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茜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00)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以表彰为目的的电视节目品牌,是官方宣扬典型人物,树立典型形象,传递英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感动中国》自创办以来就有极高的社会认可度,表彰国内一年中各行各业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一番贡献的人士,更多地侧重表现受表彰人士在社会活动和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该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于表彰人物的颁奖词,通过数百字描述获奖人的生平事迹,诉说感人伟大之处,从颁奖词能看到媒体赞扬的特质,也能从此窥视媒体想要传达的东西。
在知网以“感动中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当下对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1.《感动中国》作为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对于节目的传播方式、叙事方式的探究,比如《电视纪实叙述及其传播力探析——以〈感动中国〉为例》[1];2.对《感动中国》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包括媒介形象建构、人物报道研究,比如《平民化·仪式化·品牌化——〈感动中国〉塑造典型人物的创新机制分析》;3.研究《感动中国》背后的价值观建构以及认同感建构,比如复旦大学陈卫亮的《“国家价值的个人呈现”——对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解读》[2];4.对《感动中国》颁奖词的研究,比如韩佳蔚的《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将《感动中国》颁奖词作为一种媒体,认为其有着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和“中国式”的叙事风格[3]。
当前国内对于颁奖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语言学领域对颁奖词内容的分析,从修辞、隐喻、文体等方面入手,比如胡媛的硕士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研究》;2.对文学作家作品的颁奖词研究,赵丽萍、董国俊的《从颁奖词看莫言小说的域外接受》一文从各类文学奖对莫言作品的颁奖词出发,分析其小说在域外的接受情况;3.其他颁奖词研究。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自于巴赫金。巴库廷对克里斯蒂娃“水平互文”和“垂直互文”的解释:“水平的”互文性是“对话类的”,“垂直的”互文性是与其他文本历史性地连接起来的。[4]费尔克拉夫对其他学者提出的“建构的”互文性和“明确的”互文性这两个概念进行阐释,引进了“互为话语性”代替了“建构的”互文性。明确的互文性指其他文本明显地出现在被分析的文本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对相关文本、话语的引用借鉴;互为话语性是指一个话语类型是如何通过话语秩序要素的结合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
中国学界最早对互文性进行研究的学者可以追溯到杨衍松、殷企平、程锡麟,由于互文性理论来自西方,最初以译介的形式传播,后来逐步应用到不同学科研究中。邓隽从心理层面出发对互文性进行分类,分为“联想互文性”和“形式互文性”,联想互文指的是在对文本或语篇进行处理时,以联想的方式产生的文本与现有的文本有了联系,对当下文本的解读产生了影响,这种联想文本与当下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形式互文指对联想的文本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联想文本和当下文本存在于一个范围内,这种关系就是“形式互文”[5]。
本文收集了《感动中国》栏目自创办以来至今(2003-2021)的颁奖词,共204篇作为语料,结合了费尔克拉夫的“明确互文性”和邓隽的“联想互文性”的理论概念,以及文化互文性,从《感动中国》颁奖词入手,分析颁奖词文本中的“明确互文性”,包括文本的话语描述、预先假设、元话语等;以及“联想互文性”,包括单一型文本联想和多层文本联想,从联想互文中更深刻地了解颁奖词的内涵。除了从这两方面对颁奖词进行分析之外,还会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文化互文性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路径,探究《感动中国》颁奖词表现出怎样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表彰和颁奖词想传达什么?以上问题是这篇文章想要探究的。
互文性概念的脉络复杂,本文主要遵照费尔克拉夫关于互文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借鉴邓隽对于互文性理论的分类而展开分析。费尔克拉夫指出明确互文性是指在文本中某些文本被“明确地”标示出来,或者由文本表面上的特性所暗示出来,诸如引语、俗语等,可以从话语描述、预先假设、否定、元话语和讥讽这几个方面来讨论明确互文性。本文将从话语描述和预先假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话语描述是明确互文性的一个文本表现形式,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描述一般有直接的话语描述和间接的话语描述,可以借由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来理解这两个概念。直接的话语描述是被引用者的准确表达,间接的话语描述更多地表达了文本书写者的观点。在《感动中国》204篇颁奖词中有12篇颁奖词中有话语描述,占比仅为6%,《感动中国》颁奖词中出现极少数话语描述的原因有:1.《感动中国》颁奖词有另外一个部分是推荐人推荐理由,每一位获得表彰的人物都有推荐人给出推荐理由,这些全部都是话语描述,所以在颁奖词正文中就不再重复出现他人的评价,只重在呈现获奖者的个人优秀事迹和伟大品格;2.《感动中国》本身具有的特质在于其“感动”二字,颁奖词中表现的内容更多是“情”而不是侧重表达权威性,所以没有直接的权威人物的表述。
《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话语描述引用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表彰人本身、文学作品、俗语,其中引用文学作品的最多,占比75%,《感动中国》颁奖词较多地引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在于精炼隽永,还具有多重表意系统,比如对我国物理学家、核武器事业开创者程开甲的颁奖词“……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凝练简短,气势恢宏,古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古诗词的化用,这两句诗都是描写战争中英勇战士的勇毅和意志力,借古喻今。
颁奖词的话语描述中,直接话语描述和间接话语描述的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58%和42%,这说明在《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没有过多强调信息来源的明确性,反之,在颁奖词中出现许多化用。比如对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颁奖词中有一句“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是化用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说明《感动中国》颁奖词并不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更表现出了一种文学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预先假设是文本生产者将一些已经确定、约定俗成或自己认可的东西加以采纳、确认而成为文本存在的前提,暗含了文本生产者不易察觉的立场,《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最大的预先假设是对奉献和成就的赞扬。比如对郑培民的颁奖词写道:“万事民为先”赞扬的就是人民公仆以民为先,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在篮球运动员姚明的颁奖词中,“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赞扬的是姚明作为中国篮球运动员取得的最高成就。
邓隽将互文性语言学划分为心理和语言两个部分[6],心理方面的互文性可以理解为语言学的互文性往往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联想、记忆,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联想互文不仅仅是对当前文本的静止及解读,而是结合了普遍或个人联想再反作用于文本而生成了新的文本解读,这样双方之间就产生了互文关系。联想互文有单一型联想互文和多层联想互文,《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有许多联想互文的表现,比如对衡阳武警消防兵的颁奖词:“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火场……”,其中用“火”比喻消防官兵投身救火事业的热情,这种由A联想到B,就是单一型联想互文。联想互文性是通过文本阅读者的心理认知展开的,这与个人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以及社会背景都有关系,所以储备更多的人能对文本进行更多层更丰富的解读,形成多层联想互文。比如上文提到的颁奖词,通过“火”除了联想到火热的意志和热情之外,还能结合消防员的身份,了解到他们是需要奔赴火场与火搏斗的,他们还是这个职业乃至整个中国国民英雄气质的“星星之火”,这种英雄精神能鼓舞很多人,形成燎原之势。
《感动中国》颁奖词一定程度上是当下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探讨颁奖词背后的意涵不能只看颁奖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还应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分析,颁奖词文本跟社会文化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文化对颁奖词的形式、内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感动中国》作为一种影响力深远的文化节目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收集《感动中国》204篇颁奖词,采用词频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感动中国》颁奖词。将颁奖词的全部文本放入ROST软件进行分词、高频词分析之后,得到了高频词表格,取前十个名词高频词,可以看出颁奖词中的重要元素(见表一)。“生命”在颁奖词中被提及了52次,在文本中对“生命”进行搜索,发现“生命”通常的出现形式为“带走生命”、“带来生命”、“挽救生命”以及对生命的赞扬。“中国”和“祖国”分别被提及32次和17次,这跟《感动中国》这个栏目的主题相契合,赞扬的是在国家层面上为国家做出贡献,展现中国精神的特质。其他高频词还有“人们”(25)、“孩子”(24)、“人生”(20)、“梦想”(17)、“百姓”(15)、“命运”(14)、“人民”(13),从名词高频词可以看出颁奖词中赞扬用生命挽救生命,展现中国风范,为人们、为百姓、为人民做出贡献,表彰的是救助孩子,保护国家希望的事迹和人。除此之外伟大的“梦想”及其实现也是颁奖词表彰的内容。
?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舍己为人、报效祖国、关注民生的传统文化,当前社会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这些做出杰出贡献,做出巨大牺牲的个人进行表彰也说明了目前主流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也是如此,虽然表扬的是个体,但体现的还是集体主义的光辉[7]。
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研究《感动中国》颁奖词,可以发现颁奖词的行文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自由生长,呈现出有韵律、有内涵的表达手法,用寥寥数百字展现出了被表彰人的优秀事迹和品德,文字精炼有力,令人感动。另外,《感动中国》颁奖词因其精炼的笔触和丰富的文化意涵而展现出丰富的联想性,使得读者和观众能品其味,在简洁隽永的文字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趣味[8]。除此之外,通过对颁奖词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勾连,可以发现当前主流社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料,展现出对奉献、个人成就和忠于祖国的赞扬,对人民的重视,真正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