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9-16 03:16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教师

杜 洋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朝花夕拾》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作品,是鲁迅先生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借此可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壮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及心理历程。朝花带露,夕时拾取,往事再回首,这种“旧事重提”的意蕴颇为深长。该书用儿童的视角,成人的厚度,写出了反讽谐趣。

在教学过程中,让少年们了解书中的童年趣事易,看见作品背后的深刻洞见难。语文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打破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最早发源于美国,由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说演变而来。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投入。它以浅层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不仅学习知识的符号表征,更要学习知识的逻辑形式与意义系统,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

东北师范大学的徐鹏教授在界定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划分为五个层级,依次为: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批判探究。本文以这五项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课堂设计思路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共分为四步。教学第一阶段,即浅层学习阶段,设置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教学第二阶段,巧用知识迁移原理,用学生熟悉的人物形象长妈妈打开思路,以旧识促新知;教学第三阶段,运用写作、问答、辩论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的最终阶段,运用读写评价单进行教学测评,对学习成果归纳反思,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

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自主批注

温儒敏先生主编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系列中的《朝花夕拾》版本,在保持文章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配有更丰富的图画,更详细的注解,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更快进入阅读状态。本书篇幅较短,学生首先利用课余的三周时间完成初次阅读,解决基础问题。导入课的阅读方法提示如下。

(1)运用快速阅读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篇章阅读,基本掌握全书内容。

(2)运用批注精读法。在不认识的字、词下面加点“.”,通过阅读注释、查找字典等方法,了解字词的读音及其释义,做出标注。有问题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句首标上序号,如:①②③,在句尾标注“?”,留作二次精读时集中解决。写得好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写下自己的感悟或思考,留作课上交流。

(3)运用读书笔记。学生准备一个名著阅读笔记本,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也可以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成日记或随笔,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思考与积累。

2.信息整合:联结单篇时间脉络,了解思想发展变化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通读全书,学生可以了解到《朝花夕拾》比较丰富翔实地刻画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壮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迁。教师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分享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文章记录了作者什么时期的生活经历?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阅读与分享,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将作者前半生的回忆串联了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鲁迅的成长历程,直观呈现出《朝花夕拾》整本书的思维脉络及作者的思想变迁。

在本书中,写童年时期的共有6篇,分别为:《狗·猫·鼠》中救养小隐鼠,暗讽道貌岸然的“伟大者”;《阿长与〈山海经〉》中感恩长妈妈买书;《二十四孝图》中引发对孝道的思考;《五猖会》中临行前的背书,体现出作者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担忧;《无常》中观看迎神赛会,对死亡保有异于常人的平常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百草园里嬉戏,在三味书屋读书、绘画。写少年时期的有1篇,《父亲的病》中为父亲请医买药,庸医误人也成为作者后来赴日学医的契机。写青年时期的有2篇,《琐记》中作者受流言的困扰,迫使他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求学,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旅途;《藤野先生》则写了作者赴日学医,民族自尊心受伤,弃医从文,追忆恩师的故事。写壮年时期有1篇,《范爱农》记述了作者在北京任职期间倡导新文化,追念旧友一事。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21日到1926年11月18日,这段时间发生了“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现代派论战”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该书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反思,对时事的尖锐嘲讽。

3.理解阐释

(1)创设情境,将已知与文本学习相结合,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热风吹落满庭芳,了却朝花又夕拾。”通过《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哪些片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生动描写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构造,遣词造句也很精妙。让我想起了老家院子里缱绻茂盛的葡萄藤,蜿蜒缠绕的爬山虎;月季清雅,凤仙婀娜,草莓清甜,黄瓜爽脆;邻居家的哥哥常常趁我不注意,摘走刚熟透的草莓,将我气得跳脚。

学生2:《五猖会》中,作者提到自己去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叫住背书的经历。我的家乡陇县有一项传统的元宵节民俗“陇州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全城人头攒动,大家都会聚集在街边看社火游演。扮演社火的演员会画上精致的妆容,穿着人物角色专属的衣服,手拿道具,或步行,或坐在大马上,或踩着高跷,形式多样,热闹非凡。

教师:陇州社火最早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社火”一词本就是指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和文中所提到的迎神赛会十分相似。

教师:猫是一种温驯可爱的小动物,但鲁迅却“仇猫”,到底为何而仇?

学生3:猫捉到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在交配时嗷叫惹人心烦;最重要的是它吃了作者心爱的小隐鼠。

教师:古时史官出于某种原因,有意掩盖事情真相,不据事直书,故而有了曲笔手法。在本章中,鲁迅先生用曲笔手法来写作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学生4:《狗·猫·鼠》中作者以动物喻人,用到了曲笔和反语的写作手法,对于纵恶养奸、道貌岸然之辈的不耻行径,刻画的入木三分。文章中鲁迅用动物的诚实来揭露人的虚伪,对有些学者假借“公理、正义”之名,骗取青年学生信任的丑恶行为做出了辛辣的嘲讽。此处用隐晦的语言委婉的表情达意,比直抒胸臆的嘲讽意味更浓。

(2)分析书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注重单篇文章与整部著作的联系

《朝花夕拾》中有很多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教师挑选了几个代表人物,请同学根据提示信息,从外貌特征、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性格特征、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状况等方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朝花夕拾》主要人物简历表

通过学生的补充,书中的人物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一字胡须”、精神抖擞的迅哥儿,用跃动的笔尖将唤醒民族危亡的使命扛上了肩;不识字的保姆长妈妈,却助推了小鲁迅的读书梦;原本思想开明的“父亲”被革职赋闲后悲伤忧郁,加之庸医误人,36岁便溘然而逝;自私市侩的衍太太令人憎恶;而正直高尚的藤野先生却让人产生无限的敬重与怀念。

通过表格的填写,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

学生5:我选择《五猖会》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我认为作者的父亲很严厉,也很强势。当小鲁迅兴高采烈地做着去看赛会的准备时,父亲却在这时出现,要求他必须背完《鉴略》再去看会,接下来的背书过程也是漫长而痛苦。看会前作者热烈期盼,但父亲让他背《鉴略》,面对父亲的临时发难,作者的愤懑、失落、颓丧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6:背书这段描写实在让人感同身受,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古板。从小我就很渴望通过旅行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课本中、画册里的那些美妙的风景。而父母总是以学习为由,在寒暑假里安排课业繁重的辅导班,压抑着我想出行的心。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我的渴望与诉求!

教师:文中并未对具体的游玩过程进行详细描写,但对背书过程进行了详写,详略得当之间,看出了一位严厉、思想传统的父亲形象,也感受到了封建教育摧残儿童天性的一面。但作者背完书后,父亲没有刻意刁难,而是温和地进行了鼓励:“不错,去罢”。我们也该看到父亲严厉的背后是宽容,是教育孩子的苦心。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作者实现了共情。当遇到父母与我们的观念不一致时,可以怎样做来化解矛盾?(教师发现学生问题,尝试通过对家长行为的分析,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获得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缓和。)

学生纷纷参与讨论,提出了想办法与父母多沟通,比如谈话交流或者写信、发微信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用好成绩给家长安全感,争取出行机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考虑,把理想埋进心里,等待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再实现等办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可行性。良好的沟通能促成心灵的交汇,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也能为自己争取丰富经历的机会;好成绩能让父母更放心,也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良好总结;换位思考也很有必要,也许有一天当你们长大了,就能理解父母现在约束与规劝的行为。还有同学要说说他眼中的父亲形象吗?

学生7:我选择《父亲的病》一文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本篇中对父亲的描写笔墨较少,均是点到为止,但通过父亲病情的每况愈下,从侧面衬托出了对庸医误人的强烈嘲讽。

从本篇的侧面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以简驭繁的写作手法。寥寥数笔,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塑造人物是为彰显文章主题,同时也兼顾作品的鉴赏空间和审美丰富度。本节课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人物形象,使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充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带问题重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关注学生成长,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

4.鉴赏评价:联系生活,增强跨时空共鸣

(1)生生互助,批注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自主阅读过程中圈点出的好词好句和批注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生生互助实现思维碰撞。在学生的批注中,教师看到了一些思维跃动的火苗。

批注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此处先抑后扬,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由讨厌、不耐烦,到如今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批注2:钱理群先生称鲁迅先生为“社会的冷静的观察者与清醒的批判者”。《无常》中讲鬼的故事,关注与思考的中心却是鬼、神背后的人,直击现实的一笔。

批注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有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丰富的举例展现了百草园的良多趣味,在童真烂漫中感受到了童年之乐。

(句式仿写)不必说高雅的玫瑰,华贵的牡丹,圣洁的莲花,热情的郁金香;也不必说蜜蜂在花田里采蜜,清晨的露珠凝结在花瓣上,敏捷的翠鸟忽闪着翅膀直上蓝天与白云作伴去了。

批注4:《藤野先生》中作者作为弱国子民,遭受凌辱后心酸、无奈、愤慨,决心弃医从文,人生迈入新阶段。

(2)课堂微写作

鲁迅擅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如写戏中的无常“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寥寥数语,不加修饰,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请同学们仿照这种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形象,要求100字以内。

教师举例:鲁迅的《孔乙已》中,描写孔乙已的外貌用到了语言凝练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特点。“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仅从身材、容貌、胡子、长衫几个角度着手,孔乙已的人物形象已生动鲜活了起来。

冯骥才的《青云楼主》中,抓住了青云楼主“瘦”的特点展开描述:“此君脸窄身薄,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晾着的一张豆皮。”通过“窄、薄、黄、干、细、长”六个单字形容词,准确、简洁、传神地描述了青云楼主“瘦”的特点。

学生8描写父亲片段:“他身材挺拔,啤酒肚微隆,眼睛圆亮,一对酒窝常含着笑。”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快速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能力。如想做到更加传神和凝练,还需增加阅读量,汲取优秀前辈们的写作经验,通过比喻、排比、夸张等写作手法,增加描述的生动性。

5.批判探究

(1)主题辩论会

教师提问:你认同《二十四孝图》中提倡的价值观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学生分为两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正反两方主要观点如下。

学生9:我不认同这种价值观。“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也包含了一些令人不解甚至反感的细节,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从现代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匪夷所思甚至残忍的,不尊重孩子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作者看完此书才知道想做个孝子竟然如此之难,认为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落空。《二十四孝图》中的很多理念已经过时了,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学生10:“二十四孝”的故事主要宣扬了孝亲敬老的观念,对于当代并非一无是处,其中的积极影响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汉文帝“亲尝汤药”、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官寻母”等故事,表达了不慕功名的孝仁之心。舜孝感动天、闵损芦衣救母的故事,表达了包容、仁爱之心,与儒家倡导的核心观念“仁”不谋而合,至今仍是中国人的思想底色。前人的经验不用全盘接受,可以辩证采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辩论,相信大家不仅从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视,也看到了他对于中国孩童读物匮乏、生活枯燥的同情、怜悯和愤怒。思想的进步、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我们产生了更多科学和理性的思考。在新时代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践行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老师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会做一位孝老奉亲的有爱之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四项要求,其中思维能力包含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师设计辩论会的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快速问答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2)对比阅读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刻认识到唤醒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最终弃医从文,将国之所需视为吾之所向,启迪了一代代的中国青年。

习主席在2022年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写道:“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后发表感想。从爱国、做人、立世等多方面谈起,并将对比阅读的思考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当天的读书笔记。

学生11:鲁迅先生心系苍生,有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远见;习主席鞠躬尽瘁,带领国家走向复兴之路。我想向他们学习刻苦读书的好习惯,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利国利民之人。

学生12:很多年轻人说自己要当“咸鱼”,“躺平、摆烂”,我很不认同这种价值观。大国间的交锋,民族和国家生命力的繁衍,核心都在于青年人的质量。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义务教育政策,都体现出党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我们应当珍惜前辈们接续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鲁迅先生在空前严峻的时代环境里敢于振臂疾呼,唤醒愚昧的国民;时代变迁中,当代领导人也在深切关注着青年的学习与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年人应当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志存高远、砥砺前行。

(3)以“鲁迅文化月”为主题,举办艺术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要求,其中“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师在全年级范围内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创作形式,表达出自己眼中的鲁迅。参赛作品可包括但不限于:鲁迅作品鉴赏、仿写、片段新编、绘画等,准备时间为一个月。活动风格开放多元,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参赛作品按照文学组、美术组来划分,最终对投稿作品进行集中评奖和公开展示。

(4)测评:阅读评价单

本书的后记部分,鲁迅先生以图像为核心,考察近世的民间信仰和社会心理,这种对于自己的错误毫不放过,认真考证后郑重纠正,治学严谨的态度值得师生们学习。在完成上个教学环节后,教师采用阅读评价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由自我评价,小组内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构成。

《朝花夕拾》阅读评价单:

①能够对学习资源进行归纳整合,合理利用读书笔记进行摘录或批注。如摘录出课文中表现民族精神和爱国之情的词语和语段。

②能够简要概述文章脉络与主要内容。

③能够将文中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产生独特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自己阅读中的体验与感受。

④能够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⑤能够通过相机捕捉等方式,感受作者对待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变化。

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读书分享和辩论会等口语交际活动。

⑦能够学会2-3个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如:白描,反语,比喻、拟人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⑧能够发挥个人专长,积极参与艺术展,作品获得一定认可。

阅读评价单说明:

①自我评价,小组内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均按照同一比重参评,最后对分数进行加总。

②评价单中每个表述按1-5分评价阅读表现,表现最好可得5分。

③评价标准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其中120~100为优,99~80为良,79~70为中,69~60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类似《朝花夕拾》这样的名著,导读的意义不能停留在单篇作品当中,应该通过对该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有效的阅读训练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这项工作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教师
最美教师
鲁迅,好可爱一爹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鲁迅《自嘲》句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