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调查分析,归纳了2019年赤霉病重发流行的特点,明确了主栽品种抗病性差、感病期天气适宜、预防措施到位低是赤霉病重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赤霉病的防控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防控对策;绍虞稻区;2019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139-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绍虞稻区地处宁绍平原,小麦种植面积在7 996 hm2左右,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一季。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菌源广泛存在,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1-4]。2019年,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绍虞稻区又出现小麦赤霉病的严重流行,重发田穗发病率达80%以上[5-6]。为此,对小麦赤霉病开展了田间病情调查和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控治对策,以期为今后高效防控赤霉病提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发病盛期较长
据观察,2019年小麦在齐穗期就发病,个别甚至在刚抽出叶鞘时就已全穗发病,齐穗20 d后进入发病高峰期,多为单粒或单个小穗发病;到齐穗后25~30 d,病情发展加快,发病级别上升,形成重发高峰,直至小麦进入黄熟期病情开始稳定。
1.2 病穗普遍率高
在重发高峰期调查6个镇(街)的小麦田,几乎未见无病麦田,小麦赤霉病平均穗发病率47.63%,幅度10.68%~88.42%,发病普遍率高于常年。
1.3 严重田比例高
在发病田块中,病穗率在40%以上田块占调查田块的51.8%,病穗率在60%以上的田块占调查田块的37.0%,病穗率在80%以上的田块占调查田块的14.8%,如此之高的赤霉病重发比例,为本地近年来之最。
1.4 轻病田块仍然有
调查显示,在小麦赤霉病严重流行情况下,也有7.4%田块发病极轻,穗发病率在10%左右,产量损失也在3%左右。通过进一步调查,这些田块农户在小麦齐穗期和齐穗后7~10 d进行了2次适期用药预防。由此可见,技术到位的作用和效果。
2 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分析
2.1 主栽品种抗病差
目前种植的扬麦24、扬麦20、扬麦18、华麦5号、苏麦188、宁麦13等主要小麦品种,在麦类赤霉病轻发年景,农户都认为抗病性较好;但在赤霉病重发年景,如药剂预防不到位,均表现严重发病;由此可见,这些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病性严重下降,已成为高感病品种,这是2019年赤霉病重发的基础因素,今后应引起注意。
2.2 感病期天气适宜
小麦齐穗期前后最易感染赤霉病,其流行的主导因子是溫湿度。如小麦始花后10 d内早播小麦遇平均气温12 ℃以上、迟播小麦遇平均气温15 ℃以上,连续降雨3 d以上天气,往往导致赤霉病流行。2019年绍虞稻区的小麦齐穗期4月5—10日。然而,当年4月平均气温18.4 ℃,雨日达16 d,其中4月2—4日、4月6—7日、4月9—11日、4月20—24日、4月26—30日均为下雨天气,且4月下旬10 d的日照时数仅9.5 h,这种适温多雨连续天气,既促进小麦前期赤霉病形成低病级的发病高峰,提高普遍率,又拉长发病期、加重发病级数,从而导致重发高峰表现。这是2019年小麦赤霉病重发流行的关键因素。
2.3 预防措施到位低
2019年植保部门预报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发生趋势,要求农户在小麦齐穗始花期(扬花株率10%)和用药后7~10 d开展2次用药预防。由于前2年赤霉病发生极轻,农户普遍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主动出击的预防意识较差,未开展2次预防,有些甚至失防,这是导致赤霉病无障碍发展、形成重发流行的助因。据2019年试验,在小麦破口期、抽穗50%、齐穗期各防治1次赤霉病,穗发病率分别为80.43%、73.98%、55.5%,齐穗期+齐穗后7 d各防1次赤霉病穗发病率仅为18.27%[5]。由此可见,在赤霉病重发流行态势下,预防措施到位率直接影响其最终危害程度。
3 防控对策
通过调查分析和试验探索认为,赤霉病虽在麦类整个生育期都能侵染,但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是穗期发病的病菌侵染期,是药剂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时期[1]。由于小麦赤霉病预防适期短,技术要求高,在防控对策上,一是及时监测预警,加强宣传培训,及早指导农户克服麻痹侥幸思想,切实引起高度重视。二是狠抓防治技术到位,在气候适宜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年景,应指导农户立足于防抓适期,主动出击防治2次,第1次掌握在小麦齐穗期及时用药,第2次掌握在第1次用药后7 d用药,选用井冈·戊唑醇、唑醚·戊唑醇等对口高效药剂,添加农用有机硅助剂以减少药液流失,提高防病效果。三是推广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农户主动预防意识差、预防适期不准、技术到位率低的客观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赤霉病危害损失,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4 参考文献
[1] 国栋,杨久涛,于玲雅,等.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7):39-41.
[2] 王华弟.粮油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5-98.
[3] 黄茂.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13):56-57.
[4] 鲁彩侠.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8(3):83-84.
[5] 翁俊雄.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不同时期预防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02.
[6] 施坤,石洲云.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4):94-95.
[7] 许娟,陈莉,丁克坚.安徽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