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芳
紫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紫砂文化中的主体紫砂壶艺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于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与社会对这门手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而让这门手艺更好地走下去是我们作为传承者的责任。工业化、商品化、多元化是当前这个社会的标签,既繁荣昌盛也伴随着急速变革,这对手工艺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怎么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地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作为中国手工艺业的翘楚,紫砂壶艺更需要“创新性”的发展。
紫砂壶艺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传统、手工、造型、文化等,其中,传统是历史的绵延,手工是根脉的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造型是作者个人的创作思维,受市场需求、受众审美、社会多元发展的影响,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款式多样的丰富性才是它的持久生命力。所以,紫砂壶艺的创新一般以造型上的创新为主,而造型上的创新并不只是新的外形上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实用性,毕竟紫砂壶艺术存在的根本前提在于它是实用艺术。其次,是舒适度,泡茶品茗是生活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使用茶具的舒适感是基本要求。再次,就是工艺上的严谨。紫砂壶是手工实用艺术,壶盖与壶身的严丝合缝、壶流的出水爽利、壶钮的拿捏、壶把的端握等,这些都需要尺寸上的严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需要设计上的揣摩与研究,需要实践上的多次试验。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做壶的工具进行调整与制作,因为制壶工具中的多种工具只能做这个尺寸的这一种壶型。最后,才是造型上的创新。而这个创新不是为了夺人眼球的盲目新样,它要契合紫砂泥古拙典雅的艺术本质,要符合中国造物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意识,且要有民族文化的底蕴流淌,这样才对得起这贵比珠玉的紫砂泥,才不愧对紫砂这门传统文化与制壶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这才是我们这代手艺人要铭记于心与要做的事。
图1 是我的原创作品——紫砂《人神壶》,这是一件紫砂壶的创新之作。它以人的精神为创意之源。人的精神是极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它可以是指我们常说的面貌精神,可以是超越表象的精神世界,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力量等等,它是真实存在的,却是不好表述的。《人神壶》的壶身作扁平椭圆形,如人的面部,表面适宜紫砂陶刻、紫砂泥绘等多种装饰艺法,从艺术层面来说,装饰技法的应用,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提升了作品的欣赏性与艺术性;从作品诠释的意义层面来说,装饰内容是创作者的立场与态度,是人的精神世界在面貌上的体现。《人神壶》的壶把,以“人”字的甲骨文形象为形制(详见图2所示),曲线的婀娜中点明主题。壶钮如我国古代男子常梳的发髻,与壶身、壶嘴共同构成人的头部,又与壶把一起构成了一位昂首挺胸的有精气神的人;又似一轮半月,与壶把一起描绘了人在望月的意境。在陶刻的装饰下,营造了浓郁的“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意蕴。
图1
图2
《人神壶》的各个部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人”为核心,在点、线、面的连接勾勒中以具象的面部、形体,演绎抽象的人的精神、气质、风骨、思想、内蕴,是一件体现人生思想与态度的作品。
无论是实用性、舒适性这样基础的要求,还是工艺性、欣赏性、文化性等艺术层面的构成,这把《人神壶》兼而有之且俱收并蓄。这里不仅有作者个人的创作思维,更是融入了对紫砂造型可能性的挖掘,对人性、对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的探索,耐人寻味。这是我的创新,也是我对紫砂壶艺创新之路的尝试与实践,是我对从事紫砂壶这门手艺的感情与四十年创作之路的心得体悟。手制工艺是壶艺存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民族精神的绵延,而造型上的丰富可以说是其在现代社会得以发展且得到人们青睐的条件,因为丰富的造型满足了不同的受众,与时俱进紧跟着人们审美的变化。以造型上的创新赓续紫砂壶艺的高歌前行,是我们这代紫砂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