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智
(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便民服务中心,山东 无棣 251900)
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具有夏热多雨、冬寒季长、春季多风干燥、秋季温凉爽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2℃。当地小麦种植面积约32.2 万亩,年产12.9 万吨。近年来,由于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严重。为了有效开展小麦赤霉病预防管理工作,应做好病害预测预报,提升农户的防治意识。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红麦头等,是感染多种镰刀菌发生的小麦病害,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病菌侵染后会引发小麦出现苗腐、茎基腐、秆腐以及穗腐,其中穗腐造成的损失最大[1]。
田间湿度较大时,发病部位可以看见粉红色霉层。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千粒质量、籽粒发芽率,同时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商品性较低。此外,染病小麦会产生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目前,国内小麦品种中,欠缺高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小麦赤霉病发生率不同。无棣县地区,小麦扬花期是病害高发期,其次是齐穗期、灌浆期。预测管理人员在敏感高发阶段,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温度、气候条件等观测田间小麦染病趋势。根据小麦品种分别调查取样,避免由于品种差异造成预测预报不准确[2]。
不同管理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征有所不同。小麦高产稳产田苗齐苗壮,对病虫害的抗性较强,可减少感染赤霉病的可能性。但是,不少农户为追求高产,会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和水肥施入次数,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环境湿度提高,感染赤霉病的概率较大。需结合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预测结果精准、全面。
小麦赤霉病属于较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相关病虫害预测人员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开展预报工作。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为温度、湿度与光照。
(1)温度影响
小麦赤霉病在低于13.7℃时通常不易发生[3]。可结合温度水平进行预测,如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气温一直攀升,则可能爆发小麦赤霉病,需提高重视程度,及时进行预报宣传。
(2)环境湿度影响
小麦赤霉病发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环境湿度条件。潮湿环境下,病原菌才能够生产子囊壳,并且随着环境湿度提升,子囊壳的生长速度随之加快。当环境湿度低于30%时,病原菌的子囊壳不会生长。预测工作人员要结合环境湿度特征进行全面监测分析。
(3)光照影响
光照也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光照条件与小麦赤霉病爆发强度有一定关系。无棣县小麦灌浆期阶段环境温度高、湿度大,连续出现寡照天气时,小麦赤霉病爆发严重度大大提升。同样的温湿度条件下,光照较好则赤霉病的严重度较低。
首先,结合土壤环境进行深耕灭茬,将土壤表层的菌源翻入深层土壤中,深度25 cm 即可,可减小赤霉病发生概率。
其次,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尽可能将株行距控制在15 cm左右,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小麦追肥时间以及施肥种类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随时调整,避免植株瘦弱、抗性较低。最后1次追肥在穗粒膨大期,每亩施入氮肥10 kg,施入过晚或过多都会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引发赤霉病。
最后,小麦进入灌浆期后需随时关注当地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内容,田间发现小麦穗粒发生赤霉病时,及时将染病穗粒拔除,带出田间无害化集中处理,同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小麦进入成熟期后及时采收、晾晒、入库,避免采收过晚因雨水天气造成小麦赤霉病爆发。
针对小麦生长的基本情况灵活选择化学药剂成分、施药时间以及施用比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正规销售渠道购买,以确保农药施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避免高温中午喷施,否则影响药效,还会造成小麦出现药害。选择晴天无风天气,早上10 点前或下午3 点后施药,可有效增强药效。
小麦抽穗期如果天气相对晴朗、湿度低、温度适宜,赤霉病防治在开花时期进行较佳。如抽穗期遇到连阴天,则会增加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施药时间需提前至齐穗期。
药剂防治可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 倍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水剂2000 倍液、或28%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30%咪鲜胺·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复配稀释喷雾防治。
不要使用单一的杀菌剂,最好将2~3 种杀菌剂复配使用,能够起到良好的增效作用,同时还可避免出现抗药性。通常农药安全间隔期在7~15 天,预防阶段施药间隔期可以保持在15 天左右;治疗阶段,可根据田间发病情况间隔5~7 天喷雾1 次,通常连续喷雾2~3 次即可。
山东无棣县小麦赤霉病危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在进行赤霉病病情预测预报时,需基于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特征、气候环境、田间管理做好病情预测预报工作。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需综合应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方法,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从而确保小麦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