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潇
(湖北省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430064)
笔者在文[1]中以圆锥曲线中的设线方式问题为例,分析了不同设线方式对于计算量的影响.在最近一次高三复习课“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有教师提出关于设线方式的一个观点:如果直线过x轴上定点,选择“反设”(x=ty+m);如果直线过y轴上定点,选择“正设”(y=kx+b),这样就可以减少计算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值得商榷,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在圆锥曲线解答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设线方式?如何将其背后的算理内化为学生的运算素养?笔者认为“以终为始”是圆锥曲线问题中设线的基本原则;在课堂上将“怎么做”扭转为“为什么这么做”,可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让提升学生的运算素养成为可能.
若l与x轴不重合,设l的方程为x=ty+1(t≠0),设M(x1,y1),N(x2,y2),R(0,y3).
开展党委巡视工作是依据《党章》规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对于国有企业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石化企业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的发展目标,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实现更好发展、更大作为的职责任务,巡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充分发挥监督保障职能,当好党委参谋助手,为企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3.1 设线方式的本质分析
3.2 设线方式的原则
图1
有些问题核心条件或结论的转化较为复杂,需要进行二次转化,形成新的目标式子,进而再选择设线方式.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遵循“以终为始”的设线原则,进而发展用程序化的思想理解、表达问题的能力,才是数学运算素养的最终诉求.
3.3 设线方式教学的价值旨归
高三复习课的专题分类经常是题型导向,而“设线方式问题”是方法导向.《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利用8课时左右时间专门讲《推理与证明》,内容要求结合学习过的实例讲解综合法、分析法等,体现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性[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删除了《推理与证明》,提倡将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以渗透的方式融合在平时教学内容中[3].“设线方式问题”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本专题中,在学生习得“以终为始”的设线原则的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题目关键条件(结论),以分析法的思路得到解题的起点,然后以综合法的步骤书写解题过程,将书写过程、思维过程与综合法、分析法对应,真正从“教题型”中解脱出来,进而走向“教方法”.这一过程也为发展数学运算素养提供了可行场域.
在解题过程中目标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圆锥曲线中目标意识是“终”,设线方式是“始”.“以终为始”是解决这类目标导向很明确的问题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呈现解题方法,忽视了思维的过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里直接告诉学生诸如“抛物线开口向右选择反设、面积问题中水平宽为定值时选择反设”等总结好的套路,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在解题教学中遵循“以终为始”的基本原则,生成火热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