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2022-09-17 13:34林秀治蒋长春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国道全域

林秀治,蒋长春

(1.福建商学院 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2.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3.莆田学院 乡村振兴研究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以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1]。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建设旅游小镇,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2]。旅游小镇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域旅游的落地实施与全面开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强有力的支撑,是全域旅游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成为决定旅游规模效应的关键性指标,也成为衡量全域旅游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福建省旅游小镇建设受到福建省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失衡、联动性差,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构建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对于优化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布局,实现福建省旅游小镇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域旅游集中体现旅游小镇“融合创新”“综合性”的本质内涵,为旅游小镇的发展带来新契机,是发展旅游小镇的关键抓手。由此,学术界开展了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小镇的发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全域旅游与旅游小镇的融合发展[3]及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4]、发展策略[5-6]。在空间研究方面,学者们逐渐关注以全域旅游为理念进行旅游小镇空间开发。例如,肖小明等认为海口市石山镇全域旅游规划要注重开拓空间、打破行政界线分割和地域限制,打造“点线面”全空间的格局[7];朱苏莉等认为旅游小镇不仅是产业集聚空间,更是居民生活空间,应实 现生 产、生活、生 态 “三 生 融合”[8];朱哲认为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开发应促进城镇空间形态与旅游形态共同发展[9];赵子祺等指出冰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发应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在区域内形成多个中心极点支撑的空间布局[10];郝金连等分析全域旅游视角下特色小镇旅游空间开发的机理,提出工业园区、旅游观光、商贸物流、康养休闲、现代农业5种旅游空间发展模式[11];魏鑫等指出全域旅游视角下航空小镇旅游空间开发存在区域联动不足、空间管制矛盾、旅游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应不断完善旅游空间体系,注重旅游用地布局开发,完善服务空间布局[12]。但是目前学者们并没有就如何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构建合理的旅游小镇空间结构做出更多维度、更为系统科学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以案例分析为主,大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定量的把握和实证分析。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以期丰富学界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促进福建省旅游小镇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为判断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是否有利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是否有必要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应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选取最邻近指数用于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点状要素之间的相互邻近程度,以此来判断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态势;选取α指数、β指数及γ指数用于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的交通网络连接情况,以此来判断福建省旅游小镇的交通网络结构状况。

最邻近指数公式如下[13]:

α指数用于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的回路性,公式如下[15]:

式(2)中:Ei为相邻节点直接连线的数量,Vi为节点的数量,G为旅游网络的数目;α为交通网络的回路指标,一般介于0到1之间。

β指数用于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的连接性,公式如下[15]:

式(3)中,β为交通网络各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一般介于0到3之间。

γ指数用于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的联通程度,公式如下[15]:

式(4)中:γ为交通网络的连线比率,一般介于0到1之间。

2.样本数据来源

福建省旅游小镇名单选取截至2021年12月底由政府部门公布的国家级及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等,经过整理,剔除重复的小镇,最终采集到155个有效的样本数据。本研究根据福建省旅游小镇各自价值链要素的不同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6-17],将福建省旅游小镇分为旅游接待型、生态人居型、特色产业型、资源主导型4种类型。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福建省各类型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图(图1)。

图1 福建省各类型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图

二、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1.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

对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福建省各类型旅游小镇的数量分布状况(表1)。通过式(1)计算福建省各类型旅游小镇和总体的最邻近指数。其中,旅游小镇数量n由表1获取,研究区域面积A通过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fujian.gov.cn/zjfj/查询,邻近点的平均距离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测算。经过计算,福建省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的最邻近指数为1.063,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的最邻近指数为1.069,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的最邻近指数为0.934,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的最邻近指数为0.852,全省旅游小镇总体最邻近指数为1.067。由此可见,福建省全省旅游小镇和旅游接待型、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状态,发展较为均衡,但却不利于旅游小镇的组团式开发;特色产业型与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状态,有利于旅游小镇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市场联动开发,但不利于福建省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

表1 福建省各类型旅游小镇数量分布 个

2.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

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情况对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为主要交通路线,对较为邻近的旅游小镇进行节点上的整合,形成了16个主要旅游节点,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平面拓扑示意图(图2)。

由图2可知,节点的数量Vi为16,节点直接连线数量Ei为36,旅游网络的数目G为1。根据式(2)、式(3)、式(4)计算得知:α=0.778,β=2.250,γ=0.857。由α指数、β指数及γ指数的含义[15]可知,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为环网型,回路性较好,联通程度较高,但由于α指数与γ指数均未达到1,由此说明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图2 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平面拓扑示意图

三、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由前面对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可知,目前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未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研究运用点轴理论构建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原有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点轴理论是区域旅游空间发展的基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在增长极的带动下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系形成发展“轴带”,从而辐射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18]。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形成点-线-面-网联动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即形成功能互补、结构网络化、各类要素流通便捷的空间形态,对内完善旅游和城镇功能,对外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新格局。

1.全域旅游增长极的确定

根据点轴理论构建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首先应确定全域旅游增长极。根据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发展状况及«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将永泰县、武夷山市、集美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一级全域旅游增长极,将武平县、泰宁县、尤溪县、德化县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二级全域旅游增长极,将上杭县、永定区、连城县、思明区、海沧区、惠安县、晋江市、永春县、华安县、南靖县、东山县、鼓楼区、晋安区、连江县、平潭综合实验区、仙游县、福鼎市、屏南县、邵武市、建宁县等20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作为三级全域旅游增长极。

2.全域旅游发展轴线的确定

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为环网型,联通程度较高,但部分边远地区仍存在交通不便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完善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进一步梳理全域旅游发展轴线。通过对福建省交通网络的梳理,结合«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将沈海高速及324国道沿线、厦蓉高速及319国道沿线、福银高速及316国道沿线、长深高速及205国道沿线作为一级全域旅游发展轴线,将莆永高速沿线、宁上高速沿线、浦建高速沿线作为二级全域旅游发展轴线,构成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二级七条”旅游发展轴带(表2),以提高福建省旅游小镇的可达性。

表2 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发展轴

3.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

基于全域旅游增长极及全域旅游发展轴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相融,构建“三心四轴四区”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以促进福建省旅游小镇各项资源配置的优化,推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其中,“三心”指永泰县、武夷山市、集美区3个一级全域旅游增长极; “四轴”指沈海高速及324国道沿线、厦蓉高速及319国道沿线、福银高速及316国道沿线、长深高速及205国道沿线4条一级全域旅游发展轴线;“四区”是指山海

休闲文化旅游区、闽南滨海文化体验区、生态山 水度假旅游区、客家红色文化体验区(图3)。

图3 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图

(1)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

该旅游片区涵盖福州市、莆田市、宁德市,山水、温泉、滨海、民俗等资源独特,拥有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景区、湄洲岛、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等核心旅游资源,有49个旅游小镇,其中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16个、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15个、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12个、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6个。该旅游片区现有永泰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鼓楼区、晋安区、连江县、平潭综合实验区、仙游县、福鼎市、屏南县7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性较好,但是局部地区如罗源县、寿宁县等地的旅游小镇交通较为不便。建议以永泰县为中心,以沈海高速及324国道沿线、福银高速及316国道沿线为发展轴线,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作用,强化福莆宁区域协作,加强山区与滨海的联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着力打造温泉养生、乡村休闲、滨海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独具闽东特色的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

(2)闽南滨海文化体验区

该旅游片区涵盖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大部分地区,海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滨海旅游条件优良,有46个旅游小镇,其中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多达23个,资源主导型与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各有8个,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7个。该旅游片区现有集美区、德化县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思明区、海沧区、惠安县、晋江市、永春县、华安县、南靖县、东山县8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交通可达性总体上较好,但是局部地区如德化县、华安县、南靖县、平和县等地的旅游小镇交通较为不便。建议以集美区为中心,以沈海高速及324国道沿线、厦蓉高速及319国道沿线为发展轴线,进一步提高厦漳泉同城化水平,利用对台优势,深化海峡两岸旅游产业融合,同时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串联旅游线路,着力打造滨海度假、海丝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都市休闲等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独具闽南特色风格的闽南滨海文化体验区。

(3)生态山水度假旅游区

该旅游片区涵盖南平市和三明市大部分地区,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双核优势,有35个旅游小镇,其中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多达18个,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9个,资源主导型与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各有4个。该旅游片区现有武夷山市、泰宁县、尤溪县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邵武市、建宁县2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交通联通程度较高,但是局部地区如松溪县、政和县、明溪县等地的旅游小镇交通回路性较差。建议以武夷山市为中心,以长深高速及205国道沿线、福银高速及316国道沿线为发展轴线,充分发挥大武夷旅游品牌,抱团发展,加快武夷山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交通串联、营销组合、设施整合,深入开发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生态山水度假旅游区。

(4)客家红色文化体验区

该旅游片区涵盖龙岩市及漳州市、三明市部分地区,客家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明显,拥有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有25个旅游小镇,其中资源主导型与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各有9个,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4个,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3个。该旅游片区现有武平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上杭县、永定区、连城县3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交通可达性总体上较好,但是局部地区如长汀县、漳平市等地区的交通联通程度不够高。建议以武平县及上杭县为中心,以厦蓉高速及319国道沿线、长深高速及205国道沿线为发展轴线,发挥先天性资源优势,主推客家文化及红色文化,积极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着力打造客家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客家红色文化体验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点状要素之间的相互邻近程度,运用α指数、β指数及γ指数衡量福建省旅游小镇的空间网络连接情况,并基于点轴理论构建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结论如下:

(1)福建省全省旅游小镇和旅游接待型、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状态,特色产业型与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状态。

(2)福建省旅游小镇交通网络为环网型,回路性较好,联通程度较高,但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3)福建省旅游小镇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应以永泰县、武夷山市、集美区为一级全域旅游增长极,以沈海高速及324国道沿线、厦蓉高速及319国道沿线、福银高速及316国道沿线、长深高速及205国道沿线为一级全域旅游发展轴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相融,构建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闽南滨海文化体验区、生态山水度假旅游区、客家红色文化体验区的“四区”空间布局,以促进福建省旅游小镇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2.建议

第一,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永泰县、武夷山市、集美区3个一级全域旅游增长极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旅游集散范围,推进福建省旅游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第二,创新全域旅游发展轴的国道、高速等沿线节点城市营销宣传手段,通过线路把福建省旅游小镇串“点”成“链”,有效扩大福建省旅游小镇辐射范围[19];第三,依托城镇特色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领域的全面融合,突出生态、滨海、文化等特色主题,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全域旅游格局;第四,对内凝练各个旅游小镇的主题特色,准确把握其发展定位,对外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建立各个旅游小镇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福莆宁、厦漳泉、闽西北及闽西南四大旅游片区,实现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有效整合发展。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国道全域
插电混动车跑318国道到底什么感觉 魏牌摩卡DHT-PHEV
国道路面施工平整度的控制方法探讨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草原+”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