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2022-09-20 11:11:26郭灿辉
考试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意识科学教师

郭灿辉

小学科学鼓励学生从平时生活开始着手,借助亲身实践,知道探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最为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并提出现实生活当中比较简单的科学问题,同时试着运用科学的方式与知识来予以解决,进而储备了解世界与处理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其养成科学的态度。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第一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借此来培育学生现有的问题意识,同时尊重其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使其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学习。

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推动学生认知能力获得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理解以往的知识体系,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借助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小组合作等诸多方式,有效地分析或者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从未知顺利转换成已知,优化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如此可以增强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对其后续阶段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较大的帮助。最为关键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慢慢培养他们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发地掌握大量知识,树立良好的自主探究理念,进而主动地加入学习活动中,为将来的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推动他们的思维结构获得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学生在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激发他们的个性思维,同时借助新型的思维方式,将所有零散的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可以循环的学习过程。那么在此种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组织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明确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积极地探究,才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学习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技巧。

(三)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做好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转换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加入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素质教育工作给予更高的注重,并根据科学课程制定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在认真思考和细致分析中,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和答案。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小学科学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部分师范学院也才刚刚建立相关的培训课程,这就导致小学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从其余专业转来,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正式上岗,为学生教授大量的知识。但因为编制和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的因素,部分小学都没有引入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此种情况,确实让学校出现了明显的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所以,学校更应该对此种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引发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彻底地解决,以便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教育设备严重短缺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需要对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细致的讲解,其中涉及大量的科学演示实验,这部分内容都是想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由此可知,这种活动对学生后续阶段的发展甚至是科学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因为资金投入的不足,学校并未给予更高关注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学校设立专业的实验室,也并未采购大量的实验器材,这同样会致使教学工作无法根据既定的标准和大纲完成,那么学生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必定少之又少。

(三)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

不同地区学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生和发达城市的学生,确实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如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却并未将此种差异性完整地显现出来。而这就致使某些学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在学习的环节中,也时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仅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还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实施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优化和完善,只有如此,才可以推动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三、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育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下意识地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这个情境当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并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水到哪里去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能够为学生准备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教师先拿出一条毛巾并把其放入水里让其能够全然湿透,同时用湿的毛巾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水”字,然后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观察,这个字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接着,教师随机选出几个学生来说出:“出现了怎样的现象?”部分学生说道:“黑板上面的字在逐渐消失。”部分学生则说:“这个字很多地方都快要干了,有的部分还有印记。”但是,学生的心中都会存在一些疑虑:“这个字为何会消失了呢?其究竟去了哪里呢?”借助实验呈现来设计相应的情境,能够令学生依据具体的实验展开进一步思考,从而出现质疑,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意识。又如,在学习《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能够把马铃薯放进液体A当中,马铃薯开始出现下沉的情况,接着再把同样的马铃薯放入液体B当中,马铃薯却出现了上浮的情况,马铃薯这种一浮一沉的现象,不仅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并且引导学生说出疑虑:“为何马铃薯会出现一沉一浮呢?确定是因为液体不相同所导致的,它们都是什么液体呢?”

(二)学生自行设疑,提升学生问题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之中,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用足够的时间及其空间来让学生设疑,借此来提升学生在问题方面的能力,让其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比如,在学习《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去完成自主的提问与解答。教师给先学生留出部分时间对教学内容展开自学,同时让其结合自己的理解及教师平时的提问,把书本当中的知识转变成对应的问题,如:人体的消化器官都有什么?食物在体内旅行的顺序是怎样的?用小组的形式来开展问题归拢,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完成相应的问题。然后,教师再依据小组提问的数量及其质量来评价,同时选出表现最好的一组进行反馈。最后,教师依据学生所给出的问题来做进一步的授课,同时尽快补充一些没有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借助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所具有的设疑能力,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在发现、总结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习《认识温度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出学生不同区域与读数的温度计,使学生找到其中存有的相同及其不同点,让其不仅熟悉了结构,也看到了不同的读数,进而形成疑惑:该怎样去读数呢?从而研究刻度的特征。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教师为学生设计较为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可能会产生问题意识。因为唯有学生在较为安全的课堂气氛当中,才敢于说出疑问,同教师与同学展开互动,以至于对教师与课本提出质疑。反之,较为权威且讲授式的课堂当中,学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展现出学生所占有的主体位置,而自己在课上需要扮演一个组织者或是引导者。教师应结合学生目前的认知,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去主动研究,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课上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使学生能够逐渐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结束橡皮筋缠绕圈数和运动距离存在关系的探索以外,还会剩下一些时间。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探索,努力地发现并说出问题。比如,让学生学会提问:假如橡皮筋不断增加圈数,小车的运动距离会产生怎样的改变?小车所运行的距离与增加圈数是呈正比例关系吗?

(四)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

在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想象能力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其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想象。教师也需要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进行联想,并注意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唤起他们隐藏的潜能,可以更好地对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有效的培养。比如,在讲解《地球引力》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借助阅读活动、观察实验等诸多方式,让他们明确地球引力是否真实存在。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太空生活的宇航员,和周围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这些宇航员是怎样摆脱地球引力在太空中生存的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本身的灵活性才是学生树立良好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锻炼,确实能够为他们后续阶段的发展提供帮助。思维能力通常是在思考或者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此种过程是任何人无法彻底替代的,所以,在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量知识,可以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判断,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目标。

(五)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早已将理论知识和重难点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并不会对知识产生任何的疑问。此种情况并不代表着教师早已将各个知识点讲解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是利用怎样的方式将问题彻底地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学习到更多的技巧,并且教授他们质疑的方法,可以有目的、有意识、有思想地培养学生,支持他们勇敢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他们的思维获得良好发展。比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不一样植物,其形状、大小甚至是颜色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此时教师能够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讨论,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做好清晰的对比,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甚至是大小等。那么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因素进行质疑,并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四种因素做出细致的分析,检测其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接着邀请每一个小组进行汇报,探索出正确的结果和结论。如此一来,确实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掌握大量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锻炼。

(六)引入实物,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好胜心理和好奇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对他们有着清楚的了解,并联系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学,借助实物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隐藏的求知欲望。只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活动中,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和内容,在增强其思维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同时,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比如,在讲解“浮与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够利用土豆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先准备好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土豆,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此种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很困难,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把土豆放进水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是会下沉还是会上浮呢?”并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热烈的讨论,那么有的学生认为土豆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认为土豆会上浮,学生的想法存在巨大差异,而教师则应该在学生产生质疑的同时,准备好大量的仪器和设备,引导学生加入有趣的实验活动中,让他们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确实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起着较大的帮助。

(七)给予学生问题更加认真地对待

在小学时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转换以往的思想理念,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作评价的主要指标,摆脱以教师为核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着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可以自发地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努力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并不是很高,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无知,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所以,在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注意他们的自尊心,用更加温和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耐心倾听他们提出的质疑,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提出问题。对勇敢阐述想法和观念的学生而言,不管其想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而对无法叙述清楚自己想法的学生,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可以肯定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才能够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有着高度的勇气和自信。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培育学生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努力在课上鼓励学生去进行质疑和提问。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为其创造足够的机会去设疑,借此来有效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其学习的深度。

猜你喜欢
意识科学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