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娟 裴姝婷 邓燕红
1.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江西九江 332000;2.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江西九江 332000
结肠息肉是消化科常见多发病,随着全民健康意识增强,内镜技术普及率提高,在内镜检查中,结肠息肉检出率越来越高,虽然大部分是良性病变,但是随着病情演变有恶变的可能, 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一旦发现结肠息肉,目前比较统一的治法是进行息肉切除。 临床上肠道清洁准备对于结肠镜诊疗效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肠镜检查及手术视野,肠道不洁会导致漏诊和误诊,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有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佳,大肠癌的漏检率接近5%,扁平腺瘤的漏检率高达27%。 因此,结肠息肉患者肠道准备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结合精细化管理(delicacy management,DM)对结肠息肉患者肠道清洁率的影响。
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2例;年龄34~74 岁,平均(54.85±10.07)岁;行普通电子结肠镜6 例,无痛电子结肠镜34 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 例;年龄26~83 岁,平均(56.60±12.64)岁;行普通电子结肠镜7 例,无痛电子结肠镜33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审批编号:JJSDYRMYY-YXLL-2021-096), 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②患者接受内镜下复查或手术治疗;③符合肠镜检查适应证。排除标准:①伴有胃肠道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②沟通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③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④严重凝血功能异常;⑤既往有肠道手术史者。
对照组结肠息肉患者按常规方法,由经管医生或责任护士宣教指导后患者自行服药清洁肠道。 随访3个月。
观察组按QCC 活动中制订的肠镜检查预约制度和标准化流程实施,从心理、饮食、服药时间及服药后效果跟踪、补救措施系统化指导,同时结合DM 管理方法,对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各个环节进行分解细化,通过口头宣教、制订纸质版健康教育手册、抖音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再次提醒和肠道准备指导,指定具体责任人,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肠道准备认知度和依从性,强化其行为意识,确保全程有追踪,最终达到管理目标,有效提高结肠息肉患者的肠道清洁率。 随访3 个月。
本研究将肠道清洁度分级标准作为肠道清洁的观察指标。 ①肠道清洁度分级标准:Ⅰ级(满意):肠道准备有效,排便数次,肠腔无粪便,肠液清亮,镜检观察视野清晰完好,肠镜检查操作顺利;Ⅱ级(比较满意):肠腔内无粪便残渣,但有污浊的粪水,影响部分镜检观察视野,污水需要在内镜操作时进行处理,镜检观察视野基本清晰;Ⅲ级(不满意):肠腔大量粪便残渣和粪水,影响大部分镜检视野,操作不顺利,甚至因肠道准备不足检查被迫终止。 总清洁率中将肠道Ⅰ级清洁归于清洁,Ⅱ、Ⅲ级归于不洁进行统计,总清洁率=Ⅰ级例数/总例数×100%。 ②本研究对象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焦虑、腹胀、恶心呕吐和乏力。
观察组肠道清洁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肠道总清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的比较[n(%)]
观察组焦虑、腹胀、发生率、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肠黏膜表面凸起的病变结构,其病变种类多样,临床表现为腹胀、排便不规律、腹部隐痛等,具有潜在癌变的风险, 一旦发现,应尽早治疗。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干预治疗结肠息肉常用、有效的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肠镜检查前需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才能保证结肠镜检查的进镜、观察视野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肠道准备不足,肠腔内大量的粪便和粪水使视野不清、污染镜面或掩盖病变,影响电子结肠镜检查和观察,导致内镜检查的漏诊和误诊,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常规服药护理患者肠道清洁度不够,需镜检医生操作时通过反复冲洗、检查,亦基本能够完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但是还是不能达到医护患满意的理想效果。 因此,如何提高结肠息肉患者肠道清洁率, 减少漏检和误诊率,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已成为整个消化届关注的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学者认为,运用护理专案管理,制作肠镜检查宣传册、增加个案宣传指引、完善护理流程、护士全程服药过程监管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肠道清洁的质量。亦有研究指出,基于微信平台的全程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集束化护理模式以及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心理弹性,提高结肠息肉切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质量,有利于改善内镜下结肠息肉患者的心理状态, 同时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道清洁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65%;观察组焦虑、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麦淑萍等研究结果一致。QCC 结合DM 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结肠息肉患者肠道清洁率,减少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QCC 方法,全科护理人员共同合作、群策群力,按照QCC 十大步骤逐一实施,从主题选择、活动方案制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分析、策略制订、策略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运用统计学的计算方法,同时结合DM 方法,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对结肠息肉行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各个环节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 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研究对象因个体而异,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共性问题进行预判,提前告知并进行干预加以措施防范,细化护理程序,从而能有效提高结肠息肉患者肠道清洁度。 因此而知,运用QCC 结合DM管理方法可提高结肠息肉患者肠道清洁度,对于结肠息肉患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意义重大,可提高镜检操作医生的观察视野,节约内镜操作时间,减少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运用QCC 结合DM 管理方法,对结肠息肉患者肠道准备全过程进行专业化指导和追踪,大大提升了结肠息肉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和肠道准备合格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避免了因肠道准备不充分引起的资源浪费,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进护理服务质量。不仅如此,在持续实践及质量改进过程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护患配合密切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受条件限制,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样本量仅限于对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结肠息肉住院患者肠道清洁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