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泓楚
我们研究刀法与笔法的关系,是为了使刀法依据笔法更好地表现笔意,做到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在刀法中有笔意,笔意中有刀法,让刀法依笔法而存在,使笔法靠刀法而传神。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浑然一体,体现出刻瓷艺术独特的表现力。
刻瓷艺术雕刻目前主要使用合金刻瓷刀、人造金刚石刻线刀。人造金刚石刻线刀是一种手执式雕刻刀具(亦称金刚石笔),直接在瓷器釉面上刻线,无需用小锤敲击。主要用于雕刻细密、柔美的线条,也常用来雕刻双钩字、微刻书法等,掌握简便。
我们在这里谈的刀法,指的是使用合金刻瓷刀雕刻需要掌握的运刀方法。前人在刻瓷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刀法,如:尖刀法、平刀法、侧刀法、平行运刀法、提角运刀法、捻转刀法、切刀法、冲刀法、复刀法、补刀法 、划刀法、磨刀法等等。笔者认为基本刀法主要有三种,即尖刀法、平刀法和侧刀法。其他各种刀法都是对这三种主要刀法的补充。
1.尖刀法 使用尖型刀雕刻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或没有粗细变化的线型,也可用于面刻工艺,以刻点组成块面,还可用于釉雕工艺,破点雕刻出纹理清晰、丰富细腻的黑白灰层次等。
2.平刀法 平刀法指的是使用平口刀雕刻。平口刀刻线有三种最基本的运刀方法:平刃运刀刻线法、侧刃运刀刻线法和提角运刀法。
3.侧刀法 指的是将平口刀刀刃在釉面上侧运行,即刀刃与线条运行的方向大于或小于90°角。刀刃的侧角度决定了雕刻线条的宽度。可旋转刀柄,调整刀刃侧向角度雕刻所需宽度的线条,也使线条由宽变窄,或由窄变宽。侧刃运刀刻线法适合雕刻粗细、宽窄和曲直变化较大的长线型。
以上是三种主要刀法的具体运用方法,可参照第三章介绍。
使用合金刀雕刻时,运用各种刀法,经过小锤敲击刻出的点和线条形态会出现斑斑驳驳、凝重而苍茫的线质,这就是刻瓷线条的金石韵味。这种在瓷釉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金石韵味对作品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运刀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刀法雕刻,要综合运用各种刀法,注重走刀的抒情作用。应单刀直入,追求痛快淋漓,无需作过多修饰。要随时调整刻刀的角度,小锤敲击刻刀时要注意用力的轻重急缓,刀迹排列要均匀,行刀要连贯,只有这样,才能雕刻出变化丰富、具有很强力度的线条,从而强化线条质量的审美功效。
图1 丁泓楚《一山一水一圣人》刻瓷板 85cmx60cm
作品采用多层次布局来展示“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内容,将三个元素融为一体。作品以点刻、线刻和面刻工艺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刀法构成山石结构,形成色阶渐变,构成横向趋势,由近及远、由前向后、从亮到暗层层推进,使画面产生较强的空间感、层次感和纵深感,创造出苍秀雅逸的意境,突出了刻瓷工艺的刀法美、肌理美,体现出独特的刻瓷语言和金石韵味。作品在创作理念和处理手法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美感。注意运用瓷上雕刻语言和刀法规律,疏密组织合理,大势明确,加上石纹肌理,使造型整体感更强,具有视觉冲击感。
1.书法用笔的基本笔法
书法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用笔的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以及提按、轻重、疾徐等丰富的变化进行书写。用笔的全过程也不外乎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
起笔有藏、露、方、圆之分,行笔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别,运行过程中有提按、转折、疾涩、行停等动作。而用笔的基本法则是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偏锋偶一为之。
2.中国画用笔的基础笔法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原则,笔法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运笔方向和用笔技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等。概括地讲,中国画的基础笔法分别是中锋、侧锋、顺笔、逆笔。
(1)中锋:要求毛笔垂直于纸面,笔尖隐含于线条的中间,其特点是线条圆浑厚重。
(2)侧锋:需注意笔尖偏在笔画的一侧,其特点是线条参差不齐,笔画变化丰富,较为苍砺。
(3)顺笔:方向是由左至右,或笔锋顺着用笔的方向推进,其特点是线条平顺圆润。
(4)逆笔:毛笔运动的方向是由右至左,或笔锋逆着用笔的方向推进,其特点是线条浑然苍劲、沉稳生动、艰涩凝重、刚健有力。
驾驭毛笔是最基本的书画技巧,初学者往往以此为难。学刻瓷也应该首先重视书法用笔,使作品既有刀法可依,又有笔法可循。要学好书法就要从临帖入手,因此,临帖就成为掌握刻瓷技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临写熟练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将临帖与仿作、创作反复交叉练习,直到运用自如。学会了书写的基本笔法,掌握刻瓷刀法也就容易了。
刻瓷刀法与书画笔法,二者之间的形式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二者具有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刀法与笔法相得益彰,会提升刻瓷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品味。
在创作中,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为刀法提供了笔形依据,两者既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来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
刀法是笔法的表现手段,雕刻时应随笔法的体势掌握运刀方法。可以说,刻瓷艺术创作是书法、画法与刀法的融汇。如果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而不得笔法,刻出来的作品势必柔弱、板滞,实是未谙熟笔意之病。反过来说,如果只重视笔意,不注重刀法,必然亦步亦趋,只依照笔形摹刻,再加上用刀不熟练而重复用刀或过分修饰而导致笔形失神,也不可能求得书画用笔提按顿挫、开合聚散、方圆藏露和浓淡干湿等应有的效果,更不可能从宏观上把握笔势与节奏。所以,刻瓷艺术工作者既要练好刀法,同时也要练好笔法。如果这些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创作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出现差错。当然,也不是非等练得很好以后才能创作,而是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基础功底。但凡优秀的刻瓷艺术作品,除了完美的物象造型和章法布局之外,必然还具备独特的 “气韵”。这种气息、气势和气场,是依据笔法再加上运用独特的刀法营造出来的。
图2 丁泓楚《竹石图》刻瓷板 120cmx60cm
作为刻瓷艺术工作者,既要掌握用刀与用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又要提高对刀法与笔法的鉴别力。成功的刻瓷作品应当是既有刀法美又有笔法美,呈现出自然厚重、高古朴素、雄健苍劲的风格,具有浓重的金石韵味。
1.追求自然厚重,避免板滞轻薄
刻瓷是瓷釉面上的一种雕刻艺术,应当崇尚自然厚重、意趣天成的创作之风。有些刻瓷作品匠气十足,是因为作者对用刀雕刻所表现的美感在理解上有所偏颇,鉴别力不强,以至于出现生硬板滞、柔弱轻薄的弊病,需要加强学习。练习刻瓷用刀与篆刻用刀一样,需要长时间苦练,让手上产生功力。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精致细腻,只满足于轻磨浅刻,必然会失去自然的趣味,将路子走偏。
2.体现刀痕质感,避免过分修饰
刻瓷用刀与篆刻用刀极为相近,应当从篆刻用刀中吸取营养。篆刻根植于书法,但又不等同于书法。书法运笔讲求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不可描改修补。而刻瓷用刀也需要一步到位,把握适度,既要呈现出清晰的刀刻痕迹,又要体现出高质量的线条纹理,切不可重复用刀或过多修改,反复修改出来的线条尽管光洁细腻,却会导致最初的刀刻痕迹和线条纹理模糊不清,受到破坏,失去了刀刻的力量感与自然天成的趣味,很难保留住那种浑然天成的刀感笔意,难以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气质。因此,刻瓷行刀必须讲求稳、准、狠,力求沉着果断,不可过分修饰,以至于失去了刀刻的金石韵味。
图3 丁泓楚《巧语情重》刻瓷瓶 高57cm
作品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的诗意所作。作品运用刻瓷工艺点刻、线刻和面刻结合雕刻,以刀法代替笔法和皴法构成太湖石之结构,根据太湖石的阴阳、凹凸等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质感,并以鹦鹉鲜艳的色彩与单色的太湖石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体。体现了刻瓷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雕刻语言和金石韵味。
3.融合刀法笔意 避免刀笔分家
书画笔法是刻瓷艺术的基础。刻瓷的刀法是章法和笔法的表现手段。因此,刻瓷用刀要力求表现笔意,以刀当笔,务必使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刀法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如果只重刀法而忽略笔意,等于将“刀法”与“笔法”分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生硬板滞,了无意趣。当然,刀法与笔法又各有特性。相对来说,笔法的线条力度是偏向柔韧含蓄的,而刀法的线条力度则更趋刚劲硬朗。二者结合,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可以使形象产生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美感。这样,既传达出笔法美的一面,又充分发挥出刀法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笔法所难以表达的那种锐气外露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浑然天成的刀感笔意。崇尚以刀法表现笔意,避免刀法与笔法分家,这是对刻瓷艺人最基本的要求。
图4 丁泓楚《峨眉雄秀图》刻瓷瓶,高67cm
4.强化刀法力度 避免浮滑轻率
刻刀在瓷釉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而毛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看似柔美,但含蓄中透着一种潜在的力度美。刀法与笔法两者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线,如同碑刻年久剥蚀的残缺感,产生一种笔法美和刀法美兼而有之的特有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刻瓷用刀如同写字,下笔要有胆气,不可重复描摹。雕刻时,以刀当笔,以釉面当纸。铁笔在手,挥刀自如,一刀下去,不再回刀。随着笔势顺刻下去,追求痛快淋漓和大胆泼辣的情趣。
因此,刻瓷艺术应当把书画的各种笔法都渗透到刀法中,将刀法、笔法融会贯通,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运刀力求干净利落,使作品具有高古、朴素、雄浑的金石气,从而表现出古朴苍茫的刀痕质感。以各种刀法构成表现形象,犹如传统书画中的“锥画沙”、“屋漏痕”,使雕刻出的线条顿挫有力、锐利挺拔,这种大胆、率意的运刀方法,可以使表现形象沉稳厚重,绝无浮滑轻率之气,富有一股劲健沉雄、刚健古拙、纵横快利、气魄雄健、意趣浑厚的金石气韵。
总之, 为了创作出高质量的刻瓷艺术作品,我们要以精妙脱俗的刀法作为刻瓷艺术生命的表现手段,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刻瓷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一种质朴、健康、清新、雄肆的阳刚之气,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返朴归真、师法自然的艺术境界。
图5 丁泓楚《雄风》刻瓷板 60cmx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