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邱悦
华东疗养院放射科,江苏无锡 214000
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在临床中属常用检测方式,开展检测时,采用放射性仪器对患者病灶组织实施扫描,能够在无创情况下采集病灶组织图像,以此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实施后,医生通过阅片即可判别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但通过对既往检测患者发现,影像胶片的打印对患者等诊时长具有一定影响性。当前临床就诊人数较既往明显增多,影像胶片打印量也显著升高,对于医院而言,打印机器维护、胶片使用量增加,均会加剧医院资源消耗[1-2]。与此同时,受打印机器使用时长影响,在胶片打印过程中,会对图像清晰度、图片质量等造成干扰,由此使医生在阅片期间遗漏细小病变,造成疾病漏诊及误诊情况发生,对患者疾病诊断、临床诊疗工作开展等方面带来明显影响[3]。无片化技术作为医疗科技发展的新型产物,在临床开展放射医学影像检测过程中,通过对扫描所得图像进行处理,经由网络及移动存储设备对图像进行数字化传递,以此缩短检测后的出片耗时,避免资源浪费情况发生,保障影像学检测所采集图像清晰度,具备诸多优势[4-5]。本次课题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华东疗养院放射科检测的患者150例,对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价值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以在本院放射科行检测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70例;平均年龄(57.52±3.41)岁;患者就诊科室:胸外科36例、骨科57例、消化内科44例、其他13例。本院放射科工作人员共21名,入职时长(10.03±3.45)年,均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能够对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做到规范操作。
纳入标准:①患者在知晓研究内容后,对研究无异议,自愿同意加入;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思维意识清晰,能够做正常沟通交流;③患者个人信息及病史资料等均能够做完整采集,就诊期间诊疗配合意愿良好;④患者近3个月内无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史。
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者;②存在视听功能障碍者;③无医学影像检测适应证,不适宜采取放射医学影像检测者;④对研究内容较为抗拒,明确表示拒绝加入者。
所有患者均实施放射医学影像检测,行检测期间指导患者调整体位,引导其配合检测操作。
正常出片:采用放射医学影像检测仪对患者实施扫描后,经由成像系统对图像进行处理,使图像呈现在胶片上,使用胶片机器对其进行打印,患者取片后,回到送检科室,由医生观察胶片,对其所患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无片化技术:开展检测后,使用计算机储存扫描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对配套阅读软件开放阅读权限,将图像上传至软件当中,方便医生在院内局域网调阅图像,患者于检后回到就诊科室,医生使用信息终端调阅图像,观察患者病情,开展病情分析,以此对患者所患疾病类型进行诊断。
图片质量:自制图片质量评测量表,评测项分别为成像清晰度、图像读取情况、成像质量,单项分值50分,得分高者图片质量好。
工作满意度:使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放射科工作人员满意度进行调查。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无片化技术图片质量得分优于正常出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图片质量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1两组图片质量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阅片方式正常出片(n=150)无片化技术(n=150)t值P值成像清晰度39.67±3.17 46.90±2.05 33.189<0.001图像读取情况36.72±2.10 45.33±1.29 42.787<0.001成像质量40.41±2.04 47.43±1.05 37.473<0.001
采取无片化技术后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正常出片后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影像学检测是临床探查、诊断疾病常用技术,通过实施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对患者机体中发生病变的组织器官实施扫描,观察检测所呈现影像,对患者疾病发病位置及病情进展情况等能够做到充分了解,从而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促进临床制订有效诊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显著促进意义[6]。
表2两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job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发展,适用于临床疾病探查的影像学检测技术越发多样,当前临床疾病检测中以超声、CT、X光片、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效率较高,采用上述技术对患者病变部位实施扫描,可以对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做出有效查验,以此采集相关数据,经由临床分析,确诊患者疾病类型。但就不同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而言,部分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且检测费用高昂,需要患者调整自身状态并做充分准备后方可实施检测。而相比之下,CT、X光片等检测技术性价比较高,患者接受检测后,医生通过观察扫描所得影像,即可对其病情、疾病类型等做初步诊断,具有检测便捷、操作时效性良好、疾病检出率高等特点。虽然影像学检测在临床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但在实施检测后,对图像质量及疾病检出、诊断等方面存在一定影响[7]。既往临床实施放射医学影像检测期间,多是以胶片形式对所检测区域进行成像,医生通过观察审阅胶片,以此判别患者所患疾病类型及病情进展等信息,但受胶片打印质量影响,部分尚处发病初期患者在接受检测后,胶片对其体内细小病变组织并未能做到清晰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上,胶片打印机打印质量与胶片成像质量成正相关,如机器未得到定期维护,也会对胶片质量造成影响;此外,胶片所呈现窗口单一,医生阅片时无法对患者病情做多角度观察,由此干扰疾病诊断结果,同时干扰疾病检出率,对临床救治工作开展造成影响,导致疾病漏诊、误诊等情况发生,干扰疾病检出率,影响患者疾病救治及时性。胶片打印后,影像科室多给予患者牛皮纸袋保存胶片,但受环境因素干扰,胶片在打印后并不能长久保存,随时间推移,图像质量将明显下降,加之患者触摸、卷曲收纳等影响,图像清晰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在患者后续复诊、疾病就诊时,无法作为参考依据,因此利用率较低[8]。当前临床接诊患者量较大,放射科检测工作量、影像胶片的打印量也随之增加,在此情况下,医院医疗成本将明显升高,且影像胶片在使用后回收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存在一定污染性,因此,在放射医学影像检测中,使用胶片进行出片实用性不佳,应用效果存在明显局限性[9]。无片化技术是在当前数字科技不断发展下所诞生的新型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成像清晰度高、图像质量良好、所呈现资料完整等特点,在实施期间,经由检测仪器对患者病灶所在区域实施扫描,将所得影像上传至计算机做处理、储存,医生即可采用配套阅读软件调阅图像,在医生阅片过程中,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病灶组织病变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判别患者所患疾病类型、病情进展情况,由此对患者是否患病得到准确判断[10]。将无片化技术应用于放射医学影像检测当中,无片化技术具备以下优势:①开展无片化技术,能够有效缩短出片时长,放射科工作人员完成检测及图像处理后,即刻进行图像上传,医生通过媒体终端调阅检测图像,极大程度增进临床医疗工作时效性,对患者疾病确诊、临床救治工作开展及时性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②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放射医学影像检测所得影像,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因素、图像打印等方面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从而提高成像质量,使图像清晰度得到保障[11]。③医生在阅片期间,可以根据阅片需求对图像进行缩放、角度调整等,以此对患者病灶做多方面探查,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疾病诊断有效率及检出率,从而促进临床诊疗工作开展[12]。④无片化技术于应用期间医疗资源消耗较低,操作更为便捷,后期维护所需资金明显低于胶片打印,能够使医疗投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⑤无片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放射医学影像资料储存,建档后方便患者在后续疾病诊疗期间调阅,由此可完善患者病史资料,同时为临床诊疗提供完整的资料信息,对临床医疗工作开展、治疗方案合理拟定等均具有积极影响[13]。
本次研究选取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实施放射医学影像检测时,分别采取正常出片和无片化技术,其中以实施无片化技术的图片质量较为良好,无片化技术的成像清晰度、图像读取情况、成像质量得分(46.90±2.05)分、(45.33±1.29)分、(47.43±1.05)分优于正常出片得分(P<0.05)。对行检测期间工作人员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后显示,采取无片化技术后工作人员满意度100.00%(21/21)高于正常出片后工作人员(P<0.05),这与徐海峰[14]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所得结论“在开展无片化技术后,医生工作满意度为93.00%,高于开展前工作满意度20.00%,提高了医生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无片化技术在放射医学影像检测中应用效果极佳,图像质量、患者疾病检出情况等均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从而提高临床疾病诊断及诊疗工作开展有效性,充分发挥放射医学影像检测技术特点及作用,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15]。
综上所述,放射医学影像检测中,无片化技术具有明显先进性,以该方式呈现检测所得图像,有助于临床疾病诊断,应用效果极佳,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