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因子/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2-09-15 07:07:42张丽丽
系统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检查点出院病情

张丽丽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恶性肿瘤的一种,该病的发病症状与原发病灶位置与癌细胞的转移有关,具有不确定性[1]。NSCLC最早发病于支气管黏膜、支气管腺体和肺泡上皮,由于癌细胞具有移动性,随着病程的发展,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扩散。对于早期确诊患者,可以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切除病灶,达到治疗的目的[2]。一旦患者错过最佳的手术期,癌细胞迅速扩散导致病情急速发展,最终威胁患者生命[3]。NSCLC中晚期患者常使用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化学治疗药物达到灭杀癌细胞的目的。患者在经历化疗后病情会有所改善,但由于病情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治疗收效不佳。目前临床中使用免疫治疗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措施,免疫治疗方式中程序性死亡因子(programmed death factor,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4]。基于此,选取大庆龙南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6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NSCLC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3~77岁,平均(62.6±3.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1~76岁,平均(61.7±3.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过病理学、影像学确诊者;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临床一般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早期癌症手术成功者;经过多次化疗且更换方案仍无效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合并全身感染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式进行治疗,第1天将75 mg/m2的顺铂注射液(国药准字H37021362;规格:6 mL/30 mg)与0.9%氯化钠溶液(国药准字H20083400;规格:500 mL/4.5 g)500 mL,及1 250 mg/m2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国药准字H20093403;规格:0.2 g)与0.9%氯化钠溶液100 mL给予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第8天予以患者静脉滴注100 mL含有1 250 mg/m2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的0.9%氯化钠溶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免疫治疗方式,采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注册证号S20180019,规格:100 mg/4 mL)进行治疗,静脉滴注含有2 mg/kg的帕博利珠单抗的0.5%的葡萄糖溶液,并在30 min以上滴注完毕。每3周给药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3 d,且在患者无法忍受不良反应或病情出现进展时立即停止给药,并进行对应的救治。对出院患者进行3年随访,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或进行复查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记录。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由专科护理人员进行记录,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呕吐、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疹及心律失常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本院参照实体瘤疗效[5]自制的NSCLC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测表进行测定,包括完全缓解(病灶部位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病灶最大直径部位缩小部分>30%)、病情稳定(病灶部位缩小程度<30%,或病灶增加部分<20%)及病情进展(病灶部位增加部分>20%)。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病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00%。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根据随访情况,记录患者出院后1、2、3年内的生存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6.05%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存活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年的存活率为44.19%高于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年的存活率为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后生存情况比较[n(%)]

3 讨论

NSCLC是一种肺恶性肿瘤疾病,该病症的显微镜细胞特点为核异性、细胞较大及胞浆丰富[6]。该病与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环境因素是导致NSCLC发生的始动因素,如吸烟和长期处于吸烟环境下的被动吸烟群体,均是该病症的好发人群[7]。NSCLC主要病因是由于机体内的致癌物质未及时被代谢酶溶解而在机体内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无法及时被DNA修复系统进行修复,会导致凋亡信号下降,增殖信号异常增强,最终演变为恶性肿瘤。NSCLC早期病症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会出现长期无法缓解的咳嗽、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痰中带血、咳血及难以描述的持续性胸痛[8-10]。由于该病症发病不显著,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基本均为中晚期,此时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放化疗。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手段,无论采用哪种给药方式,药物均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中,能清除游离和转移扩散的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NSCLC的治疗周期较长,长期使用铂类药物进行治疗,会诱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耐受情况,对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11-13]。本院采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PD-1/PD-L1是一种靶向细胞,能选择性识别肿瘤细胞,从而避免误伤健康细胞。PD-1/PD-L1作用于机体后,捕捉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将其转运至免疫T细胞中,激活T细胞,从而使T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过活化后的T细胞渗透至肿瘤内部,释放抗原将肿瘤细胞摧毁,肿瘤细胞在死亡后会释放更多的抗原,从而进行循环治疗[14]。PD-1通过解除肿瘤细胞的逃避免疫系统,PD-L1时在T细胞进行识别时,阻止PD-1与PD-L1进行识别,恢复T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的30.23%(P<0.05),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60.47%(P<0.05),且根据随访3年后的生存率来看,观察组的生存率为44.19%,明显优于对照组16.28%(P<0.05),短中期的生存率较高,蒋轶等[15]在其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且 观 察 组 治 疗 有 效 率 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59.52%(P<0.05);观察组随访3年的生存率为47.62%高于对照组16.67%(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表明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确能在保证常规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灭杀,且该种抗体在机体内存活较长时间,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率,减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升出院后存活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检查点出院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0
Spark效用感知的检查点缓存并行清理策略①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12-02 16:50:22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甘肃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5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毒性管理
分布式任务管理系统中检查点的设计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