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庄,杨丽芳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21 年7 月25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得批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2021 年12月14 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召开,在那切切盼望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关爱,对中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高瞻远瞩。“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充满关怀的五点要求,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备受感动、深受鼓舞,也必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时任泉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蔡湘江先生主编《泉州民间舞蹈》一书,该书是泉州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以来第一部系统详尽地对泉州地区曾出现以及现存的80 余种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的著作。在泉州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强力输出之际,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所提出的文艺新要求,优秀文化传承载体将要用情用力地展示泉州民间舞蹈,对后世遗时代下的泉州民间舞蹈新形象的展示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泉州民间舞蹈的优秀文化传承载体需要更加清晰的职能界限划分,才能在新时代展示出古老泉州民间舞蹈的新形象。
在民间舞蹈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然认识到涵载量大、知识元广、传承链长的文化载体是多么重要。就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最好的文化载体仍然是高等学府。高等学府中有着五大职能,即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国际交流合作职能。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高精尖代表,但是笔者认为高等学府在文化传承上无法面面俱到,因为学校本身的职能决定了其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如非大学的专业需要或者政策性指引,那大概率不受重视的民俗活动是得不到“重用”的。再者,大学里的文化传承都是倾向于文化创新方面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研究的发掘,舞蹈专业方面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展演,因为高校内的研究需要展现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这时候便会忽略传承最原本的意义。仅靠本科生的采风活动和实地调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时间太短,而硕博学生则能够长期研究深耕。
在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上,我们更多的是借助高等学府专业的表演水平和二度创作能力,将泉州民间舞蹈的美学与气质表现出来,也体现了高等学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时代担当和勇气作为。例如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千年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等学府专业设置,以此为特色大力发展闽台原生态民间舞蹈,依托于音乐与舞蹈学科形成鲜明区域特色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于2015 年被获批福建省专业研究生“南音与闽台舞蹈传承发展”联合培养基地。在舞蹈实践课堂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到泉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学习泉州民间舞蹈,将采集到的泉州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运用于舞台演出实践,研究成果《寒蝉蜕鸣》《阮厝的银腰带》《悬丝指语》《清伶一扇春》等均获得国内舞蹈赛事大奖,对泉州民间舞蹈开始了一场抢救性的守正创新之道。此外,学校在2017 年又获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教育示范基地,并且诸多带有泉州民间特色的课程均获得福建省精品课程的荣誉,更加体现了高等学府对泉州民间舞蹈发挥着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府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赋能加持,能在新时代激流中展示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象。南音是中国现存古代音乐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乐种,在进入泉州师范学院成为特色专业以来,已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精神文化标识,在与高等学府的互通互融中,双方都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学院积极申报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世界非遗南音“上四管”合奏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国家级南音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为蓝本,利用U3D 建模、绿幕抠像等科学技术,高度还原了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场景和演奏姿势,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场景中实现与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学习交流,也为泉州民间舞蹈如何在与高等学府的借鉴交流中借助科学技术展示新形象提供了方法思路。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而更应当给处在三观定型期的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美育教育也必须要紧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和塑造好中华民族的新生血脉。在教育部公示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认定中,福建省有59 所学校上榜国家级榜单,传承项目更是丰富多彩,都是来自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泉州当地非物质文化占据大部分,充分说明了福建省内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地中小学应当承担着培育中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植根于泉州本土文化特色,将泉州民间舞蹈之美传播进中小学生群体。
2021 年12 月18 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舞蹈专场在福建大剧院隆重召开。由泉州师范学院舞蹈研究生带队编创、泉州市第五中学初中生队伍主演的原创舞蹈《少共国际师》,取材于红军长征中由年龄平均在18 岁的闽赣地区共青团员及少先队员组建的队伍在战役中面对敌人强大的炮火伤亡惨重的英勇故事。该舞蹈的主创团队前往红色革命老区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采风调研。“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有志报神州”,舞蹈深刻诠释了革命时期后生们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小学的艺术教书普及是为了培养普通学生的艺术眼光,提高未来社会主人的审美能力。
城市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剧场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应当肩负起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世遗城市的泉州,城市文化服务中心自然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海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泉州市歌舞剧院、泉州市大剧院、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让泉州民间艺术在世界遗产城市的土壤中重获新生,市民们都能获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古老的活化石泉州民间舞蹈也在这些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中展示出新形象。2021 年12 月6 日,泉州市闽南民间歌舞传承中心原创舞蹈佳作《南侨机工》正式上演,由著名导演张云峰监制,主演是优秀国家舞蹈演员孙科、胡玉婷等,这部取材于闽南华侨的原创民族舞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子弟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在滇缅公路先后三年之久为祖国输送军需战斗物资,这群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伟大篇章。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来源于人民,那自然要服务于人民,回馈于人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有五层,分别是一层VR 科技展览、二层“物华之美,民间瑰宝”的美术部分、三层“民俗之风,浓情闽南”和“泉腔之韵,晋唐遗响”的闽南生活、四层“天工之巧,匠心营造”的手工艺品、五层的“海丝文化”文创产品系列,每层都配备文化传承人现场教学,加上定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以及举办各类云上展览活动,极大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这更是为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平台,很多式微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舞蹈在经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抢救和传播后,开始重回人民群众的生活视线。
自泉州成为世遗城市以来,文化遗产便成为泉州发展的主要动力,文艺事业得以繁荣发展。可喜可贺之余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么多优秀文化传承载体该如何合理安排其职能的发挥才能达到协同合作模式下的最大功用呢?笔者认为,泉州民间舞蹈需要有更多元的文化载体发挥功用,不同的文化载体应当肩负的职能也有所不同。高等学府应该坚持指引文化守正创新与科技赋能加持的方向,文化继续传承与美育以文化人的重点在广大中小学,而文化推广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则要在城市文化服务中心有序开展,三者结合才能建立起系统的文化传承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