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虹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各行业领域正式步入新常态阶段,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表现愈发活跃,新工艺、新手段持续涌现,教育行业也由此迎来新兴发展契机,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限制,素质教育、新课改进程深化,冲击了传统、刻板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格局愈发优化完善,话题型任务模式就是该种宏观环境下的重要产物,有必要对其设计、应用方式开展深入探究。
话题型任务模式是现代核心素养培育进程中重要的新兴产物,通常以单一话题为基准铺展开来,广泛吸纳多渠道、多角度内容,以“信息差”策略激活学生阅读、探讨热情,使之积极地参与到建构过程中来,不断突破自身思维束缚,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话题贯穿课程推进始终,是重要的牵引绳和风向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话题式教学突破了课堂、书本的束缚,倡导以中心话题为指引,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所想提前收集资料,观看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后进入课堂参与任务实施,涉及的人文性内容更加多样,英语知识面也愈发广泛,有助于拓宽英语学习视野。
小组合作法是话题性任务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自由抒发所思所想,话题源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极为贴近,学生在交互中逐渐消除“信息差”,获得更加充足的储备,自然形成的语境也容易激发学生表达欲,为学生提供更多口语、听力锻炼契机。
话题型任务模式中,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被动接收的课堂格局,师生、生生之间以更加平等的关系相处,力求通过宽松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民主性和互动性更强,有助于保护学生主体地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产业格局变更趋势明显,教育教学领域面貌也发生极大改观,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层出不穷,素质教育、新课改进程逐步加深,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格局逐渐成形。与传统、刻板的“双基”教育模式相比,新时期教学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初中英语学科来说,这种核心素养大致包含了英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等,鼓励学生秉持尊重差异、博采众长的原则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内涵,更加纯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所思所想。话题型任务模式中,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交流的契机,营造更加开放、宽松的语境氛围,引进的话题紧密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更有助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
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学习”实质上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开展的,自发性、内化性活动,情境、协作、会话是该种建构发生的必要元素,特定情境有助于氛围营造和既有经验激活,协作、会话则能够促进思维的碰撞交流,进而帮助学习者找到既有图式结构的不足之处,引起认知方面的矛盾,并促进知识的深层内化。话题型任务模式具有民主性、互动性的显著特征,课前教师通过微课、课件的分享帮助学生理清预习思路、捕捉重难点问题,想要完成任务的意图会为学生提供强大驱动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缓解课堂进度紧张问题。课上学生知识储备充足,能够根据话题自由表达所想,有助于自发探究、建构活动的完成。
英语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在词汇、语法、句式等基础知识之外,着重强调应用、表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获得更加均衡的发展。而传统模式中,更倾向于机械化方法,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讲授占据绝大比例,学生被动听讲和梳理,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课后巩固复习过程中,采用的也是重复化策略,记忆、背诵、抄写、练题是主要手段,长此以往很容易失去学科兴趣。相比之下,话题型任务模式灵活性更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需求以及课本内容等,设置适配性较高的中心话题,课程开展后学生依据任务内容,自由交互协作,主体性得到明显增强和凸显,有助于破除传统英语单一、刻板、机械的困境,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心议题是整个话题型任务模式展开推进的核心和线索,能够为教学设计安排、任务活动执行提供思路和方向。话题选取过程中,应当秉持适宜性、灵活性原则,设置容量较大、趣味性丰富的对象,可以适当构建“信息差”,充分激活学生探索欲望。话题深度、广度则要根据学生英语学科能力、认知阅历等灵活决定,过深、过广的话题容易掩盖重难点,导致“多而杂”的问题,影响英语核心知识的传递,过窄、陈旧的话题则会损伤学生积极性,给课程质量的提升带来阻碍。在确定大致方向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融合教材内容,现行的教材书籍中,多数话题内容都是前后连接、相互贴合的,这种安排可以起到明显的巩固、强化作用。教师在选题之前,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宏观梳理、掌控,将零散单元有机贯穿话题之中,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提供保障。
话题提炼思路是十分多样的,可以采用深挖策略,将教学难点作为话题引出线索,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攻克相关的表述、写作难题,让学生在自我突破中获得成就感。比如,七年级教材中设置了“Don’t eat in class”单元,重点讲述学校守则,让学生在故事化、生动化的课程内容中锻炼否定陈述句用法。话题提炼过程中,可以通过深挖概括出“rules”这一话题,将场景引申到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探讨这些区域应当遵守哪些规则,各种规则体系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等,激活学生已有阅历和经验,使之更加主动地参与辩论、探讨过程中来。还可以采用连接策略,通过既有主题引申到学生熟知的、了解的话题之中,比如,“When is your Birthday?”单元中,可以引申出“Birthday Party”的话题,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生日聚会,阐述聚会中想要邀请哪些人、准备什么东西等,激活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与后续“Can you come to my party?”遥相呼应,起到储备、奠基的作用。
任务活动是英语知识传递、接收的重要载体,切合主题、丰富多元的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状态之中。活动的设置切不可采用固化、刻板思维,而是要结合主题实际内容,设置适配性较高的任务活动类型。可选择的任务类型较为多样,要在统筹化思维指引下,围绕主题探索适宜的分段任务,所有任务以阶梯形式排列组合,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完成知识的探索建构。比如,“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单元中,话题设置为“subject”,据此设定三类不同任务:其一是快速记忆任务,鼓励学生灵活调用思维导图、联想记忆方法,对该课所学的目标词汇、句式进行记忆认知,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熟悉用法。其二是听力大比拼任务,当堂穿插与主题相关的听力资料,随机提问鼓励学生捕捉信息,并按动讲桌上的按钮进行抢答。其三是实践调研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调查班级同学科目喜好,帮助其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激活课堂氛围的同时提升课程质量。
注意任务的设计必然是服务于话题和教学的,要合理控制每个子任务的课堂时间,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内容上也要与主题相契合,可以在日常备课中加强积累和分析,在粗浅的知识性、技能性任务基础上,增添更多趣味性和灵动性内容。比如,“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一课中,可以安排时间表制作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罗列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并运用超轻粘土、蜡笔等工具对时间表进行装饰,最后以英文形式在班级中介绍、分享和交流,促进课堂知识的快速迁移运用。“How was your school trip?”课程中,则可以安排旅行日记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简短的英文表述,对自己的旅行过程进行描绘、记录,结合装饰性材料的运用,制作成专属的英文旅行手账,在全班面前摘录精彩瞬间分享,丰富英语学习形式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应用兴趣。
话题型任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手段,倡导以总话题为中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具体、生动的任务为载体辅助建构和认知。该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学生主体性,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勇敢表述。可以通过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问答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立足教材实际内容,设置贴合度较高的导入性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欲望。还可以采用插图导入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猜测教材插图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可能在谈论什么等。此外,还有音乐欣赏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的具体内容灵活选取。课堂开始后,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英语小游戏消除学生紧张情绪,比如,“Is this your pencil?”一课中,可以引入“Magic Box”的游戏,将各种形状的物品装到一个不透明盒子中,邀请学生伸手触摸、感受,并给出相应答案。
此外,协作、交流也是话题型任务教学模式中极为关键的特征优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尝试表述、迁移运用,避免“哑巴英语”的误区。因此,应用环节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表达欲望,充分挖掘学生需求,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加入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来。组建任务型小组时,要秉承“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基本原则,综合学生的学科能力、性格特征等分配组别,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性的组内分工,可以根据任务内容设置小组长、发言人、记录人等角色岗位,保证学生参与度。在空间安排上,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改变单一、固化的“秧田式”座位布局风格,采用马蹄形、弧形等排布方案,在中间空出展示、表达的空间,同时方便学生随时窜组交流,为话题型任务模式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知识储备不足是现阶段话题型任务模式开展过程中最为常见和关键的阻力因素,虽然学生有主动参与、主动讨论的欲望,想要发挥已有经验推动合作任务的完成,但奈何词汇量太小,表述过程中有很多词汇、句式运用不够熟练,影响了表达的流畅性和有效性,长此以往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再加上很多主题开放性、广泛性特征明显,固定的教材知识很难满足学生表述需求,此时就容易出现不敢说、不会说的情况,比如,“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单元中,以周末生活为主题安排一系列任务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对地点类、活动类名词积累过少,就会出现难以表述的问题。基于此,话题型任务模式推进过程中,还应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勾画、批注等方式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做好知识储备与积累,方便后续讨论、交流。
近年来,我国产业格局变更趋势明朗,“互联网+”模式被推广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教育教学领域同样受到影响,以多媒体为起点的科技化教学体系逐步成型,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能够显著缓解英语课堂进度紧张、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话题型任务模式中,完全可以借助该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清预习方向,完成知识的先行储备。比如,“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设置“餐厅点单”的情境型任务,将点单常用词汇、句式制成画面精美、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于课前观看积累,并根据设想适当拓宽积累面。学生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后,课堂时间可以被更多地分配给任务实施、总结评价环节,保障任务推进有效性。微课篇幅短小、生动立体,共享传输成本极低,具有许多线下教学不能比拟的优点。设计时要注意控制时长,整体以8~10分钟为佳,着力突出课程重点、难点,为话题型任务模式的开展做好铺垫。
话题型任务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特征,是围绕单一话题紧密组织、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能够显著增强教学系统性,使学生获得完整、生动的教学体验。任务模式的采用赋予了该种体系更多的阶段性特征,实践中要结合课程布局结构,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用更加新颖、多元的评价方式,激活学生内在效能感。评价内容要与任务形式紧密贴合,充分彰显话题的引领性、线索性作用,以“This is my sister”单元为例,课程中布置了“family”主题的写作任务,评价环节就应当体现写作相关的指标内容,比如作文完整性、表述准确性,结构内部有无明确的主题句、总结句等,在句式组建设计过程中,时态、人称是否使用准确,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方便其及时发现不足、互学共进。
内容总结方面,则要引导学生用科学、条理的方式自主建构,以思维导图运用方式为例,单词教学任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类别、词性、前后缀等元素对所学词汇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深入摸索单词深层的构词逻辑,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整个词汇框架的绘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间对比评价,充分锻炼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阅读类任务中,则可以引导学生摸索文章整体的线索思路,以时间、地点等要素为基础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对课外英语文章进行拆解、重构,锻炼学生记忆、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英语文化视野,增强阅读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话题型任务模式是时代进步、理念更新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民主性、协作性等特征,能够改变传统英语课堂刻板化、死板化的困境,帮助营造宽松、自由的语境氛围,保障核心素养培育质量。实践中务必要正视其价值、功能,立足教材内容科学选取议题,借助多元化、趣味化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主观兴趣。同时,从环境、知识等层面支持、引导小组合作,任务活动结束后也要及时整合总结,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为综合教学效能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