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健康管理中心护理中对亚健康人群的效果

2022-09-18 14:31种丹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治未病管理中心亚健康

种丹丹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江苏徐州 221000

亚健康是指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未见病变,却常表现部分机体功能状态略有异常。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亚健康并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影响,但是会引起部分功能、体征改变,临床多表现为失眠、疲劳、情绪不稳定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有所降低,亦可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率[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健康管理中心可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指导和干预,从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2]。中医体质辨识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征,因人制宜地制订具体防治方法进行干预,充分发挥“治未病”理念的优势[3-4]。因此,本研究以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徐州市中医院(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护理干预的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护理干预的亚健康者3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93例,男121例,女72例,年龄24~70岁,平均(45.89±6.72)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32 kg/m2,平均(24.51±3.49)kg/m2。观察组193例,男118例,女75例,年龄25~69岁,平均(46.05±6.78)岁;BMI 20~33 kg/m2,平 均(24.39±3.5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亚健康者知情并同意参与。

纳入标准:①符合亚健康中医临床表现[5],并未确诊某种疾病或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患者至少伴有下列任一症状,症状包括:白天犯困、头昏沉、力不从心感、记忆力/精力下降、容易疲惫无力、反应迟钝、夜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不愿意与人交往、便秘/拉稀/腹部饱胀感等身体不适感觉;②亚健康评估调查问卷(SHSQ-25)≥35分,能定期到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检查。排除标准:①意识及认知障碍者;②神志不清、难以进行沟通与交流;③接受其他健康干预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与体检人群进行多沟通、多交流,询问其不适症状,加强其生活方式指导,并根据其耐受正确指导其运动;叮嘱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合理、规律作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面对;为健康体检者常规发放健康宣传教育手册,借助微信、康康在线APP等推送健康知识,并加强随访。

观察组联合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进行护理干预。加强亚健康人群身体状态评估,亚健康人群分为8种偏颇体质,即: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平和质为健康人群。同时,结合亚健康人群舌象、脉象等,制订详细的干预模式;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制健康宣教手册,提高护理针对性;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1)对于气虚体质者:①起居规律,适宜午睡,避免劳累,免耗正气;②平时自行按摩足三里以健脾补气;可贴耳穴:肺、脾、胃、三焦、神门;③如易反复感冒、面白、自汗、懒言等,建议适当服用中药调理;④多食益气食物,如小米、鸡肉、鹌鹑蛋、香菇等。(2)对于气郁体质者:①睡眠规律,加强体育运动;②注意心理调节,维持良好心态;③宜多食行气、解郁的食物,如萝卜、蘑菇、刀豆、黄花菜、山楂、金橘等,少食收敛酸涩的食物,如柠檬、酸枣、乌梅等。(3)对于阳虚体质者:①秋季注意保暖,夏季少吹空调;②多食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牛羊肉、鳝鱼、葱、姜、蒜等。(4)对于阴虚体质者:①生活作息规律;②适宜动静结合的健身运动,保持身心愉悦;③多食甘凉滋润食物,如芝麻、绿豆、赤小豆、冬瓜、瘦肉、鸭肉等。(5)对于痰湿体质者:①长期坚持运动锻炼,保持心态平和;②饮食宜清淡,多食冬瓜、白萝卜、洋葱、紫菜、薏仁、赤小豆、白果等,少食甜、腻食物,忌烟酒,每餐不宜过饱;③药膳:山药冬瓜汤,赤豆鲫鱼汤等。(6)对于湿热体质者:①适当运动,如长跑、游泳、爬山等;②面色油腻者适当中药调理;③饮食宜清淡,多食绿豆、赤小豆、薏仁、芹菜、冬瓜、苦瓜、莲藕、鸭肉、鲫鱼等。(7)对于血瘀体质者:①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②可适当进行按摩、刮痧,推拿,保持乐观心态;③多食桑椹、山楂、羊肉等补气补血的食物,可少许饮用葡萄酒。(8)对于特禀体质者:①起居规律,室内多通风,勤洗被褥,避免接触花粉、螨虫等过敏物;②多参加体育锻炼,生活作息规律;③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少食牛肉、鹅肉、虾蟹、鲤鱼、扁豆、茄子,忌辛辣、酒、咖啡、浓茶等。干预6个月后评估两组亚健康者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亚健康状况评分[6]。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分别从精神、疲劳、胃肠、免疫力及心血管症状进行评估,各项均采用0~4分评分法评估,得分越低,效果越佳;②亚健康干预有效率、恢复到健康状态率[7]。两组干预6个月后从显效(亚健康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偶感轻微不适)、有效(亚健康症状得到改善,偶有不适)、无效(亚健康症状未见改善)评估亚健康者干预有效率,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两组干预6个月后恢复到健康状态率;③睡眠质量。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分别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分值范围0~21分,得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亚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亚健康状况(精神、疲劳、胃肠、免疫力及心血管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亚健康状况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亚健康状况比较(分,x ± s)

2.2 两组干预效果及恢复到健康状态率比较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干预有效率、恢复到健康状态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效果及恢复到健康状态率比较[n(%)]

2.3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分,x ± s)

3 讨论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无病但却未达到健康的标准,生理功能、适应能力及代谢水平等出现减退,多表现为虚弱、胃口差、疲劳及失眠等,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亦可影响其睡眠质量[9-10]。因此,加强健康管理中心亚健康人群护理干预,对提高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心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亚健康状况(精神、疲劳、胃肠、免疫力及心血管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利于亚健康人群恢复。中医认为,亚健康属于“治未病”范畴[11]。基于该理论下实施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能针对亚健康人群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证干预,不仅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护理干预需求,还可以达到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12]。针对常规护理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本研究通过中医“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能针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表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纠正亚健康状态,加强疾病的预防[13]。同时,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的实施,能根据不同体质人群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管理,指导其纠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注意身心锻炼,并通过饮食指导干预,达到最佳干预效果[14]。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干预有效率、恢复到健康状态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能改善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状态的恢复。既往研究表明,体质存在个体差异,其影响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可通过对体质的调节,影响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学者们通过对不同体质人群的研究,了解其与疾病的关系,可根据不同体质的特点,通过日常生活的调节,实现由治病向防病的理念转变[16]。因此,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能从整体上了解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特点及健康状况,对其生理、饮食及心理活动等予以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干预效果,促进其恢复到健康状态[17]。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还可以改善亚健康人群的睡眠质量,亚健康人群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体质特点予以对症干预,亚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各项生理功能快速恢复,睡眠状态自然也可显著改善。

综上,基于“治未病”理念下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健康管理中心亚健康人群的护理干预中,能有效改善其健康状况,提升干预有效率及恢复到健康状态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治未病管理中心亚健康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漾皮肤管理中心
宸山皮肤管理中心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