家战略贯穿教学与实践环节,以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以规划设计项目和竞赛为引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毕业成果不局限于发表论文,而鼓励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和意义的多种形式作品;就业方面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积极投入乡村振兴、西部建设和生态保育等工作。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导向下,应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时代背景,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依托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和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以FourC竞赛为启示,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设计思维、夯实设计类学科交叉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LA培养模式(图3)。以“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兼具中国文化底蕴和全球国际视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应用型风景园林创新人才。以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为导向,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培养从事风景园林保护、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创新性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发挥上海城市,上海交大的地缘、学科综合等优势,在专业教育中强化实践学习,与上海等业内优秀企业联合设立特色化实践平台,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图3 设计竞赛启发下的交大MLA培养改革路径Fig.3 Training reform of MLA program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spired by design competition
上海交大百廿年来与国际一流高校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在充分利用学校国际化优势的基础上,上海交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希望能将风景园林教育从以往的向外输送人才转变为“以我”为主,实施国内外同步招生的专业硕士国际项目,吸引国际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同时,让国内优秀的学子不出国门就能在上海交大接受到世界一流的全英文国际化设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的本土国际化办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项目对标国际一流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当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特色需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项目制定详细而灵活的课程计划与方案,突出培养计划的规范性和前瞻性;汇聚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和设计大师,形成了一支结构优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超过80%的课程均有国际优秀师资参与,从高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增设本土特色课程,如“东方园林设计”紧扣中国园林历史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足长三角都市圈的地缘优势,聚焦高密度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老旧社区微更新等。在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推进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依据《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6版)》,参考国际一流院校MLA课程计划,制定包括学位、选修和任选课程,并形成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个性化课程3个层级的课程体系(图4)。鼓励把专业学位课程、分模块选修课程的课堂开到实践基地、项目现场,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利用一流设计学科群建设基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
图4 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结构Fig.4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of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3.2.1 共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课程
FourC竞赛的成功经验推动了设计平台通识课程与多学科共建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广义设计学和设计方法,也将开拓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设计学院面向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3个国际项目设置了4门设计平台必修课,含3门设计通识理论(为主)课:“生态+设计”“数字+设计”和“社会+设计”,以及一门学院共建的综合设计课程“多学科合作设计”。设立“暑期研讨课”,邀请风景园林、建筑学和设计学三个领域的顶级国际专家,分别开展16学时的暑期研讨课,系统讲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知识,学生可任选一至两门课程。设计平台课程打通学术与实践壁垒,建立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的设计思维和知识体系,实现了多学科合作设计和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持续性培养。
3.2.2 规范性与特色性统一:强内核、优交叉
基于“风景园林理论与评析”和“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可持续生态设计为核心,构建历史与理论、规划与设计、地景规划、植物应用4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强化文化与生态、行为与生态、植物与生态的交叉创新。
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有利于将专业的标准化培养与针对学生专长的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毕业设计方向与就业选择。(1)通过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模块,如“风景园林理论与评析”,紧扣江南园林历史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2)依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如“大都市区景观规划设计”“东方园林设计”“多学科合作设计”,立足上海特色需求,聚焦高密度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老旧社区微更新,实现设计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设计竞赛;(3)以国土空间规划与可持续生态设计模块为核心,如“城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以蓝绿统筹为重点,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创新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服务技术体系;(4)凭借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课程模块,如“疗愈花园营建理论与实践”形成华东地区植物资源保存与创新中心,着力科技转化,助力都市型花卉产业发展和应用。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对学生成果考评体系进行改革,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研究与实践的平衡、价值与情怀的提升为导向,结合规划设计项目导向特征,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学业实时考评体系,多次、多维、多主体进行考核。强调考评“三结合”:综合能力评价与个性化发展评价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结合、基础知识考核与创新能力考察结合。将成果认定从“唯论文”转变为“多元化积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赛,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成果和其他论文类研究成果。在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设置中有一定的侧重性,结合多类型国内外竞赛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建立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的常态化展示交流机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国内外竞赛和重点项目结合,专业课通过微信公众号交流教学过程与成果,设计类课程定期在学院和学校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学位论文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选题紧密结合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与大健康等国家战略,解决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治理、世界级滨水空间规划设计、高密度城市更新等行业突出和热点问题,响应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助力创建宜居、韧性和健康的人居环境。
人属于结核病的易感群体,可与牛之间互相传染。牛结核分歧杆菌分布在牛体的各个器官病灶中,随着鼻液、气体、唾液、尿、痰液、乳汁、粪便、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水、空气、饲料等经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传染,或者胎盘、交配传播,其中感染力最强的是呼吸道。牛结核病的传播无季节性与地域性之分。
探索实施设计实践导师(Teaching Fellow)的师资引入机制,打造研究与实践相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国际化教学团队。
(1)引导跨学科设计思维的学院学科交叉教学团队,主要负责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通识课与综合设计课。
(2)全面培养学生风景园林综合实践能力的核心教学团队,以本学科全职教师为主,并按相近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方便形成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依托各个教学团队建立专业硕士导师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过程学业管理,以增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交叉的实践应用。目前组建8个导师组(含乡村景观与生态发展、大都市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生态景观规划、城乡植物景观应用、康复型景观研究与应用等方向),学科以研究生名额分配等机制,引导学生向实践成果活跃度高的导师(组)流动,提升人才培养与教育增值成效。
(3)创新构建指导学生参与风景园林前沿实践、启发个性化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实践导师团队,选聘拥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和创新设计理念、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的国内外风景园林先锋设计师,承担以规划设计课程为主的专业应用实践教学。目前已有16人,他们全部获得过国家或国际规划设计奖项,其中75%以上拥有如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海外或港澳台学历背景,80%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已逾10年。
(4)组建由风景园林学术大师和设计大师组成的兼职教授团队,以持续性的学术论坛、讲座、暑期研讨课等,为学生们讲授前沿设计理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辨意识,扩宽学生全球视野与学术探究能力。兼职教授团队也是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库成员的重要组成。
在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由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包括实践基地或导师的实践项目、设计竞赛、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环节。要求校外实践不少于12个月,提高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完整参与度。
制定《校外导师管理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与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专业实践有序、有效与安全开展。并由双导师、学位点对学生实践项目进行月度考核和学期考核,根据实践时长、研究报告质量等指标进行总体定量评价,实施学校、学位点、双导师三级考核评价制度,考核不合格,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中国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专业人才。FourC竞赛鼓励学生从以往单一学科的惯性设计思维中跳脱出来。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全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进行创新设计,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前沿与国际一流高校教学科研前沿的共享,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专业自信与职业精神。
上海交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的办学理念与FourC竞赛的举办目标高度一致。突出“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途径,创新交叉共融、突出个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多元化与全过程的成果考评方式,打造“四位一体”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并提供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保障,是对现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次创新改革。
教学改革之初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项目将延续培养国际化、复合应用型风景园林创新人才的目标继续调整与改进培养体系,并结合与米兰理工等国际一流高校开展双硕士联培和本硕联培学位项目、领衔“一带一路”国际设计高校联盟、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风景园林专业认证项目等,进一步优化国际化与多学科融合的办学途径,不断适应新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注:文中图片除图1、图2引自网络外,其他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