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艺术化”视域下中职大美育课程体系构想与实践

2022-09-19 23:56应巧姿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中职学校

应巧姿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 321002)

一、美育的历程与地位

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对美学与美育都有自己独到的论述。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这一概念,并指出美学即感性学,美育即感性教育,这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形成,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美育的概念则是由十八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提出,他认为“使人性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审美游戏才能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性克服片面性,达到完美之域”,席勒可以说是“美育之父”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论述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应扬弃人的“异化”,使人的自由本性得到恢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思想在我国也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较明晰的美育思想。针对教育内容,孔子提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把具有美育意义的“乐”排在第二,可见美育的重要性;针对教育路径,孔子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逻辑思路,认为“诗”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礼”是立足社会的根本保障,而“乐”通过艺术美的浸润涵养,可以使人的品格修养臻于至境。孔子的教育以及美育思想,无疑为中国美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在“西学东渐”历程中,蔡元培、王国维等学者从美育启蒙的角度对西方现代美育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在我国近代美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不仅是美育理论的倡导者,而且是美育实践的推行者。他认为美育的特征在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人心。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育经历了被关注又被弱化的曲折历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美育研究再现生机,美育的重要地位又被确立。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被高度关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的同时,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并对如何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与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2]。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学校美育应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机制,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以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3]。两办联合发文,足见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中职学校美育工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可以欣喜地看到的是部分高校、普通中小学已领美育风气之先,开始研究并不断完善美育机制,成效显著。但在职业技术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美育还仅仅停留在文件学习与号召中,鲜有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上。当前中职学校美育主要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一)价值定位边缘化

2015年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2]目前,仍有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对美育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热衷于追求艺术比赛获奖,或者组织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做宣传,以此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这种“位高价低”现象透露出这些学校存在教育组织乏力、日常课程教学无法开齐开足等问题,另外,用比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指标也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导致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评价大多围绕专业技能与就业率展开,美育虽重要但不在其列。

(二)课程设置片面化

由于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育人功能,在教育实践中美育被狭隘理解为艺术教育。因此,中职美育课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结构偏狭,主要表现为局限于音乐美术教育,甚至被等同艺术技能训练的特长教育;对其他美育课程很少涉及,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将美育渗透于各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失去了美育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功能。

(三)美育师资匮乏化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学生素养亟需提高与美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矛盾。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鲜有专职的美育教师,美育课程往往由学校仅有的一名或两名音乐教师负责,或者由艺术教师或中文教师兼任。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美育成效可想而知。

(四)实施过程肤浅化

中职学校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常局限于课堂之内象征性地开设美育基础知识课,把知识等同于美育,使学校美育智育化、表面化、肤浅化,走进唯理性教育老路,忽视学生心灵的教化与品性的养成。事实上,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都是教育中的独立构成面,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五)学生需求功利化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虽然他们也认识到美育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轻松愉快,但迫于就业的压力,他们自我培养的目标定义为专业技能人才,而不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中职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

以上问题的存在充分显示中职学校美育工作的滞后,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学校可从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推进机制、师资整合等方面探索中职学校大美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在顶层设计上突出“人生艺术化”的大美育课程理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教育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转化来实现。美育工作也离不开课程这一核心载体。中职大美育课程建设是系统研究中职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的美育课程探索启示我们:要超越狭隘的以美的知识与技能为主旨的小美育,走向关注美的素养的大美育;超越艺术学科育美的定位,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美育格局;超越特长本位的美育课程定位,回归“人生艺术化”的美育课程建设[4]。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给当时的青年朋友的《谈美》里提出的观点。“人生艺术化”要求以审美的人生态度为前提,即人们要以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5]。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审美关系,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感受美才能欣赏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并欣赏秀丽、粗犷、恢宏等不同形态的自然美,从中领悟人性的真谛。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审美关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样的人生才是光明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与自身,就是要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注自身,提升人的内在情感力,让他人与自身的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发展,让每个人都充满美好高尚的情操。只要坚持基于人生艺术化的审美教育,着力培养生活的艺术家,校园与社会就将成为诗意栖居所在。

大美育的重要特征是美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美育化[6]。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社会生活中随处都是美育的场所: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人格美、技术美……因而,美育不能仅拘泥在教室里,它应是具有无限开放性的“大美育”,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无所不在的美育课堂,父母、教师、亲朋好友都是时刻相伴的美育导师。美育必然要渗透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之中。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7]。朱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倡导人们去感受生活的乐趣,经由体验实现人心净化,从而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而“人生艺术化”强调的正是将美与艺术融入生活,贯穿人的一生。无独有偶,美国思想家梭罗通过边劳动边创作的方式,将创作、阅读与倾听融入每天的生活与劳动之中,他以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向人们印证,人生可以借助美的感受,让世俗生活艺术化。可见,把“人生艺术化”作为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可以让美育建设走出“艺术教育”的窄化空间,还可以让美育走向关注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的大美育广阔天地。当然,艺术教育依然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但在进行美育顶层设计时,切不可把美育局限于音乐、美术和通识教育之中,因为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升审美素养。除此之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还应将美育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及技能训练课程之中,开展中职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美育,与美育基础课、美育实践课、美育场域课形成合力,打造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

(二)在美育实施上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

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坚持基于“人生艺术化”的大美育理念,把中职学校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与美育相结合,构建梳理“4+4”美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全员、全程、全域、全媒体四维共建,美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美育、美育实践课程、美育场域课程四轮齐驱,以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为美育落地的路径和渠道,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位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1 “4+4”美育课程体系

1.全员、全程、全域、全媒体四维共建

大美育不是精英教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美育课程应面向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本来之美,点亮学生向美的心灯。基于此,学校应以面向人人为目标,全面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即基于学生“本来美”,以“人生艺术化”为课程理念,着眼立体化、全方位的美育格局,立足于美育基础课程,挖掘专业美育渗透课程,强化美育实践课程,创设美育场域浸润课程,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域、全媒体四维共建美育育人机制[8]。

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美育实践课程。具体而言,学生可利用周一至周四下午第7节课与社团活动时间,周一习练硬笔书法,修身养性端正做人;周二下午专门开设二节课,以班主任讲评为主,以学生活动为辅,德、劳、美三育并举,以美育、劳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周三读名家名篇,摘好词好句,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周四观看经典影视,感受经典艺术,提升文化气质。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基于“人生艺术化”的理念,美育课程无处不在。学校应积极开展寝室、教室美化评比,让生活艺术化;精心打造墙体文化、走廊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条路、每一步台阶乃至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能温润学生的心灵。图书馆、素养楼、实训楼、教学楼、办公楼都能成为无声的育人教材;博物馆、文化馆、戏剧团及其它城市景观都不失为有效的美育资源。在此基础上,着力创设校内校外浸润性全场域美育课程。

创建线上美育教学微课,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把美育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线上,开展混合式教学,形成文字、声音、影像同步推进的全媒体共建态势。

2.基础美育课程、专业课程美育、美育实践课程、场域美育课程四轮齐驱

深化课程改革是美育建设的关键环节。基于“人生艺术化”的大美育不应该只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教育,而应是综合的课程体系。针对中职学校教育运行规律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大美育课程体系至少包括基础美育课程、专业课程美育、实践美育课程、场域美育课程,四轮驱动才能把中职美育落实、落细。

基础美育课程含美育必修课与美育选修课。其中,美育必修课指美育基础理论与中华古典文化的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基础素养,旨在让学生“知美”。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多数的“艺术”实际上是娱乐,甚至存在不健康的现象,需要仔细甄别,为此美育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育选修课则指文化艺术课程,它涵盖了书法、合唱、排舞、戏剧、美术、影视、摄影、围棋、形象设计、商贸礼仪、沟通技巧、创新思维训练、培养自信心团辅、人际交往团辅、语文与生活、家庭装修、饮食安全、美食与营养、海报设计、动画设计等50门选修课,旨在尊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让学生在专业之外至少掌握一门爱好与技艺,为人生艺术化增添亮色。

专业课程美育强调审美元素对中职学校各专业课程的渗透,一方面要从专业课程中创生与诱发出审美的因子,如会计的规范、检验的严谨、学前的灵动等,为学生提供观察问题的基点与视角,另一方面要将美育与中职各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从而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融合到他们的品位、认知与行动之中。基于此,学校应将美育精神贯通到各专业学科,将美育目标、美育内容、美育元素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会计专业、金融事务、药品食品检验、幼儿保育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审美课堂评价表,旨在引导师生求真、向善、尚美,借助美的桥梁通达真与善的目的地。金华广播电视大学食品检验专业和会计事务专业率先制定专业欣赏与体验基地方案。另外,学校应对实训室及休读区进行美育元素植入改造,教研室可组织教师组建提升团队,分小组深入挖掘会计之美。各专业通过课程美育渗透与探索,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思维,让学生体验专业背后的情怀、规则与责任,把美育深度贯穿到专业技能学习之中,使美育成功地从审美接受过渡到审美表达,从审美欣赏过渡到审美创造,在提高学生审美情怀的同时,实现专业学习艺术化与综合素养的提升[9]。

实践美育课程指将美育的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化管理。实践性是美育最重要的特征。大美育学堂成立以来,面向人人构建多角度、多途径实践平台,促进大美育多元发展。首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创建美育特色社团,重点推行书法、乐器、舞蹈、声乐技能、摄影和微电影制作,以完成教育部提出的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的目标。社团活动通过第二课堂、专家讲座、竞赛评比等形式开展,通过美育教学实践作品展览、“美育文化节”晚会等形式汇报成果,固化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其次学校利用下午第7节课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学生每天上一节美育课,内容涉及书法、文学、影视、劳动等,让美育面向人人落地落实。第三结合学校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特色,每年举行阳光排舞大赛与“一二九”大合唱比赛,这两项比赛均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因此活动覆盖面广,学生体验充分,美育渗透深入,成为学校经典美育项目。在建党百年之际,学校依次成功协办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百城联动百首原创百万同跳”大型排舞展演、浙江省广场舞排舞协会“万人共舞庆百年我心向党赢未来”金华站大型广场舞展演。千人共舞,在校园内绘出一道靓丽的美育风景线,受到相关媒体的竞相报道。学校开展了多形式、多生活场景学习情境下的课程实践,尽可能地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尝试。

场域美育课程旨在利用学校一草一木的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实现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与优质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能起到不教而教的美育效果。优美的校园景观、优质的墙体文化、清新洁净的校园环境等等无不是净化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的美育潜课程。而科学合理、优质公正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它时刻提醒着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不教而教的课程应成为教育者的重要抓手。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校园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其欣赏美、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从而自觉自愿地去维护美、体验美、创造美。例如,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地处全国十大宜居城市,毗邻金华婺江之畔,恢宏气派的学校南大门、书阶式三层图书馆、园林式秀丽的南花园以及崭新的现代化大楼构成了最美江景校园风貌;示范学校、“三名”工程、“双高”建设,让学校一步上一台阶。校园环境与学校文化日新月异,这些元素无不构成场域美育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

此外,学校还建设了一批专业的美育学习素养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书法教室、戏剧教室、茶艺教室、剪纸教室、音乐氧吧等等,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六觉投入到审美欣赏中,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音符跳动的音乐室、明亮整洁的舞蹈房、墨香四溢的书画间、庄重典雅的戏剧社,都在言说着优美的校园文化,滋养着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着学生的创造灵感。

(三)基于大美育理念创新美育协同推进机制

《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类美育资源,推进美育协同创新。

1.校内校外深度融合

首先以校内为主导,成立美育领导小组。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与分院院长为组员,统筹协调推进美育工作。同时成立教务处直属的美育教研室,作为美育推进工作的执行部门,教务处长担任主任,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及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具体落实落细美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指导与考核工作,确保美育工作扎实推进。

其次充分整合校外资源。基于“人生艺术化”的大美育,美育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而应通过大美育的设计,整合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搭建开放的平台,创设美育区域链,推动美育进一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与地方政府宣传、文化等部门及社会团体的合作机制,以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边界,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清朗网络空间,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服务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学校与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合作,共同创立浙江省“文润同心”网络文化家园,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员网络安全意识,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学校应积极整合、挖掘市博物馆、婺剧团、市文化馆、舞蹈培训机构、围棋学院、书法学院等各方资源,增强美育合力,借助社会力量举办美育讲座,开设摄影、围棋、婺剧、书法等学生社团,在社区举办摄影、书画、写春联等美育实践活动,使校内美育与社区美育有机衔接,构建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联互动、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美育改革,充分释放美育育人之功效[10]。

2.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深化美育课堂教学改革是美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环节。学校应依据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积极变革教学方式,通过环境创新、文化培育、专业整合渗透,逐步营造审美的教学生态,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可见,向课堂要质量,关键是要将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让课堂成为内在逻辑美育与外在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体。在审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对话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轻松中接受知识。学生只有在平等融洽、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才能主动敞开心扉,达到身心一体,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培养自身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脱离实践的美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外实践,实施课程化管理,重在破解美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难题。

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专业教育教学,有机整合相关专业的美育内容,形成课内外综合性美育课程。如“音乐氧吧”这门选修课以音乐欣赏与治疗课程为依托,探索美育视角下的音乐疗法与心理健康有效融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音乐之美的欣赏,强化对美好情感的体验,逐渐使曾经的创伤体验转化为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体验。又如“自信,遇见更美的自己”心理美育选修课,通过明确“一个目标”、进行“二项挑战”、实现“三种坚持”、成长“四个方向”,完成“五项美育”,构建六个模块十四次活动,帮助学生唤醒内在成长动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绽放生命本然的美好。

3.线上线下延伸整合

当前互联网也为美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契机。美育不同于文化课与专业课,对美的感受仅凭显性的理论知识是难以实现的,在开展线下美育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美育的同时,线上美育课程应成为有力补充。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的经典作品,如经典音乐、珍贵书画、中外舞美等都已被数字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延伸整合资源,供学生观看欣赏,同时积极构建美育德育融通的线上美育课堂,以美化德,以德促美。如开设“总书记新年贺词”“感动中国”“浙江骄傲”“金华好人”等栏目,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的新年贺词整合成一个栏目,供学生欣赏、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近年来国家突飞猛进的伟大成就,感受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同时领略贺词大手笔的篇章结构、精准用词以及至真至诚、正向赋能的领袖情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美育就是触动灵魂的教育,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的大爱、大美、至善、至诚无疑是直击灵魂的大美育最佳教材,激发学生在感动中领悟,在领悟中感恩,在感恩中奋进。“金华好人”表彰的都是普通人、身边事,他们中有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有的敬业奉献、拼搏实干,有的敬老爱亲、默默无闻,有的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金华好人”栏目与《富美金华》乡土美育读本相结合,有效连接起学校美育与区域人文,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而激发其饱满的学习热情,树立建设家乡、奉献祖国的远大学习目标。充分运用线上课程、融媒体平台、直播课程资源,扩大优质课覆盖面,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教育学习的高速、高效与便捷之美,充分体现高科技传播媒体之于美育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及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也针对性地破解了美育师资匮乏的困局,使美育面向人人成为现实。

(四)在推进机制上聚力配齐美育导师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者,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然而,当前美育教师匮乏,专职教师少,是所有学校的共性难题。美育是一门边缘的综合性学科,融合了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同时美育也是一门集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11]。可见,美育教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审美情感和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在岗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通过美学理论、艺术史、美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的学习,提升美育教师艺术作品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淬炼出一批优秀的美育教师,让教师的自身气质、艺术修养,甚至板书、课件、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建设着力点都在高水平支柱专业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大量美育教师。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为破解这一难题,积极联系校外专家创立了“普及美学教学实践基地”,申报创建“大美育学堂”为双高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为了做好“大美育学堂”的工作,校外主动融合社会优质师资,实行“专、兼、挂”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知名校友、婺剧名家、摄影高手、幼儿园长、非遗传人等,成为我校美育师资的有力补充;校内以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与中文教研室、心理教研室为主,集全校师资,聚力配齐美育教学团队、美育研究团队、艺术创作团队、社团实践团队和宣传推广团队,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合力作战。学校加强美育师资团队的建设与培训,着重打造三支精英导师团队,如见图2所示,即美育教学团队、美育科研团队、美育实践团队。通过校外专家引领,校内师徒结对,校企融合,行企渗入,多方联动,共同培养。校内外教师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实现校内外资源的融合互补,还可以为本校教师的成长提供校内外学习平台,不断完善美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教学技术、既懂心理学又懂美育教学、既懂教育学又懂美育科研的跨界优秀美育导师团队[12]。美育导师团队快速成长。在一年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在科研、教学、竞赛、服务社会、美育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研团队通过申报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尝试将五感六觉理论运用于职业教育师生大美育特质内容的探究,通过唤醒中职师生的“五感”体悟和“六觉”意识,从师生的内心感悟出发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师生群体对美的需求和期盼,使大美育尽可能做到回归初心,唤醒并成就中职师生的“本来之美”。

图2 美育导师团队

美育是基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求的教育形式,是人性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美育也是高品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象征[7]104。美育感化而具有一种约束力、召唤力,也是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完美大同理想的社会[13]。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美育不可缺位。中职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美育的现代价值及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转变美育可有可无的理念,自觉把美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依托自身特点与文化积淀,科学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营造中职学校师生幸福成长的家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品位技能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美育中职学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