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成效及思考

2022-09-16 14:58范向红牛立全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重点石油基地

范向红 牛立全 李 析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称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成为国内最早启动企业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的单位之一。自2006年筹建至今,中国石油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建成54个企业级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成21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覆盖了中国石油优势技术领域,是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科研人才培养、国内外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资源支撑。“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管理部门建立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科技条件平台的创新支撑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中国石油科技条件平台现状

中国石油坚持“服务战略、布局合理、方向明确、资源共享、高效运行”宗旨,以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两种组织形式为主建设企业级科技条件平台。重点实验室主要定位是开展应用基础、前沿技术及重大应用技术研究,获得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国内外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等。试验基地主要定位是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试验和开发等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工艺、技术装备及规模化生产能力等。

中国石油建成了企业级重点实验室35个、试验基地19个(表1),覆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石油装备、安全环保等主营业务领域,并由投资建设为主逐渐转向高质量运行和发展为主。“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发展需求和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着力发挥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基础支撑保障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重大项目研发和重大成果培育。

表1 中国石油所属企业级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

中国石油以部分企业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为基础,积极申请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条件平台数量位列能源央企前列,其中,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授牌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14个,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7个(表2)。

表2 中国石油所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

2 科技条件平台运行评估情况

科技条件平台的运行评估是推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检查各平台运行期内运行状况,总结经验和成绩,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平台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成效得到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优化整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型科技条件平台的发展定位。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等主管部委优化调整了平台评估评价标准,陆续修订并发布相关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优胜劣汰评估考核制度。

2.1 所属国家与企业级科技条件平台考核成绩优良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576号),中国石油承担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价,成为首批38个(新材料领域20个、节能环保领域18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2021年第4号公告发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首次考核评价结果,中国石油所属7个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在首次考核中获得优秀评价[1]。

中国石油企业级科技条件平台运行评估工作根据集团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管理办法,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开展。参照国家科技条件平台评估的有关要求和做法,围绕企业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定位、职责和发展目标,评价运行管理的组织、协调、落实情况,梳理建设与运行发展成果、研究与试验成效,展示在企业专业领域发挥的作用与开放交流合作情况,基本形成适合中国石油特色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评估规范与指标体系,评估工作实施顺利并取得较好效果。

2.2 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优化

中国石油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已开展了两轮运行评估工作。在第一轮评估基础上,持续完善和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包括研究成果水平及贡献、人才与团队、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3项一级指标[2],重点实验室20项二级指标、试验基地17项二级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表3)。对标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总体要求,中国石油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得分说明,加大评估指标区分度,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增强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根据现有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实际情况,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现场访谈调研、同行评议等方法。

表3 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运行评估指标

在第二轮运行评估周期(2014—2017年),评估对象选择已经完成建设验收并运行3年的25个重点实验室和17个试验基地,评估结果显示在研究成果水平及贡献、人才与团队、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从各一级指标得分和总分分布来看,25个被评估实验室总分均匀分布于75~95分,17个被评估试验基地总分均匀分布于85~95分(图1、图2)。各平台一级指标得分差异较为明显,并未集中在某一分数段,说明评估采用的评价指标区分度较好,结果相对科学和稳定。

图1 25个重点实验室评估得分情况

图2 17个试验基地评估得分情况

3 企业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成效

中国石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牵头承担了“十三五”科技规划348项课题中的260项课题研究,引领重大项目攻关作用突出;自主研发的实验/试验方法流程、实验设备、试验设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重大成果培育成效显著;重视人才引进,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了技术引领和业务支撑作用。

3.1 科研主力军作用突出

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牵头承担了中国石油75%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任务,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主营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的重大研究成果解决了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创新提出了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首次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特征,建立上扬子灯影组克拉通内台地边缘丘滩和龙王庙组台内颗粒滩沉积新模式,为安岳大气田的成功发现和古隆起北部斜坡区天然气勘探获得新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3]。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发明了高活性介孔、微孔Y沸石活性组分新材料[4],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有机模板剂制备介孔Y沸石的规模化工业制造,使FCC装置汽油收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

三次采油先导试验基地开发的三元复合驱油技术[5],已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技术,工业应用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近3年产油连续递增百万吨。稠油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形成了中深层超稠油SAGD地面工艺技术[6],在示范区SAGD实现连续7年上产,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建成百万吨生产能力。物探技术试验基地研发的GeoEast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V3.0、测井试验基地研发的全新一代多井评价软件CIFLog2.0和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钻井工程技术试验基地研制的四单根立柱钻机等一大批工程技术装备和软件,已实现产品的定型、量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和装备向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技术和装备体系跨越式发展[7]。

3.2 方法流程创新、标志性仪器设备作用显著

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自主研发的实验/试验方法流程、实验设备、试验设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3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215台(套)标志性仪器设备功能发挥显著作用,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异戊间二烯类烷基苯化合物分离和单体同位素分析方法,为首次识别出古海洋最低厌氧带提供了研究保障,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颠覆了国际上公认的元古宙以“硫化海洋”为主的认识。石油管工程实验室建设了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尺寸爆破试验场,建立了相应的试验流程和方法并成功开展了4次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全尺寸气体爆破试验能力的国家,为中俄东线管道工程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共评选出基础研究一等奖7项,全部由公司平台获得。例如,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重点实验室创新了致密油气渗流基础理论、复杂储层数字岩心渗流模拟及物性评价方法,以及储层油/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注水离子匹配提高采收率机理,分别获得2018年、2020年中国石油基础研究一等奖。

3.3 科技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现拥有科研人员6753人,约占中国石油科研人员总数的20%,通过开放引进和科研实践两条途径,培养了45%的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领头雁”和骨干力量。

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依托标志性科研仪器设备,通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实验和试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已拥有企业高级技术专家207名,占中国石油同年度高级技术专家人数的45%,形成了以高级技术专家为领头人、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

例如,物探技术试验基地形成了504人的科研团队。其中,以戴南浔、李向阳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拥有国家特聘专家3人、企业高级技术专家14人、高级技术职称265人、博士53人。团队以特聘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专家为核心,以技术带头人为龙头,在复杂区陆上资料处理、高精度构造解释和油气检测等方面获重大创新,取得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V3.0)、可全面替代国际同类产品的GeoEast-Lightning叠前深度偏移软件(V3.1)等标志性成果,推动了我国物探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重大装备软件升级,为石油物探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纵观中国石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可以看到,各级领导重视、创新管理机制是充分发挥其科技支撑作用的保障,加强科研仪器装备和方法流程创新是持续提高其研究能力的关键,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培养领军科研人才是不断提升其研究水平的根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是持续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需注意到,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在建设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持续完善和优化。

4.1 存在的问题

(1)科技条件平台管理需要持续加强。部分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是在多个企业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基础上申报的,其一体化管理和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内容有重复和交叉现象;早期依托外部单位为主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2)部分科技条件平台依托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依托单位对科技条件平台“重”申请与建设,“轻”运行与提升,对科技条件平台运行的支撑保障不够,缺少持续的开放课题支持与运行费用保障等。

(3)实验/试验人员队伍与管理有待加强。实验/试验人员工作内容单调、工作量大,需要严格按照实验/试验程序与条件,认真观察与描述实验/试验现象,真实获取和记录实验/试验结果。由于实验/试验研究和操作人员在科技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人员流失严重。

(4)科研仪器设备作用发挥需要持续关注。现有科研仪器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研究需要,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科研仪器设备功能拓展研究、实验技术研发不足,开放共享力度不够,后续运行维护与升级改造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

4.2 对策与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平台布局。伴随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新兴业务领域发展,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布局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研究,调整部分现有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前瞻未来发展,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低碳等方向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整体优化科技条件平台布局。统一国家和企业级科技条件平台设计和管理,以国家平台为引领,企业平台为核心,校企联合共建平台为补充,理顺企业科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

(2)强化组织协调,落实各方责任。落实依托单位、科技条件平台及其负责人责任,建立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岗位负责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负责人、学术委员会、技术团队等各方职责与作用。多单位共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要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做到优势互补。管理部门与依托单位要定期组织跟踪检查和绩效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与后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依托单位和科技条件平台负责人的积极性。

(3)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实验/试验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岗位培训、压担子等方式,加大专职实验/试验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实验/试验技术职称评审、技术岗位序列相关机制,培养专家型实验/试验人才;对从事实验/试验的研究人员,要完善参与知识产权转让和技术成果收益分成等激励政策,引导部分研究人员从事实验设备开发、实验技术创新等工作,稳定和培养一批长期从事实验/试验研究工作的人才队伍。

(4)加大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效益。将企业部分重大科研仪器装备纳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加大开放和共享力度,鼓励各单位依托现有科研仪器设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设置专项经费,为各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持续运行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其加大科研仪器设备功能拓展、实验技术研发,支持科研仪器设备的零配件购置、软件升级、耗材储备、检验校准等工作。建立促进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猜你喜欢
重点石油基地
石油石化展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奇妙的石油
重点推荐
我的基地我的连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