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月
(甘肃医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外来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给人们带来多元的文化选择,也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民族音乐方面,传统的歌唱方式逐渐与美声相结合,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民族声乐逐渐向大众化方向转变,从而淡化了地域性特点。相关教育家必须重视民族声乐的发展,充分借鉴戏曲艺术,并对地域性唱法进行继承,这样才能形成民族声乐的特点。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二者在唱腔与表演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民族声乐必须对戏曲艺术进行充分的借鉴,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整体来看,我国民族声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演唱方式极具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开辟出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演唱道路。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不仅参考了美声,借鉴了戏曲,同时,还将多种唱法科学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进而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第二,传承了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声乐不仅融合了美声等演唱方式,还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民族声乐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声乐演唱艺术,这些声乐演唱艺术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近百种具有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如豪放大气的蒙古族“呼麦”,委婉动听的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传承。虽然民族声乐以唱歌为载体,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真挚的民族情感。民族声乐除了有独具特色的歌曲曲调外,还借鉴了戏曲的表演形式,这种借鉴让民族声乐更有观赏性和内涵,特色也更加鲜明;第三,具有时代感。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且,每个时期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演出的方式都极具特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的演出形式、发音和审美都各不相同,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不仅保留了当时的文化精华,也创作出了更多符合现代人的作品。
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一样,也是一门融合性的艺术,戏曲艺术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还融合了文学、美术、武术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在唱腔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且戏曲表演的角色行当划分细致、联系密切,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同的角色行当在音色、音域和风格、技巧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的技巧不仅更好地展示了角色特点,也展示了多样性的声音艺术特点。以京剧为例,京剧包含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每一行当都代表了一类人群,且每一行当又有许多分支,如生行分为武生、小生、老生、红生、娃娃生;旦行分为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每个分支都独具特色,从演唱方式来看,每一种角色的发音方法都不同,且区别相对较大。另外,戏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演唱技巧要求十分严格,对语言表达要求也十分严格,且要注意语气轻重,避免用力过猛,这样才能够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演员的语言、音韵必须精准且鲜明,要精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正因如此,相较于民族声乐而言,戏曲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者有一定的关联。民族声乐包含民族民间歌曲等,民歌是当地习俗和歌曲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戏曲艺术则是音乐、舞蹈和当地的方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是比民族声乐更高一层的表达形式。整体来说,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在演唱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都具有地域性特征,在唱腔和演唱技巧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对而言,戏曲艺术的历史更加悠久,所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借鉴比较多。传统戏曲艺术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长时间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戏曲艺术具有相对系统的发声技巧和发声方式,在民族声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通过借鉴戏曲艺术,可以使民族声乐的发声更加科学化和民族化。要想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除了借鉴西方的声乐唱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借鉴戏曲艺术。民族声乐是带有中华特色的艺术,要想建立完整合理的民族声乐演唱体系,就要深入民族艺术的土壤,汲取戏曲的精髓,通过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唱法和表现形式。但在借鉴和传承戏曲艺术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融入时代和民族精华,保留其原本的特色,避免民族声乐“戏曲化”。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且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传承戏曲艺术是民族声乐多样化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推动民族声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出者要明确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作,平衡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让民族声乐的演出更加丰富。
在“五四运动”之前,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并向中国引进外国的音乐。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大的发展就是发声方式的变化,这得益于民族声乐对西方美声体系的学习。但是,随着美声和民族声乐在中国的发展,教育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对声乐专业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对美声的肯定度更高,而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太重视,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我们要看到,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其在演唱方式、发音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民族声乐必须借鉴戏曲艺术的长处,充分结合西方音乐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戏曲艺术非常热爱,我们必须对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进行弘扬,结合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的特色进行多元化发展,才能提高我国民族声乐的价值。
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十分深远,近些年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演唱技巧的借鉴比较多,主要是在气息、吐字、韵味等方面。
1.气息
在戏曲艺术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对气息的运用十分关键,它能够决定表演者是否能够完整地唱完一场戏。一般来说,戏曲表演者都是通过丹田运气,通过小腹控制气息。民族声乐的演唱也逐渐开始借鉴戏曲艺术的气息控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换气技巧,也很好地实现了民族声乐演唱者对声音高低的控制。整体来说,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气息的控制十分关键,它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演唱功底,要做到气沉丹田,这样才能使换气更加顺畅,使吐字更加清晰。
2.吐字
在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唱过程中,吐字十分关键,一般情况下,表演者都是根据字来改变腔调,同时要保证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是戏曲演唱的关键,戏曲演唱者必须结合字音和腔调,根据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发声。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也充分借鉴了戏曲演唱咬字的方法,这样能够提高音乐的意境美。戏曲艺术的吐字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很大,它可以帮助演唱者增强声乐演唱的感情色彩。例如,演唱者在唱《女儿歌》这首歌曲时,“六月里黄河冰不化”,“化”就需要演唱者进行干脆有力的发声,这能够提高歌曲的凝聚力。
3.韵味
众所周知,韵味是戏曲演奏的灵魂,它能够将语言与韵律相结合,美化戏曲歌词。戏曲演员在进行戏曲演唱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人物特点,不仅要把握戏曲韵味,还要保持神情与动作的一致。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充分借鉴戏曲艺术中的韵味,能更好地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特点,升华民族声乐的艺术境界。例如,《歌唱大别山》有这样一句歌词,“他杀敌上前线,待到胜利的那一天,亲人再相见,哎咳呦,哎咳哎哎咳呦”,后面的歌词就是为了提高歌曲的韵味,这样能很好地将演唱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且,演唱时必须做到腔随字走,才能将演唱者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与观众形成心灵上的共鸣。
众所周知,戏曲艺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方式,戏曲艺术对舞台表演有一定的限制,这为发展中的民族声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戏曲音乐与民族声乐的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舞台表演必须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够与观众形成情感共识,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表演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根据歌词与曲调进行演唱,这样会导致演唱没有情感,从而难以带动台下观众的感情。例如,《梅兰芳》就是非常优秀的声乐作品,它很好地表达了梅兰芳对国家的热爱,如果想要更好地将这部作品展现出来,就要将梅兰芳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出来,与台下的观众形成共鸣,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的内涵展示出来;第二,表演者的神情必须到位,要通过动作与眼神给台下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才算是优秀的作品。同时,肢体表演也十分关键,它能使台上的表演不那么乏味,从而提高表演整体上的可观赏性。
众所周知,随着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唱腔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域化特点,从而逐渐实现了统一,但另一方面,这也使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且,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民族声乐必须借鉴戏曲艺术的特点,结合戏曲艺术的特色唱腔,才能够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戏曲艺术的地域性特点比较强,中国有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等,这些剧种都是根据地域不同划分出来的,这些地方戏曲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豫剧中的《花木兰》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在演唱过程中,民族声乐与戏曲在气息和唱腔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民族声乐向戏曲艺术借鉴的基础。不同地方的唱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造就了地方戏曲艺术的独特性,民族声乐必须向地方戏曲艺术学习,形成自己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民族声乐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淡化了民族元素。但是,随着戏曲艺术逐渐渗透到民族声乐的创作与演唱中,就淡化了外来文化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使民族声乐具有自己的特点。整体来说,传统戏曲艺术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音乐创作者和演唱者必须充分学习与借鉴戏曲艺术,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