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峰 周晓霞
JIN Yunfeng1,2 ZHOU Xiaoxia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市城市更新及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92; 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Renewal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200092 )
通过回顾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先驱,梳理同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教学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其“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教学特色。基于风景园林以实践为基础的工科应用型学科特点,明确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并从国家战略层面指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当前的发展机遇,提出风景园林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国家治理中的专业前沿,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具有风景园林学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规划与设计方法、实务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引领者人才。
风景园林;创立与传承;学科发展;专业教育;同济大学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始于19世纪20年代,从造园、园林到风景园林,已有百年历史[1]。同济大学作为最早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一直在坚持学科建设探索,即便在“风景园林1996 - 2006年的10年停办期”也从未停顿,已形成本、硕、博以及博士后多层次教育体系[2]。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秉承了第一代同济风景园林教育先驱“融合中西”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实践需求和时代变化,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3]。
同济大学有关风景园林教学始于1952年的建筑系。由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家冯纪忠教授、陈从周教授等前辈学者的开拓,于1960年在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了园林绿化本科专门化,于1979年在建筑系正式招生工学学士学位的首届4年制园林专业(1985改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图1);1981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现代中国园林方向,1985年增设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05年获得独立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0余年来,在接轨国际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办学中,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积累了深厚的办学经验与师资力量,形成了自主的办学思想与完善的教学体系。
图1 同济大学1979 - 1983年首届园林专业学士学位证书Fig.1 Bachelor’s degree certificat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ongji University, 1979 - 1983
1979年同济大学招收园林专业首届本科生,并在陈从周教授、冯纪忠教授等前辈的开拓基础上,成立园林教研室。首届园林教研室成员包括李德华、臧庆生、李铮生、沈洪、安怀起、王英芳、张振山、陈久崑、丁文魁、司马铨、吴为廉、吴克宁12名教师,为1979 - 1983年首届园林本科专业创设了造园学、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园林学、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区规划原理、植物与应用、种植设计、观赏园艺学等核心课程与教学模块,并开创性地建立系统化专业培养体系,对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持续产生了40多年的影响,至今迭代传承。
下面回顾园林教研室为1979 - 1983年首届园林本科专业开创性授课。陈从周先生(男,1918年生),为首届园林专业教学中开设“说园”课,并指导“园林设计”课中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作业,带领学生现场调研上海豫园古典园林。基于长期积累的古典园林调研资料,早在1956年陈先生38岁那年整理出版了《苏州园林》(图2),作为教学课外教材。1978年春,应上海植物园邀请,陈先生作了关于“说园”的演讲,后根据讲话稿整理成论文《说园》发表在1978年第二期的《同济大学学报》建筑版[4]。此后,1978 - 1982年之间,陈先生陆续写成《说园》5篇,即《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先后刊登于《同济大学学报》,后5篇《说园》论文合并编著成《说园》(图3)书籍,至今已发行多个版本[5]。《说园》既是风景园林专业4年级学生的主课,也是必读的经典论著。在中国园林文化对外传播方面,陈先生1978年筹划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庭园为原型,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世界,开中国园林走出国门之先河[6]。
图2 《苏州园林》(1956)Fig.2 SuZhou Garden(1956)
图3 《说园》(1984)Fig.3 On Chinese Gardens(1984)
冯纪忠先生(男,1915年生),1982年主持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7],是首届园林学生的户外教学实习基地,多次被臧庆生先生在造园学课中作为经典的教学案例。方塔园东门内广场北侧垂门建筑,是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设计,几片中式建筑墙面呈围合状,但并不相接,互相脱离留有缝隙(图4左)。单片墙面镶边,墙的屋顶面增加大斜面设计,这一创新设计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现代新中式设计的最早代表,在冯纪忠先生的老同学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上也有所体现(图4右)。
图4 方塔园垂门(左)及苏州博物馆建筑(右)Fig.4 The floral-pendant gates of Fangta Garden (left)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Suzhou Museum (right)
李德华先生(男,1924年生),第一任园林教研室主任,也是同济大学造园学课程的开创者之一[8]。早在1952年,李先生就和陈从周先生共同开设“造园学”课(图5),当时作为建筑系学生的课程,之后“造园学”列为首届园林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图5 《造园学》课程教学日历(1952)Fig.5 Teaching calendar of Landscape Making (1952)
臧庆生先生(男,1931年生),“造园学”授课老师,结合当时正在建造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实例讲原理,臧先生也是冯纪忠先生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为方塔园总体规划设计师(图6)[9],还是“园林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的指导老师。
图6 方塔园规划图Fig.6 Plan of FangtaGarden
李铮生先生(男,1933年生),“外国园林史”和“园林学”①《造园学》授课二年后改课名为“园林学”。授课老师。学生可以感受到李先生的课对园林的独到见解,早在1984年李先生发表于《城市规划汇刊》(1984年第4期)的《艺术观·功能观·环境观——近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发展和争论》(图7)中,提出“应将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统一到环境观这一思想体系下”,这与21世纪初期国际上蓬勃发展的景观都市主义所倡导的将景观作为塑造城市形态的媒介思想一脉相承,可以说李先生是中国式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0]。李先生还是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早期实践者,重要成果有1993年8月主持编制完成《深圳经济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前瞻性制定了利用“绿化分隔带、滨海绿带、山地风景绿带”三种相互衔接构成生态绿地体系战略,奠定了深圳特区组团式城市格局的基础[11]。
图7 《艺术观·功能观·环境观——近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发展和争论》文章截图(1984年)Fig.7 Art view, Function View and Environment View - the Development and Debat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nd Gardens (1984)
安怀起先生(男,1933年生),“中国园林史”和“测绘实习”授课老师。安先生编著了多本园林相关的书籍,这些著作至今仍然是中国园林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包括《中国园林史》(图8)②首届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使用的《中国园林史》教材是油印版本,1985年安怀起先生病危时还未正式出版,后其夫人根据安怀起先生手稿整理,于1991年出版了《中国园林史》,2009年出版了《杭州园林》。等。安先生在《中国园林史》中对中国园林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解[12]。安先生还开启了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实地测绘教学,带领学生以杭州园林为测绘实践基地,后续根据测绘资料整理编著了《杭州园林》(图9)②,填补了关于杭州园林的专述[13]。
图8 《中国园林史》参考教材Fig.8 Reference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ardens
图9 《杭州园林》(2009)Fig.9 Gardens of Hangzhou(2009)
张振山先生(男,1935年生),“园林设计”授课老师。在设计课中特别讲授了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表达,张先生与司马先生1983年合作设计完成的西双版纳纪念中缅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友谊碑和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西双版纳的视察碑(图10),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先生1993年设计完成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上海外滩黄浦公园内,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已经成为上海外滩的地标。此外,张先生也担任过学生古典园林设计作业的指导老师,并在1990年德国鲁尔大学内设计建造的潜园,借助中国文学经典《桃花源记》中形象内涵和文化美学,在德国创造了一个中式“世外桃源”,是促进中国园林西进与世界园林交流的典范[14]。
图10 友谊碑和视察碑(西双版纳)Fig.10 Monument of Friendship and Monument of Inspection, Xishuangbanna
陈久昆先生(男,1936年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78年主持完成的杭州虎跑改建规划(图11)是“设计实习”课基地,其规划在结构上“藏景于里、引人入胜”,导览线路遵从“序曲—高潮—尾声”,充满趣味,是采用空间序列手法的设计典范,其设计手稿收录在199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著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师专业作品集》[15]。
图11 杭州虎跑改建规划方案Fig.11 Renewal planning of Hupao, Hangzhou
丁文魁先生(男,1937年生),“风景区规划”授课老师,也是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先驱。早在1979年,同济大学就开始了庐山风景区的规划工作。1979年,当时的国家城建总局的《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城园字39号文)建议将庐山定为“国家自然风景区”,直至1982年,国务院136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将庐山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79年至1982年期间,同济大学以丁先生为主导,先后有教师30余人次、学生70余人次参与了庐山的规划设计。丁先生主持编制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2)(图12),为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93年,丁先生《风景科学导论》出版[16],将自然科学的山水环境研究引入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领域,开创了规划设计与科学研究的融合。
图12 《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2)Fig.12 Master Plan of Lushan Scenic Area(1982)
司马铨先生(男,1938年生),“园林设计”授课负责人,提出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为主线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思想。1986年同济大学园林教研室编制出版的《公园规划与建筑图集》,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参考教材,正是由司马先生来主持编制的,书中包含有大量司马先生关于公园设计分析的手稿(图13),对公园分区、空间组织等进行分析[17],总结现代公园规划设计手法,这也是后续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理性分析表达的早期模板,不同于从感性角度的公园分析。
图13 司马铨先生公园设计分析手稿Fig.13 Mr.Simaquan's park design analysis manuscripts
吴为廉先生(男,1939年生),“园林工程”授课老师,并于1991年出版了《园林建筑工程与设计》(上、下册)(图14)[18],涵盖各类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方法,包括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园林建筑小品、园林特种结构、风景园林道路与交通、园桥、地形与竖向、景园给排水等管线工程、斜坡台阶、工程概预算等。这本教材是高校园林建筑工程设计发行量最高的教材之一,至今也经历过多次再版。
图14 《园林建筑工程与设计》(1991)Fig.14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Design(1991)
同济大学1979 - 1983年首届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设计中,园林教研室的12位老师中,有3位老师开设植物相关教学,分别是沈洪先生(男,出生年月不详)开授“种植设计”,王英芳先生(女,1935年生)开授“园林植物与应用”,吴克宁先生(女,1945年生)开授“观赏园艺学”。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早期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核心(表1)。
表1 同济大学1979 - 1983年首届园林专业本科教学的园林教研室教师授课构成Tab.1 Members of the firs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in Tongji University, 1979 - 1983
同济大学著名教育家、风景园林专业创办人冯纪忠先生提出“东西方融合”“在创新中保持中国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19]。多年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团队秉承这一教学理念,以中外园林史等相关课程及国际化交流平台“融合中西”,以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及课外参访与社会实践形成“设计创新”[20]。通过中西比较视野,实现设计创新传承,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质量与时俱进的提升。
同济大学园林教研室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并由司马铨先生具体制定执行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为主线核心,在后续历届的教学传承中,始终坚持着这一主线地位,并结合风景园林职业资格与职业实践的准入要求,进一步对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点培养学生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能力。多位教师共同参与该内容的教学,后基于风景园林职业实践需求与挑战,在本科生专业教学中增设与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密切相关的“景观管理政策与法规”“景观社会学”等课程。在教学的传承中,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包括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观、环境观、历史观,景观设计方法等[21-25]。工程与技术的教学内容也一直在拓展,以培养能够驾驭现代复杂风景园林工程的、具备“大工程观”的应用性人才[26]。
自1979年成立园林教研室起,中外园林史已经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李铮生先生、安怀起先生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40余年,中外园林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经历了传承与教改。不局限于史料挖掘传承的历史考古式,中外园林史的教学目标是传授风景园林历史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中外园林历史,并最终灵活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中。教学过程中采用内向研究和外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探索园林历史,即把园林史放到一个情境中来探讨;并且针对于风景园林史自身内容,采用编年体通史、形式分析(含风格史、图解研究)、百科全书式及园林诗学等研究方法[27-30]。通过线下课堂讲授、史料阅读、经典案例抄绘、经典案例设计分析、线上慕课①慕课名“中外风景园林史”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TONGJI-1207490802?tid=1467392442。等多种方式,丰富中外园林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风景区规划设计是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授课内容。继丁文魁先生之后,教学内容也逐步从风景区拓展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而风景区有关规划设计教学中也增加了资源与土地管控的相关内容[31-32],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政策体系接轨。基于逐步发展的资源认知观,本科生专业教学中,从早期的风景区规划教学中继承发展而来,“景观资源学”成为一门新设立的独立课程。随着与国外交流合作的推进,中国的景观遗产也走向了国际化交流平台,开拓了专业教学的国际比较视野。
绿地系统规划类的教学是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实践,中国早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大项目,有很多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先驱的足迹。李德华先生参加了于1946 - 1949年间的上海市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大上海都市计划》工作,其中的“上海市绿地系统计划”(图15)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3]。李铮生先生主持编制完成的《深圳经济特区绿地系统规划》(1993年8月),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深圳特区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构建作出了杰出贡献。绿地系统规划也一直是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以真实课题为教学案例,对接国家前沿需求,讲授研究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标准体系、空间与布局、子系统构成、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特征及其演进机制与管控等内容[34-36]。
图15 《大上海都市计划》Fig.15 Greater Shanghai Plan
绿化与园林植物相关教学也是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授课内容,在后续的风景园林师资力量扩充过程中,也一直在引入绿化与园林植物方面的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园林植物与应用”一直作为单独开设的课程,占据本科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早期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结合风景区规划的教学,开发旅游的重要性已经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旅游规划的教学也是紧密结合项目实践,1988年丁文魁先生主持编制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与风景区域规划》,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将全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全省风景区域规划结合起来的发展规划,开了全国各省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之先。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概念、目标以及旅游规划的编制技术方法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7-39]。而随着国际旅游休闲及游憩相关理论的兴起传播,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生教学中增设了“景观游憩学”“旅游策划原理与方法”等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多学科视野。
在继承园林教研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基于风景园林专业对接专业实践前沿需求的特点,本科生教学中增加设置了“景观生态学”“遥感与GIS概论”“数字景观模拟技术”等课程,风景园林教学的师资专业领域来源得以进一步拓展,专业教育也一步步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模式。
当前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面临深层变革,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组建自然资源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40]。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1]。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规划管理机构调整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专业实践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也需要面对一系列变革,需要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范畴。
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国家治理中的专业前沿,在政策和规划变革下,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而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工科应用型专业,应更注重专业知识应用价值的培育。结合国家战略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要求、新需求,应对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的发展动态,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根据当前的实践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
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以环境可持续为导向,专业范围涵盖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风景规划与园林设计、人居环境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等,以培养服务于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等城区与郊野环境、城市景观、公园绿地等具有风景园林学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规划与设计方法、实务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引领者人才为目标。
秉承老一辈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专家的教学理念和开拓精神,接轨国际“LA”(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应对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需求,现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共有30余位教师,来自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地理、历史、生态、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学术思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2]。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也在不断的传承扩展、与日俱进、开拓创新。面对新时代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新挑战和新要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需要在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伦理价值的基础上,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响应时代和人民需求[42],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包括高校及各类规划设计研究院、企业、政府部门从事规划编制与设计创作、景观治理与政策法规、资源评价与生态服务、文旅策划与项目开发等工作。
注:图2源自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图5源自孔夫子拍卖网经修改http://www.kongfz.cn;图8(a)源自同济大学首届园林校友潘亚元;图12引自《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2);图15引自《大上海都市计划》。
本文部分内容由2020年11月17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先锋论园:回望学科发展历史,向未来坚定出发》教工景观学系党建活动,金云峰教授专题报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创立与传承》(https://mp.weixin.qq.com/s/mSFC1FQ1qzEJLfA1tZr1nQ)整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