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体系

2022-09-20 07:27李瑞冬刘滨谊金云峰
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工科风景园林

李瑞冬 刘滨谊 韩 锋 金云峰,2*

LI Ruidong1 LIU Binyi1 HAN Feng1 JIN Yunfeng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市城市更新及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92; 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Renewal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200092 )

回顾总结同济大学风景园林70年的办学历程,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本科教育过程,针对新工科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及质量管控体系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特点,探索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即实现三个对接,三元一体的以“本”为本、全人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学科内涵为“核”,产教融合、通专融合、平台与跨学科融合的内容体系;时序建构、循序渐进、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外部专业认证与评估,内部日常教学循环修正的质量管控体系,以期形成对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规范性、引领性、推广性的教学模式。

新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体系,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专业教育可以追溯至自1952年于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教学中开设风景园林教学内容伊始,1960年开设城市绿化本科专门化,1979年开办园林专业,1985年改名为风景园林专业[1-3],1995年风景园林专业目录被取消后,199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5年制),2004年与2005年开办了两届园林专业(农学4年制),2006 - 2011年开设景观专业(工学4年制),直至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成立,再次以风景园林专业(工学4年制)进行本科招生。

70年来,同济大学从未间断过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探索,尤其是从1995年至今的近20多年来,历经风景园林专业目录“10年取消期”(1995 - 2004年)、景观学系5年恢复期(2005 - 2010年)、一级学科下的快速发展期(2011年至今)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作为全国工科院系中唯一没有停办过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70年来经由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同济大学在赓续风景园林教育传统的同时,始终前瞻国家需要,紧跟国家建设步伐,创立开展了面向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新工科的专业教学创新体系,不仅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成功进入“世界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基石,也形成了引领中国风景园林新工科教育“一流本科”,并与国际风景园林教育与认证相对接的示范性教学体系。

1 新工科建设背景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以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4-8]。为此,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印发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18版)》,并于2020年修订印发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

2019年4月,于天津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启动大会,更是将大力发展新工科、推行卓越计划2.0的全面实施作为振兴本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转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以及“质量革命”的标志[9]。

对比传统工科,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新工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跨界领导力以及解决真实世界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对专业对象全过程与全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建构面向未来、聚焦需求、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全周期工程教育。(2)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标准性与可认证性,以国内外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认证来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10]。(3)培养内容:结合工程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持续更新教学内容。(4)培养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结合、真实与仿真结合、实体与虚拟结合,探索与应用新型教学方法。(5)质量控制:专业质量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高于国际标准[11]。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交叉性高、综合性强、涵盖范畴广等特点,其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包含资源与环境、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工程与经济、生态与社会、人文与艺术等多学科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具有新工科交叉性、综合性与实用性的典型特征。

为此,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从2017年开始,面向新工科,从目标、内容、方法、质量管控等方面全面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形成面向新工科的专业教学体系。

2 风景园林教学体系的构成

长期以来,中国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名称繁多、开设院校学科背景多样、专业教育各自为政,存在教育目标设定较低、教学体系化规范性欠缺、与工科认证对接薄弱等关键问题[12]。

2011年一级学科成立后,受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同济大学先后起草了《风景园林专业规范》[13]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方案》,并积极探索学科内涵的广度与深度,率先对接华盛顿协议,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先导性研究与探索。

2017年以来建构的现代风景园林新工科专业教学体系主要内容与特点如下:(1)目标体系:建构了对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接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宪章与教育认证,以及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职业注册制度三个对接,“背景保护”“活动引领”和“形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三元一体的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与人格(Quality & Personality)三位一体(以下简称KAQP)[12]的以“本”为本、全人教育的目标体系。(2)内容体系:以学科内涵为核心,将风景园林工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三元融合,形成将新工科产教融合、通识与专业融合、平台融合与跨学科融合三位融合的KAQP内容与课程体系。(3)方法体系:以建构主义学习哲学为基础,根据学习时序,形成“评中学”贯穿整个教学阶段,“讲中学”“例中学”“做中学”和“探中学”分别对应认知、理解、应用和综合4个不同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12]。(4)质量管控体系:从毕业要求出发,建立了8大项、40中项和45小项,具有阶段性、过程性与修正性特征的达成型外部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以及以“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为导向的多视角评价、多节点监控、多阶段跟踪的内部循环修正日常教学管控体系。

3 以“本”为本、全人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

《论语·学而》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虽然讲的是治国做人的原则,但也蕴含着做任何事情均应立本为先,无本则无制度、无体系的哲理。本科作为学科之本,对于高等教育和一个学科来讲就是其根本所在,是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教育4大支柱和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学习阶段[14-15]。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本科是高等教育的根,只有基于一流的本科教育才能衍生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宗旨,即使在1995 - 2011年的风景园林专业停办期间,仍然以“旅游管理”“园林”“景观学”等不同专业名称开展风景园林的本科办学。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核心思想真正契合了2018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要求的“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为促进机制,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

面向新工科,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以三个对接制定教学目标体系:(1)全面对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印发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以国内工程教育认证确立专业教学目标;(2)全面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FLAUNESCO)《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宪章(IFLA-UNESCO CharterforLandscapeArchitecturalEducation)》和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认证指南》,以宪章规定内容和教育认证要求制定专业教学目标[16-17];(3)全面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以职业注册标准制定专业教学目标。

在刘滨谊教授带领下,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基于KAQP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风景园林领军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从设计规划为主的“一元一环”转变扩展为“背景保护”“活动引领”“形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三元”及其融合互动的“一体”,以时序建构为基础建立了风景园林本科“KAQP全人教育”的教学培养目标体系:即由资源与历史、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组成的三元知识体系,由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融合、知行合一的能力体系,以及“三商九行”的素质/人格体系[18-19](图1)。

图1 风景园林专业目标体系结构图Fig.1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4 学科内涵为“核”的教学内容体系

4.1 内容领域与组成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从学科范畴来看,风景园林涵盖了从100%自然的旷野到100%人工的建筑,包括建筑及附属景观、建筑与建成环境、广场与公共空间、公园与各类公共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诸多人地关系空间,其核心内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学知识门类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高,对象范畴广[20]。

从风景园林的学科内涵、工作对象、业务流程等方面来看,其专业知识体系核心领域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与行为·心理·文化三个层面,其能力体系核心领域集中在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三个层面[21](表2、表3)。

表1 风景园林本科KAQP教学目标体系Tab.1 The KAQP teaching objective syste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表2 风景园林专业内容体系的核心知识领域与单元Tab.2 The core knowledge areas and uni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ent system

表3 风景园林专业体系中的核心能力领域与单元Tab.3 The core ability areas and uni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ent system

4.2 课程架构

在确立内容领域与单元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特点与要求,在课程架构上,力求实现三个融合。

(1)产教融合:将专业主线课程分为设计Studio与实践两条主线,前者实现对“设计基础—空间设计—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详细规划—风景园林总体规划”的全周期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后者通过实验、实习及实践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三大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两线结合,互动融合,共同促进,突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的工程性与实践性。

(2)通专融合:结合专业特征,以本科生导师制度,建立辅助选课制。将专业内涵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选择自然与人文、哲学与法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数理、人类与艺术、语言与应用、信息与技术、体质与素质等通识教育课程的相关教学模块,作为专业教学的通识基础。

(3)平跨融合:将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三个人居环境科学支柱学科进行平台融合,形成由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资源与历史、生态与植物、工程与技术、政策与法规、数字设计等组成的平台教育板块。通过选修课程群的设置将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与建筑类、城乡规划类、农学类、林学类、生态类、资源类、文化类、艺术类、测绘类、旅游类、社会类、地质水文类、地理信息类、政策法规类等进行跨学科融合(图2)。

图2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Fig.2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在课程模块与单元设计上,围绕主线课程,形成讲座式课程集群,并将交叉课程、混合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方向,注重核心知识体系建构和方法训练的同时,兼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图3)。

图3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主线课程组织结构图Fig.3 The Main course organization char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5 循序渐进、多元融合的方法体系

2500年前,古典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小成”“大成”的阶段教育论。从教学时序上看,按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人格的规律,当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由普通教育转入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均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等4个学习阶段。对应学习阶段时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形成了如下循序渐进、多元融合的教育方法体系(表4)。

表4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表Tab.4 The teaching method syste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6 专业认证、循环修整的质量管控体系

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结合学科评估、专业认证、职业注册对接等,建立宏观外部应答式评估与内部日常性教学评估的教学质量管控体系,在教学管理上形成了全周期、多维度、可闭环的教学效能评价方式和动态持续改进机制。

6.1 外部专业认证与评估

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成立以来,为了兼顾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院校学科背景的多样性,风景园林教指委编制了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4年制/5年制)教育评估标准》,共分为教育质量、教育过程与教学条件3大项,及其细分的9小项。对比《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该标准具有规范内容最小化、核心内容最低化、专业认证薄弱化等诸多问题,与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

为了全面对接新工科建设,强化与《中国工程教育评估(认证)通用标准》对毕业要求设定与完成度的一致性,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从目标、能力、需求3个层面8个分项对教学效能进行评估,将全国风景园林现行评估标准的3大项9中项,拓展为8大项40中项45小项的评估质保体系(图4)。2019年率先完成了全国首个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评估和工科认定,并获得优秀的成绩。

图4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评价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本科(4年制/5年制)教育评估标准》对比图Fig.4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Tongji Universit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Four-year / five-year)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对比全国风景园林现行评估标准的准入性,同济大学风景园林评估标准强调对标国内国际认证的达成型,从专业特征出发,形成“学生—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内容体系—支撑体系—质量管控与改进”的闭环式评估标准,其强调专业培养的过程性与完成度,在指标内涵上则更加强化专业教育的阶段性、达成性与修正性[24]。

6.2 日常教学管理保障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特征、学制等,分解评估指标,制定了高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规定的12项标准的毕业要求,形成12大项40中项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同时,建立毕业要求指标与课程体系矩阵,将如下几项保障日常教学质量的要求重点落实于教学大纲编写与教案设计之中。

(1)教学大纲需全面反映对毕业要求的对标响应;(2)教学内容与教案设计需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培养方面的细分指标;(3)教案设计需落实“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4)教案设计需选用或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角色扮演、多解规划等方法的组织与应用;(5)根据教学效果、学科与时代发展、技术创新等对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更新。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建立内部微观日常性教学评估机制,即以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估为主线,根据教学阶段目标、分段目标、主要教学内容等进行不定期的教学评估,形成在阶段内、阶段间、学制内、模块和单元内循环修正,阶段改进的日常专业教学评估机制[25]。

7 结语

教学体系的构成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保障评估体系等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所建构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是对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深化和细化,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在教学体系中的具体落实,是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教学活动搭建的一个相对基础性、规范化、体系化的教学架构,虽具有一定的工科引领性与示范性,但需要开展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院校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本文抛砖引玉,希冀相关风景园林教育、实践、管理等从业人员从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外延与内涵上进行完善与修正,面向新工科,共同将风景园林本科教育推向高点,形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专业教育范式。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工科风景园林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