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晖,刘 禹,许冠群,王学锋,丁秋兰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广东 广州 51028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25)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一般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的数量缺乏和/或质量异常引起。国外有研究发现,血浆VWF水平下降的发生率约为1%,而由血浆VWF水平下降导致有显著出血表现的发病率约为1‰,但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非常大[1]。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报道。该类疾病最主要的特点为皮肤黏膜出血、手术或创伤后出血[2]。VWD可以分为1型、2型、3型,其中1型、3型分别为VWF部分及完全缺乏,2型为VWF功能缺陷,包括2A、2B、2N、2M型[3],由于不同型别临床表现差异大,不但需要实验室有鉴别诊断指标,同时临床需要结合患者家族史、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确诊。由于临床医生对这类疾病的诊治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因此VWD极易漏诊、误诊和误治[4]。本文报道1例术前凝血筛查均正常的VWD患者在术中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的处置经历,并进行文献复习。
患者,男,63岁,4个月前因右腿肌张力高,到当地医院检查,考虑神经鞘瘤,拟切除椎管内鞘瘤。术前各项检查示无手术禁忌症,常规凝血检查结果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1.5 s(参考区间10~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1.4 s(参考区间22~38 s),纤维蛋白原2.01 g/L(参考区间2~4 g/L)。术中发现患者切开的肌肉渗血严重,且凝血缓慢,临床考虑手术风险,终止手术。术后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外送凝血因子活性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特异性标志物(CD41、CD42b、CD61)和血小板聚集试验(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4种诱导剂)结果均正常,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外送凝血因子检测发现凝血因子Ⅷ(factor Ⅷ,FⅧ)活性为31.6%(参考区间50%~150%),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71.7%(参考区间66.1%~166.3%)。当地医院根据患者有出血性家族史,结合检验结果,怀疑患者为血友病A,且由于其他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均正常,拟针对FⅧ缺乏施治,补充FⅧ。2周后,行第2次手术,术前凝血检测结果依然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1.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3 s,纤维蛋白原4.14 g/L;患者体质量约65 kg,术前22、10和2 h分别补充2 200 IU(约35 IU/kg)血浆源性FⅧ制剂。术中发现患者渗血情况较第1次轻,但仍比一般患者多,且在切开椎板时,渗血越来越多,应急输注FⅧ制剂20 min后仍不能控制,考虑手术风险和后遗症,终止第2次手术。
患者2次手术均未完成,于第2次手术终止后1个月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就诊,因神经鞘瘤压迫,双下肢无力及浅表感觉丧失,需坐轮椅。了解病史后,详细追问患者家族史,获悉患者本人年幼时有鼻衄史,成年后好转,除上述2次手术外,无外伤史;其母亲有凝血障碍,因脑溢血去世;患者2位妹妹及其女儿均有凝血障碍,幼时流鼻血难止,成年后月经量多,常贫血,病因不明。ISTH/SSCBAT评分5分,属于异常出血患者[5]。绘制先证者家系图(图1),推断患者可能患有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且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支持血友病推断。患者凝血因子相关检测结果显示:VWF∶Ag 63.8%,VWF活性(VWF∶Act)29.7%,FⅧ活性60.2%,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瑞斯托霉素(1.2 μg/mL)诱导血小板聚集60%(参考区间39.0%~79.6%),其他4种诱导剂均正常。患者VWF∶Act显著下降,提示可能为VWD,VWF∶Act/VWF∶Ag比值<0.7,VWF∶Ag、FⅧ∶C水平接近参考区间下限,提示患者可能为2型VWD[6]。结合患者出血性家族史,以及VWD筛查结果,初步诊断患者为遗传性VWD。
图1 患者家系图
根据患者现病情需要,以手术为主,内科通过积极预防和减少出血支持手术治疗。术前24 h给予患者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后,查VWF∶Ag为70.6%、VWF∶Act为38.1%,提升效果不理想,拟术前10 h、术中以及术后第1天、第2天分别给予患者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2天分别给予患者静脉输注1 mg氨甲环酸。术后VWF∶Ag为130.3%、VWF∶Act为102.1%(图2),达正常人水平,患者术中出血量约800 mL,输注红细胞4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予以补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7 d后出院,后续行康复治疗。
图2 患者在院期间VWF∶Ag、vWF∶Act变化
VWD患者由于对FⅧ保护降低,血浆FⅧ含量减少,往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并非所有VWD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都会延长。如本例患者,多次术前检查,包括转院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结果均正常,可能与其FⅧ活性仍处于临界下限有关。患者外送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发现FⅧ活性轻度降低,可能是患者刚经历手术出血,或样本外送期间发生变化所致,并不能反映患者FⅧ活性真实水平,反而导致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对于患者是否存在异常出血,根据相关指南建议,应使用BAT评分进行评价[7]。本例患者有幼年鼻衄史和2次手术出血并需要输血的经历,BAT评分可得5分,考虑为异常出血患者。对于VWD的诊断,初筛和确诊比较简单:建议联合检测VWF∶Ag、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Rco/VWF∶Ag比值和FⅧ活性4个指标[8],通过判断VWF数量或质量对VWD进行确证和初步分型。VWF∶Rco实验采用冻干或洗涤血小板、瑞斯托霉素,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检测[9],是VWF活性检测的金标准;但由于批间差异较大,操作复杂,不同实验室间差异较大[10],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实验室多针对血小板GP1b结合位点单克隆抗体建立VWF∶Act自动免疫比浊法进行VWF活性检测,替代VWF∶Rco实验[11],基本能满足临床诊疗需求[12],但仍存在部分漏诊病例[13],提示在临床使用中注意鉴别。本研究采用VWF∶Ag、VWF∶Act、VWF∶Act/VWF∶Ag比值、FⅧ活性4个项目作为VWD与血友病A初筛和鉴别诊断组合,本例患者最终确诊VWD。但VWD分型,特别是2型VWD分型诊断非常复杂,难以普及,只能根据我国个别研究中心专门表型诊断来确证。结合本例患者手术治疗主要依靠VWF补充的情况,可暂不考虑分型。由于相关指南[14]不推荐将去氨加压素用于手术,我国又无商品化VWF浓缩物,目前补充VWF主要依靠冷沉淀输注。本例患者术前补充冷沉淀,通过VWF∶Ag、VWF∶Act监测,调整至正常人水平,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又维持术后2 d冷沉淀输注,促进了伤口的愈合,使患者在术后7 d顺利出院。
本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有很强的隐匿性和迷惑性。首先,患者多次术前、术后凝血筛查结果都正常,导致临床未能预测患者可能存在出血风险;其次,术后凝血因子筛查因低FⅧ活性诱导临床FⅧ缺陷诊治;另外,VWD异质性强,患者术前无出血表现,而VWD筛查实验在我国尚未得到重视,容易导致疾病漏诊和误诊。
本例患者术前筛查正常,而术中出现了非手术因素出血事件,提示对于此类患者,术前除必要的筛查项目外,应加强出血评估工具(BAT)的应用,必要时可增加FⅧ活性和VWF活性筛查,可最大程度排除出血风险。要详细了解和甄别患者出血病史和家族史,如患者或其亲属曾出现多次不明原因的鼻衄、牙龈出血、血肿或月经异常等出血表现,即使术前凝血筛查结果正常,也应积极排除轻型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等出血性疾病,保证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必要时做好术中的准备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