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同富裕的伦理审视与实践路向

2022-09-15 08:44郭笑雨
中华魂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伦理

文/郭笑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如何减少乃至化解不平等现象,是当今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无疑对其他国家极富借鉴意义。共同富裕不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约束要求,更体现出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深切关怀,给予我们进一步塑造和谐有序社会伦理关系明确的价值指引。事实上,伦理关系作为社会交往层面凝心聚力的基石,切实关乎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命脉。从逻辑定位、价值蕴涵、实践路向等环节入手,对促进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论题加以审视,有助于在把握其伦理内涵基础上有效释放实践效能,从而助推新时代社会伦理关系塑造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逻辑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为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旨在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更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的现代化。美好生活需要内含增强获得感诉求,唯有植根于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先进成果才能真正助力追求美好生活向往。据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最终应当以增强获得感为其伦理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应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牢记于心,坚韧不拔地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远大目标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在不断加深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实践方式,探索出了独具特色、意义非凡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的宏伟蓝图,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心向背的民生问题视为发展全局重中之重。古语有云:“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革进程,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才能促使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随之实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民心所向为指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呼声,充分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

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蕴含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规律。相较于美好生活,现实生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面貌亟待改善,而美好期盼正预示着转变机遇和路向。反之,如若失去美好生活向往的引领,现实生活终将失去改善自身的目标与动力。社会生活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活间的内在张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美好生活需要内含增强获得感诉求。心理获得感及其满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满足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美好的映现,也是内在精神体验美好的结晶。在增强获得感的实际进程中,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同等重要,其在充分引导外部社会环境为每个个体的内部心理动力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从而引导其追求并不断丰富美好生活内涵的时候,我们不仅应当注重外在客观条件的充足供给,又要注意对其主观精神境界与价值观加以提练与升华。

事实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绝非以静态指标就能完美评定,而是应基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们身处其中的外部社会环境加以动态审视、全面衡量。着眼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物,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内在维度调动所有参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塑造内心,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基于此,我们需要在丰富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分配好改革红利,使参与者共享发展机遇和条件,自觉培养普惠理念与担当精神,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成长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二、价值蕴涵:实现幸福增长的伦理建设

实现共同富裕从美好夙愿转化为现实路径,有赖于特定的伦理建设布局。经济层面上,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内涵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政治层面上,促进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完善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权利与机遇的制度体系。精神层面上,促进共同富裕目标主张社会文明具有以美德伦理为核心的基本支撑,从而营造整体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实现幸福增长为旨趣,丰富促进共同富裕的伦理价值蕴涵有助于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共同富裕的经济伦理建设之维。追求富裕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促进共同富裕则是需要伦理学回应的经济问题,是经济伦理学关注的范畴之一。

社会经济活动涉及诸多环节和因素,其中分配是贯通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分配的公平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经济伦理建设始终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旨趣。从当前看,除了在初次分配环节确保差异性公正和同一性公正协调之外,更为重要的确保共同富裕的经济伦理手段体现在再分配乃至第三次分配环节中。例如,通过援助性、济贫性行动,改进救济性分配;通过社会福利行动改进保险性再分配;通过合理的税收行动改进公正性再分配;等等。与此同时,除了以外在的制度约束起到直接作用外,也应设法以社会结构与制度倒逼行为者美德的养成。传统伦理学认为,为美德所强调的流行动机是由对共同善的考虑所驱动的,共同富裕正是共同善的重要彰显。

共同富裕的美德伦理建设之维。仅靠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伦理建设仍不足以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追求,还需要加强以美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这里所说的美德伦理建设,绝非仅指形塑公共生活规范意义上的社会公德,而是在道德学意义上,以个人道德为着眼点的思想建设,其呼吁我们在倡导社会公德的同时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从而在特定的社会界域中建立美德交往关系。个体要真正完成自我实现,取得符合其对幸福预期的成就,势必需要借助美德修养与美德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共同体环境的滋养,个人幸福寓于共同体关于幸福的整体筹划之中,使个体都能在共同体的既定生活中拥有更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可能性。

三、实践路向: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任务

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程中处理好、落实好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任务,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指明实践路向。

在追求正义中引领共同富裕。对于现代开放性工业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与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扩增为人类创造出了空前的社会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拥有一定技能的从业人员得以依靠自身努力充实到新的岗位之中,这一现象也间接推动了处于中低层的社会成员积极向上涌动,并赋予他们生活希望和获得感。为了巩固这一文明成果和合理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有效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与保障机制。一方面,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作出正义性的机制安排;另一方面需要伦理道德观念的沁润,其有助于在各阶层中建立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驱使行为主体自觉推动阶层间的流动与平衡。

共享伦理是一种亟待建立的合作意识。其本意上是指人类基于对人际关系的相互关联性、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促进性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道德思维、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统一而成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共享深刻反映出人性中的本质规定性,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而又与社会实践休戚相关的相互制约性,进一步夯实了人类交往关系的伦理根基。因此,聚焦于共享伦理理念的交往方式革新,将为我们追求阶层正义、实现与他人同生共荣提供根本的伦理价值支撑。

在聚焦能力关怀中促进共同富裕。人的能力及其获取方式在发展领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力进路着意强调的正是营造一个空间,在此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评定,即我们不是简单地判断人们是否满足,或是查看他们拥有多少社会资源,而是追问他们实际上能够做什么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确保每个人实际享有能力的提升空间和机遇,应当让社会组织制度朝此方面倾斜,使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目标真正落脚到提升每个人的能力。

对能力的聚焦与关怀不止囿于制度层面的考量与调适,更有赖于人与人之间可靠的依赖性关系。彼此相互关心和互相依赖的特性为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爱的动机提供了天然的情感来源,人们应当有意培养自己从事关怀实践以及行使关怀行为的能力,良好的关怀关系应当在个人和公共环境中流行。关怀人的人将熟练地参与关怀实践而维持这些关怀关系。这样生发于内在的关怀关系将成为聚焦人的能力的相关制度体系的有益补充。

在培育慈善精神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与他者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并主动从道德层面关怀他者能力的实质提升程度基础上,一个理想的共同富裕社会至少还要求我们能够在特定时刻通过超越一般道德责任的行为援助他者,这样的援助方式通常被我们称为慈善,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慈善精神。慈善精神及行为在其本质上是伦理的,从中彰显出人们自觉自愿追求无私奉献人生境界的精神追求。

慈善是善举,是道德的积累,更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为重视“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过程,其中不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有助于我们持之以恒通过慈善的修养不断攀登道德文明阶梯。从社会意义上说,我们要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劝人为善的慈善伦理教育,以培育慈善精神为抓手的劝善活动,注重激发人们的善心,使更多公民自觉自愿进入慈善行列,塑造自我灵魂,助推社会文明。

共同富裕符合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从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伦理诉求。在此之中,依托不同维度全面推进伦理建设,有助于在明确共同富裕目标要义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彰显其价值蕴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为我们扎实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不竭动能。应当清醒认识到,财富从不会从天而降,市场机制更不会依靠自身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任何发展阶段,财富蛋糕的做大做好与合理分配同等重要。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且必然的过程,是通过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必须遵循的一项历史规律。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伦理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中国式民主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